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全球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和危害。特别是对青少年,我国有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分析网络成瘾症基本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从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塑造角度分析了运用运动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林凌 《科技信息》2010,(26):I0045-I0045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社会限制,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却孕育出了一种心理异常的新型疾患——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简称网瘾症。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家长、学校和政府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广大学者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预防、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自由民主平等精神方面,但也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助长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导致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因此,要不断寻求"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利,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就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剖析和对策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信息存储、加工、传递的方式,给人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越来越频繁的人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中,个体的心理状况,甚至人格特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过分沉湎网络所诱发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成瘾的迷恋,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许多大学生带来幸福、享乐和希望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留下了痛苦、忧愁和心理危机,将会催生许多心理问题.本文着重从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透视和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并提出重视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应采取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主动投入网络世界与被动地接受大学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是当前大学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自由、宣泄、猎奇、价值等心理需求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丰富性、通关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吸引力,并有针对地提出了大学解决"90后"大学生"恋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英逢 《科技知识动漫》2007,(11X):122-122,127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利,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就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剖析和对策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又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应当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天津体育学院"90后"体育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体育类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造成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是就业、学习及异性情感问题.面临心理困扰时体育类大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是好朋友,其次是异性朋友和父母,而较少选择心理咨询机构和任课教师.体育类大学生常用的解压方式主要是唱歌、睡觉、打游戏.借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解决我国体育类大学生心理求助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鄢丹 《安徽科技》2003,(7):47-48
计算机无疑是上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网络的出现,使这种伟大进一步得到了升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将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世界."当今,Internet的全球网络系统对传统的商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商店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因网络素养缺失造成的"失范"行为,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高效管理的视角,尝试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策略。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大学校园的平安稳定,以及我国网络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建议。但是大学生的整体网络素养明显不佳,尤其是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让人担扰。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今中国的网络环境,己经演变为年轻人的自由线上狂欢和网络素养的全方位塌陷"。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IAII)及自制学生上网动机调查表对漳州师范学院6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18%;男女学生IAII总分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2.641,p<0.01),男生的网络成瘾比率明显高于女生;按照年级划分,一年级IAII得分与其它年级均有明显差异,而二、三、四年级IAII得分无显著差异;文理学科的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无显著性差别;网络成瘾学生上网动机比较单一,主要包括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和网上猎奇等.据此提出了预防与诊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成瘾作为当今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计算机网络成瘾、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赌博等,本文详细分析了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内在因素-个性因素,其二,动因因素--心理缺陷或心理障碍,其三,主要手段--环境影响等.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前的教育可达到预防的目的,网络成瘾后应积极的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等,以减少、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也在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如下新的涵义:"健康不但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摇篮.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忽视.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其中不少人陷于心理障碍不能自拔.因此,论述人的心理实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探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和接斑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于涛 《科技信息》2009,(19):161-161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是近几年来逐步兴起的一项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研究领域。随着电脑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违法犯罪也同时大量滋生,这就需要我们将日益猖獗的电脑网络违法加以限制,约束。而电脑网络中蕴涵着的大量信息往往具有巨大的价值,他们是研制人或开发团体脑力、体力财力付出的结果,加之电脑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和便捷性,法律有必要对这些具有知识产权特征的信息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夏天 《科技信息》2011,(16):I0071-I007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热门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所以现在很多的高校在学生进校之后首先要进行一个全面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还在日益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其中,大学生由于自主性极大的加强,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接触大大减少,这往往就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缺陷和不足。我们知道大学生正处在"边缘人"的地位,心理波动也很大,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学生上网存在的问题:过分迷恋上网影响学业成绩;迷恋网络容易导致双重人格;责任心降低、逃避现实;自我认同的失败;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障碍;网络成瘾症.学生上网原因:好奇心理和喜欢新颖的事物;情绪宣泄的需求;享受到尊重、平等和自由.教育对策: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要给予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消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学校应有对学生上网的硬性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