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合成了一个二维层状钙配位聚合物[Ca(HDHP)2(H2O)]n(H2DHP=4,6-二羟基嘧啶),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红外、荧光、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 21/c空间群,a=0.816 9(3)nm,b=1.756 1(4)nm,c=0.762 3(3)nm,β=91.25(3)°,V=1.093 3(4)nm3,Z=4,R=0.041 5。每个Ca(II)离子分别与四个不同HDHP-的1个氮原子、5个羟基氧原子及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七配位的五角双锥构型。配体HDHP-桥联相邻的Ca(II)离子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又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同时该配合物在室温下于459 nm处表现出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单核锰配合物[Mn2(C16H13O3)4(H2O)8]·2H2O(C16H13O3为酮洛芬阴离子),并且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PXRD、热重、荧光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67 42(4)nm,b=0.897 47(3)nm,c=2.194 13(9)nm,α=92.207(3)°,β=99.615(4)°,γ=108.738(3)°,V=1.587 03(11)nm3,Z=4,R=0.044 9。Mn(II)位于反演中心,每个Mn(II)离子分别与两个配体中的羧基氧原子和四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标题配合物中,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共同作用下构筑了该化合物的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与酮洛芬配体的荧光相比,形成配合物后,发生了荧光的猝灭。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个全新的羟基和羧基共同取代的磺酸镉配位化合物[Cd2(H2L)2(H2O)9]n(H4L=2,4-二羟基-5-羧基苯磺酸),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热重、单晶及粉末XRD等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896 1(2)nm,b=1.225 2(3)nm,c=1.279 5(3)nm,α=87.61(3)°,β=81.97(3)°,γ=68.69(3)°,V=1.295 8(5)nm3,Z=1,R=0.057 7。其中,Cd1(Ⅱ)离子为七配位的扭曲的单帽三棱柱构型,其分别与H2L2-的羧基和磺酸基上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二聚体结构,而Cd2(Ⅱ)离子为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且只与六个水分子配位,通过氢键作用与配体相连,形成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另外,该配合物于室温下在390 nm处表现出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4.
利用氯化锰与4-氧-1(4H)-吡啶乙酸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Mn(H2O)6](4-OPA)2·2H2O(4-OPA-=4-氧-1(4H)-吡啶乙酸根),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光谱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1.2561(3)nm,b=1.2949(3)nm,c=0.68547(14)nm,β=98.68(3)°。V=1.1022(4)nm3,Z=2,Mr=503.32,最终R=0.0319,wR=0.0827。Mn(Ⅱ)原子与六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4-氧-1(4H)-吡啶乙酸根作为抗衡阴离子,配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Mg(H2O)6](p-OPA)2.2H2O(p-OPA-=4-氧-1(4H)-吡啶乙酸根),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21/c,晶胞参数为a=1.2561(3)nm,b=1.2947(3)nm,c=0.67885(14)nm,β=99.32(3)°,V=1.0895(4)nm3,Z=2,Mr=472.69,Dc=1.441g/cm3,μ=0.154mm-1,F(000)=500,最终R=0.0525,wR=0.1398。Mg(Ⅱ)原子与六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4-氧-1(4H)-吡啶乙酸根作为抗衡离子,配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6.
林雪  景远  刘艳  李秀颖  查小林 《松辽学刊》2009,30(3):127-128,131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d3(BTC)2(H2O)2]n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868(3)nm,6=1.391(2)nm,c=2.066(3)nm,β=113.59(2)°,V=4.920(13)nm3,Z=4.该化合物是由一个三核Cd(Ⅱ)结构单元构筑的,而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分子单元之间通过桥联配体H3BT℃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个新的三元混配配合物[Ca(NO3)(Phen)2(H2O)2](NO3)(Phen=邻菲罗啉),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75804(15)nm,b=0·94977(19)nm,c=1·7642(4)nm,α=75·19(3)°,β=82·69(3)°,γ=87·02(3)°。V=1·2178(5)nm3,Z=2,Mr=560·54,Dc=1·529g/cm3,μ=0·321mm-1,F(000)=580,最终R=0·0678,wR=0·1611。在配阳离子[Ca(NO3)(Phen)2(H2O)2] 中,钙(II)原子与两个不同邻菲罗啉中的4个氮原子、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配位,且形成了八配位扭曲的反四棱柱配位构型。相邻分子间氢键和邻菲罗啉环之间的π—π作用使得配合物构筑成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Cd(HIDC)2·(H2O)2](H2IDC-=1H-咪唑-4,5二羧酸单阴离子),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TG和单晶X射线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0.50417(10)nm,b=2.3068(5)nm,c=0.66773(13)nm,β=111.30(3)°。V=0.7235(3)nm3,Z=2,Mr=458.63,Dc=2.105g/cm3,μ=1.577mm-1,F(000)=452,最终R=0.0373,wR=0.1451。镉原子与两个不同配体H2IDC-中的咪唑上的氮原子、羧基氧原子以及水分子配位,且形成了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由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了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由Phen(Phen=1,10-phenanthroline)与铜(Ⅱ)离子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Phen)2NO3](OH)·6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994 2(4)nm,b=2.635 8(9)nm,c=1.055 1(4)nm,β=106.045(6)°,V=2.657 2 nm3,Z=4,Dx=1.527 g.cm-3,μ(Moka)=8.88 cm-1,F(000)=1 268,R1=0.044 1,wR2=0.111 0[I>2σ(I)].配合物中Cu-O、Cu-N键键长分别为0.201 4~0.233 2 nm和0.203 5~0.221 8 nm,中心铜原子与六个配位原子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晶体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量化计算,得原子轨道贡献信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合成并通过溶液挥发法生长出一种新的多酸基电荷转移配合物(C2H8N)6(As2Mo6O26).4H2O.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636 1(7),"=70.441(2)°,b=11.234 6(9),#=70.943(3)°,c=12.290 4(9),γ=79.253(3)°,V=1 058.07(14)3,Z=1,R(F)=0.057 7,ωR(F2)=0.135 0,S=1.006.该配合物基于杂多阴离子[As2Mo6O26]6-和质子化的二甲胺阳离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平面结构.通过红外、差热热重、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气相色谱法跟踪测试了其催化氧化消除甲醇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消除甲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Ni(m-CPOAH)2·(H2O)4](m-CPOAH-=3-羧基苯氧乙酸根),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为a=0.49412(10)nm,b=0.57963(12)nm,c=1.8362(4)nm,α=96.94(3)°,β=94.82(3)°,γ=97.91(3)°.V=0.51436(18)nm3,Z=1,Mr=521.07,Dc=1.682g·cm-3,μ=1.020mm-1,F(000)=270,最终R=0.0337,wR=O.0822.两个不同m-CPOAH-配体中的氧乙酸上的羧基氧原子和四个水分子与镍离子配位,Ni(Ⅱ)原子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且由分子间氢键形成了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水溶液中四面体配合物[Zn(NH3)m(H2O)n]2+(m+n=4)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在优化几何构型基础上,计算其最稳定构象的结合能及振动频率.结果表明:随着H2O逐渐被NH3取代,配合物中的Zn2+电荷主要转移到取代H2O的NH3中的H上;Zn-O键和Zn-N键的键长逐渐增加,Zn-O键长始终大于Zn-N键长;随着m增大,配合物结合能变大;NH3数目的增加将导致Zn-O和Zn-N振动向低频方向移动,而O-H键和N-H键的各种振动谱线则会缓慢蓝移.  相似文献   

13.
用溶液法,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及溶液pH等条件,首次合成了H8[Bi2W18Co4(H2O)10O66Na2(H2O)10]·13H2O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TG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合成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是由两个[β-B-BiW9O33]9-结构单元通过四个Co2+离子连接形成夹心型结构.该配合物的晶体学数据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2.4666(5),b=12.7684(6),c=29.3357(13),α=90°,β=101.152(1)°,γ=90°,V=4581.4(3)3,Z=2.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Ni(p-CPOAH2)·(H2O)4](p-CPOAH-=4-羧基苯氧乙酸根),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49053(10)nm,b=0.56878(11)nm,c=1.8447(4)nm,α=93.88(3)°,β=91.86(3)°,γ=95.69(3)°,V=0.510 57(18)nm3,Z=1,Mr=521.07,Dc=1.695g·cm-3,μ=1.027mm-1,F(000)=270,最终R=0.0360,wR=0.0912.两个配体的氧乙酸上的羧基氧原子和四个配位水分子与镍原子配位,Ni(Ⅱ)原子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且由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新的对苯二氧乙酸镍配合物[Ni(C6H15O3N)2]·(p-BDOA)(C6H15O3N=三乙醇胺、p-BDOA2-=对苯二氧乙酸二价阴离子),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21/n,晶胞参数为a=1.1120(2)nm,b=1.0429(2)nm,c=1.1366(2)nm,β=95.03(3)°.V=1.3130(4)nm3,Z=2,最终R=0.0631,ωR=0.1872.配阳离子中镍原子与2个三乙醇胺分子中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配位,且形成了八面体配位构型,阴离子为游离的对苯二氧乙酸根,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筑了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个新的对苯二氧乙酸镍配合物[Ni(C6H15O3N)2]·(p-BDOA)(C6H15O3N=三乙醇胺、p-BDOA2-=对苯二氧乙酸二价阴离子),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1120(2)nm,b=1.0429(2)nm,c=1.1366(2)nm,β=95.03(3)°。V=1.3130(4)nm3,Z=2,最终R=0.0631,ωR=0.1872。配阳离子中镍原子与2个三乙醇胺分子中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配位,且形成了八面体配位构型,阴离子为游离的对苯二氧乙酸根,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筑了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多金属氧酸盐[Fe(phen)3]2(PMo10V3ⅤVⅣO44).DMF,采用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和XP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是由杂多阴离子(PMo10V3ⅤVⅣO44)4-,[Fe(phen)3]4+片段和DMF分子组成;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相互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413 41(4)nm,b=1.835 09(6)nm,c=1.967 63(7)nm,α=83.225 0(10)°,β=69.787 0(10)°,γ=87.021 0(10)°,V=4.755 4(3)nm3,Z=1,Rgt(F)=0.045 9,ωRref(F2)=0.107 9,S=1.016.  相似文献   

18.
以水杨酸(H2Sal)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 (DPPZ)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未见报道的配合物{[Zn2(HSal)2(Sal)(DPPZ)2]2[Zn4(Sal)4(DPPZ)4]}·4H2O,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 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3.821(2)(A),b= 15.694(3)(A),c=22.969(4)(A),α= 84.481(4) °,β=83.300(3)°,γ=64.366(3)°,V=4455.3(14)*!3,Z=1.该化合物由两个双核和一个四核结构单元构筑而成,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以及O-H…O氢键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邻苯二甲酸根桥联多核铜的配位聚合物{[Cu(Phth)(Phen)(H2O)]*(H2O)}n,(Phth邻苯二甲酸根二阶阴离子;Phen1,10-邻菲咯啉),并得到了它的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如下经验式为C20H16CuN2O6 ,Mr=443.89,晶体属正交晶系,Pca21,a=1.115 9(3) nm,b=1.164 0(2) nm,c=1.406 6(5) nm;Z=4,V=1.827 0(9) nm3,F(000)=908,Dc=1.614 mg.m-3,μ=1.238 mm-1.晶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数据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最终结构偏差因子R=0.035 1,wR=0.089 1,吻合因子S=0.991,晶体中每个Cu(Ⅱ)离子配位数为5,这5个配位原子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分子通过邻苯二甲酸根桥联呈无限延伸的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萘并15冠5与CdCl2·2.5H2O,KSCN的反应,得到标题配合物[K(N15C5)2]2[Cd(SCN)4]CH2Cl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1,晶体学数据:a=15.521(2)A、b=15.617(3)A、c=20.582(3)A,α=73.528(3)°、β=80.355(3)°、γ-61.295(2)°,V=4193.6(12)A3,Z=4,Dcaled=1.411Mg/m3,F(000)=1848,R1=0.0579,wR2=0.1227,R1=0.1757,wR2=0.1708.标题配合物由两个[K(N15C5)2]+配阳离子和一个[Cd(SCN)4]2-配阴离子组成.两个N15C5分子和钾离子通过10个K—O键形成夹心式配位结构,[Cd(sCN)4]2-中的Cd2+与四个NCS基团中的四个N配位,形成变形四面体结构.配阳离子子[K(N15C5)2]+与配阴离子[Cd(SCN)4]2-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