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借鉴复杂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集总方法,将汽油辛烷值看成汽油链烷烃集总、环烷烃集总、芳烃集总、烯烃集总的函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了二次反应清洁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性能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够更好地反映汽油研究法辛烷值与各集总组分之间的复杂关系,且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得的汽油辛烷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9%,与文献报道的汽油辛烷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9批次出口汽油中不同烃类含量与辛烷值数值大小的处理知,其芳烃含量变化范围为15.6%(v/v)~24.2%(v/v)(下同),烯烃含量为30.6%~38.7%,饱和烃含量为37.7%~44.7%,苯含量为0.7%~0.9%,MTBE为0.1%~4.3%,辛烷值变化范围为92.0%~92.8%;针对辛烷值相同情况,比对了不同批次汽油中组分含量大小及差异变化对辛烷值的影响,分析了因烃类组分含量的不同与组分结构变化对辛烷值影响的原因。研究表明,不同批次出口汽油中的烷烃、烯烃、芳烃组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组分含量大小及烃组成中的组成结构不同,是导致辛烷值数值异同的关键,为了解出口FCC汽油中的烃组成含量与对应辛烷值的关联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合成一种新型汽油辛烷值改进剂——甲氧基异丁酸烷基酯。方法采用烃化反应合成甲氧基异丁酸烷基酯,研究法测定汽油辛烷值。结果甲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配料比(物质的量比)为1.8:1,反应时间为4h,催化剂用量为15%(质量分数),阻聚剂的量为0.2%(质量分数),此条件下产品收率为87.3%。结论改进剂添加量为3%~7%(体积分数)时,汽油辛烷值可提高1.5~10个单位。  相似文献   

4.
对汽油中的BTEX组份及典型单体烃,采用HP-PLOTAl203大口径毛细管柱和程序升温方式,与EI离 子源四极杆质谱联用进行快速分析,对不同类型汽油进行了芳烃组份及典型单体烃组份的测定。用标准气体结合相对重量校正因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了定量。  相似文献   

5.
加氢焦化汽油中正、异构烃的吸附分离及优化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加氢焦化汽油中的正、异构烃。以正构烃为优质乙烯裂解原料,非正构烃为优质催化重整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考察了正构烃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与加氢焦化汽油相比,正构烃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1%,吸余油的芳烃潜含量提高14%。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余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提高约30个单位,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该分子管理的工艺路线可显著提高加氢焦化汽油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 ZSM-5沸石为催化剂,在微型(MR-GC80型)和10ml 反应器进行汽油改质的研究,考察不同温度、空速及不同组分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以辛烷值为78的中馏分裂解汽油为原料,在350℃,常压及液体空速为4.7(小时)~(-1),得到的液烃收率为88%,而其辛烷值为81.9,比原来提高3.9个单位.  相似文献   

7.
依据多产异构烷烃(MIP)工艺两个反应区特点,从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出发,以工业装置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MIP工艺10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该10个集总为:原料饱和分(SS)、芳香分(SA)、胶质及沥青质(SR)、柴油(D)、汽油中饱和烃(GS)、烯烃(GO)、芳烃(GA)、液化气(LPG)、气体(Gas)和焦炭(C)。求取了40组动力学参数,并应用工业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MIP工艺主要产品分布及汽油烃族组成,符合MIP工艺的反应规律,对MIP工艺的完善和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详细地讨论了调合汽油辛烷值模型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过程.对非线性模型和物理化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指出了非线性模型存在精度低,难以实现在线最优化控制,可靠性差的问题.物理化学模型利用交互关联法关联出一组独立于馏分间交互作用参数并推广至汽油调合物中,该方法的精度高,适用面广,作为生产最优化控制和提高企业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爆燃机理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提高车用汽油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车用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含量高,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少的特点,根据新配方汽油的规格要求,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提高汽油质量的先进工艺,认为现阶段我国为提高车用汽油的辛烷值,降低铅含量和烯烃含量,应优先发展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和催化烃汽油醚化工艺。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用于汽油管道调合过程中的辛烷值调合效应模型及模型的在线更新方法。由于汽油辛烷值属性在调合过程中表现出强非线性,使用线性的调合模型会造成较大的预测误差。虽然经典的乙基模型为非线性模型,但是在建模后期或者后期模型维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需要做调合实验,往往工作量太大,导致调合工况发生改变时模型很难快速适应。本文提出的基于辛烷值调合效应模型的在线更新方法是以辛烷值调合效应模型为基础,采用递推最小二乘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在线实时更新,从而保证调合效应模型在较大的工况范围内都有效。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速度快,可以适用于不同牌号的汽油调合,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吴苹  钟仪华  雍雪  张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0):4046-4054
针对汽油清洁化中降低辛烷值的损失这一重点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辛烷值损失预测方法.首先,对影响辛烷值损失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某石化企业为例,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提供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清洗;其次对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特征提取,成功提取出28个影响辛烷值损失特性的代表因素;接着利用如支持向量机回归、神...  相似文献   

12.
随机森林(RF)回归应用于汽油辛烷值的近红外定量模型的波长优选。提出的双中心指标多维标度(DC-MDS)方法能够有效地找到定标和预测样品集的合理划分。RF回归建模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较大的决策树数量(nTree=500),避免建模过程发生拟合,进一步调试并选择最优的分裂变量数(mtry=130);最后在最优参数的RF建模过程中提取具有最大贡献的30个信息波长,为汽油辛烷值的测定建立离散波长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其预测决定系数为0.971,预测均方根偏差为0.219%。结果表明,RF回归具有应用于汽油辛烷值近红外定量测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汽油辛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高分辨气相色谱详细分析了汽油组成,按各组分的辛烷值特性分组,并与标准方法所测定的辛烷值进行关系,得出了每组的质量有效辛烷值及准确计算的MON和RON,本方法将国内外普遍采用的31组分组改缩至21组,分析时间只需35min。  相似文献   

14.
辛烷值损失的准确预测有助于汽油炼制过程的优化与控制,以达到更好的脱硫效果.原油的加氢脱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化反应过程,对于该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多依赖于工人的经验,因此基于大数据建立辛烷值损失预测模型可以用于优化脱硫效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采用单因素分析、方差过滤、随机森林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流化催化裂化汽油生产低碳烯烃联产高辛烷值汽油可以在相对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该方法可大幅度地提高丙烯、乙烯质量比,并在汽油烯烃含量降低的同时,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以抚顺二厂流化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及有无水蒸气参与都对乙烯、丙烯的生成有显著的影响。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使用适宜的催化剂能使乙烯加丙烯收率达到36%左右,并且H2+CH4+C2H6和焦炭的收率都很低。在烯烃含量降到10%左右时,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和马达法辛烷值分别升高约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二异丙醚和汽油中主要成分烃类化合物的兼溶性能,以及二异丙醚的添加对烃类化合物与水相互溶解性的影响,测定了常压下,水-二异丙醚-异辛烷三元体系在298.15 K和308.15 K温度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且用mod ified UNIQUAC模型对所测体系进行了计算.结果为:能准确的用含二元、三元相互作用参数的模型来关联这个三元体系;并且关联的结果要比预测结果好,与实验数据更吻合.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车用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含量高 ,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少的特点 ,根据新配方汽油的规格要求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提高汽油质量的先进工艺 ,认为现阶段我国为提高车用汽油的辛烷值 ,降低铅含量和烯烃含量 ,应优先发展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和催化轻汽油醚化工艺 .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的两种新方法的工艺和特点。第一种是利用催化蒸馏技术生产甲基叔丁基醚,该工艺充分利用了催化蒸馏这一复合分离技术的优点,并结合以适当的催化剂装填方式,在工业应用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种是利用带有再循环的异构化分离组合工艺生产二甲基丁烷和异戊烷,该工艺能够有效地增加汽油中异构烷烃的含量,大幅度地提高汽油辛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催化裂化汽油中单体烃的毛细管色谱分析方法。采用单体烃专用软件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并可通过设定用户参数完成催化裂化汽油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烯烃、环烷烃及芳香烃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