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热原检查用家兔正常体温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热原检查用家兔正常体温的动态变化。方法 按照有关规程对热原检查用家兔进行体温测定 ,并采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热原检查用家兔一年中正常体温 5— 7月份与 2— 4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二次用兔的正常体温平均值明显高于新兔的正常体温平均值 ,二者温差为 0 0 7℃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热原检查用家兔正常体温随时间和使用状态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
家兔性别与体温变化对热原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普通级家兔的体温变化范围、雌雄家兔间体温变化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家兔性别是否对热原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方法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中对热原检测的规定,对实验家兔体温进行测定。结果预检体温结果显示雌性家兔平均体温较雄性家兔体温偏高约0.4℃,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测实验中由雌性体温波动导致检测结果为复试的与由雄性体温波动引起需复试的比例约为6∶1。结论雌性家兔在基础体温和体温波动幅度上都高于雄性家兔,且稳定性较雄性差。雌性家兔更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3.
<正> 我厂每年使用大量家兔用于某些抗生素和生化药品的热原试验。目前,国内用于热原试验的家兔多选用青紫兰与新西兰两个品种,这两个不同品种的家兔在热原试验中效应如何,不很清楚,一些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国内有关资料,尚未见公开报道,我们为了弄清这两种不同品种的家兔用于热原试验反应,而进行了体温稳定性和敏感度等多方面的探讨试验,以便选择适合我厂用于热原试验的家兔品种,现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试验用兔:青紫兰和新西兰兔均来自本厂动物场封闭群生产的实验用兔。长  相似文献   

4.
<正> 对维持在标准环境条件下(室温19℃、相对湿度60%,光照14小时/日)首次药物实验用无特定病原的(SPF)雌性和雄性粟色型免,在三年半期间,通过每周的测量,对直肠温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结果表明,直肠温度有季节性变化,直肠温度受着约束的影响。而且雌兔的体温明显高于雄兔。体重对体温无影响。广泛应用于热原实验的兔体温已表明是受着实验引起所处的环境温度的变化和所受的约束的影响。然而,在标准实验条件下,受试家兔的直肠温度的季节性变化的材料是  相似文献   

5.
家兔最小致热原剂量(MPD)即致热阈的测定,是检验动物质量并用兔法检测样品热原质的基础。为了保证出厂药品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我们定期用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样品为致热原,对本厂实验兔进行致热阈测定及动态观察,同时做了幼龄兔与老龄兔的敏感性比较  相似文献   

6.
家兔固定时间对热原试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家兔固定时间对热原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 0 0 0年版的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结果 按规定测量 6次体温 ,制品均合格 ,而延长测温 2h ,变为不合格和复试的制品批次占总试验批次的 30 8%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家兔固定时间过长可致热原试验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室温对家兔体温的影响。方法根据2000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热原实验规程对家兔体温进行测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室温的升高,家兔体温筛选合格率也随之升高,在20℃~21℃时家兔体温筛选合格率最低(43%),而在24℃~25℃时筛选合格率最高(71%);室温在22℃~25℃时,家兔体温在38.5℃~39.0℃这一组构成比均超50%。结论不同室温对家兔体温的变化有影响,在进行热原实验前的家兔筛选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探讨家兔注射兔瘟疫苗后对细菌内毒素发热灵敏度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家兔注射兔疫苗后对细菌内毒素发热灵敏度未见明显影响。但家兔注射免疫瘟疫苗后有一升温过程,可持续5天,无合格证的家兔,对细菌内毒素发热的灵敏度个体差异很大,可影响药品热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在不同预氧化温度下煤样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选取长焰煤进行热物性实验。首先通过程序升温氧化法对煤样进行预氧化处理,分别氧化升温至80,110,140,170,200℃.然后使用激光导热仪LFA 457装置测定在30~300℃温度范围内的煤样热物性参数,研究预氧化处理后煤样的热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预氧化处理后的煤样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0~30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热扩散系数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煤样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温度越高,煤样的热扩散系数的降低趋势以及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的增大趋势越来越平稳。在相同温度下,预氧化处理煤样的热物性参数均高于原煤样。从敏感性分析可知,比热容对温度最敏感,而导热系数的敏感性最低,且当温度超过120℃时,煤样的预氧化温度越高,其热物性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越低。实验结果对于了解煤层自燃和火灾蔓延过程中的传热具有指导意义,为煤自燃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高温环境对软包锂电池热安全性影响,通过对三元软包锂电池进行80℃高温热处理,模拟研究高温环境对三元软包锂电池热安全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高温对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温度、电压和电压/容量微分dV/dQ曲线等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热处理次数增加,电池充放电容量依次降低,其中第三次热处理对电池容量影响最显著.电池内部结构受...  相似文献   

11.
家兔对细菌内毒素致热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兔多次使用后是否对细菌内毒素致热产生耐受现象。方法 对家兔进行常规热原试验 ,间隔两天做一次 ,共做三次。每次对同一家兔注射同一剂量的内毒素 ,间隔 15min记录一次温度。结果 第三次家兔升温幅度明显低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结果。结论 家兔多次使用后对细菌内毒素致热原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Hyperthermia by heating in-stent is a potentially new method to treat esophageal cancer.This study assessed the safety of heating the rabbit esophagus with a nitinol stent in an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AMF)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this method offers a therapeutic option for esophageal cancer.Nitinol stents were placed in the cervical esophagi of healthy rabbits,which were heated in an AMF for different times at 43,46 and 50 ℃.The esophagi were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after a week to observe whether there was transmural necroses.Then esophageal cancer of rabbit placed nitinol stents were heated in an AMF at 46℃ for 10 min.Stents were heated to a target temperature within 5 min.The highest tolerated temperature and time for the healthy rabbit esophagus was at 46℃ for 10 min.Tumor growth was delayed by heating and i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Heating the rabbit esophageal wall at 46℃ for 10 min proves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delaying tumor growth.  相似文献   

13.
热原检查是药物注射剂及输注用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家兔法和鲎试验法。由于两种方法都存在缺陷并受到资源的限制 ,寻找新的替代家兔热原试验方法势在必行。我们对用家兔血浆、人血浆以及THP 1检测热原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其原理是 :分别将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与从健康家兔取出的肝素抗凝全血、健康自愿者提供的人肝素抗凝全血以及THP 1细胞共同孵育后 ,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其产生的细胞因子TNF α和IL 6的释放量 ,作为内源性检测指标来判定内毒素的致热作用。结果表明 :无论兔全血、人全血还是THP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普通家兔与SPF家兔的体温变化范围,筛选合格率及两者之间在体温变化上的异同。方法预检温期间每间隔10 min记录家兔体温,连续监测4 h,除预检温时间间隔外,其他步骤按照2005版中国药典附录ⅫD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果通过对196只SPF家兔和166只普通家兔的预检温结果的统计显示,SPF家兔体温变化范围的标准差较普通家兔小0.06,且方差齐性检验验证概率P<0.10;对SPF家兔和普通家兔预检温温差的统计分析显示,普通家兔在不同温度差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SPF家兔;对合格率的统计显示两者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SPF家兔在体温变化范围与温差方面的统计数据的离散程度都小于普通家兔,且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细菌致热原是否通过局部感受器——神经反射机制引起发热而进行下列实验:把细菌致热原注入去神经兔耳和完整神经兔耳皮下;把细菌致热原注入事先用奴弗卡因封闭的兔膝关节囊和事先注射生理盐液的兔膝关节囊;分别比较两组动物的发热效应。两部分的实验结果都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兔耳去神经或膝关节囊用奴弗卡因封闭,都不影响细菌致热原注射后所引起的发热效应。等提出的“始动反射机制”,在这两部分的实验条件下均不存在。等认为膝关节囊的血液循环贫乏,吸收速度缓慢,但关节囊内注入致热原所引起的发热反应却较强,是神经反射机制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本文作者用同位素~(32)p分别注入兔膝关节囊内和兔耳皮下,比较它们吸收入血的速度,发现兔膝关节囊对~(32)p的吸收速度并不亚于兔耳皮下。作者认为致热原并不作用于局部感受器引起发热,而是致热原从局部或病灶吸收入血后,才通过一定机制发挥其致热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