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大家向往桂林,争着到桂林旅游,希望在桂林的奇山秀水面前留下自己的倩影,这是人们共同的审美要求。但对于桂林山水之美以至整个自然美究竟美在哪里看法却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山水之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人的精神、情感“外射”、“移入”到自然山水之中。因此,同观山水,有的见神姿仙态,有的见瓜果满山,有的见碧  相似文献   

2.
两宋是中华自然审美的精致化阶段.它全盘继承了魏晋以来形成的自然审美三大形态基本格局,然又均有自身特色.纵游山水方面,以山水悟道形成自然审美之理趣;园林建筑方面,建筑各要素细节上全盘精致化,讲究山水之趣与日常享受兼顾的私家园林最为发达;山水艺术方面,山水花鸟画大兴,既将自然审美价值推至极处,又最终将自然审美的客观之境改铸为主观的情趣之境.  相似文献   

3.
苏轼富于理性与哲思的山水诗,透过山水景物了悟自然奥秘与人生真谛,获得一种审美超越,映现出他通达的人格和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启迪.他"天地与人一理”的山水自然观决定其诗独具奇趣妙理,拓展出新的表现技巧与艺术境界,在山水诗坛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汉末,士人与政权日益疏离,正统观念逐渐淡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丧失。人们开始超越儒家道德标准而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个性意识觉醒,从而导致了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对儒家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除,是自然山水向人类呈现自身之美的前提;对儒家道德理性的扬弃和承认感性需求满足的合理性,使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了士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摆脱对政权、君主的依附地位,体道的人生超越了入仕的人生,道与美的相通,导致了士人由体道而走向发现自然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5.
宗炳《画山水序》的审美精神是迷醉和玄思的完美融合。迷醉是指宗炳对山水之"形"和山水之"色"的快乐体验和深情眷恋,沉思是指宗炳对山水之"形"和山水之"色"的快乐体验和深情眷恋中绽放着哲学般的玄思。这种玄思中有沉醉,沉醉中有玄思的审美体验,不同于我们所说的狂喜或心醉神迷的巅峰审美体验,可以说是一种冷静的快乐。这是中国山水画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审美特色。冷静的快乐虽然缺乏热烈、销魂的短暂震撼,但是它却拥有一种深沉而丰满的情致之乐。  相似文献   

6.
秦汉园林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具有开拓之功.其主要特征为: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园林情趣多元化.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催生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绪,山水怡情成为文人永远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旅游中,人们对山水的审美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具体表现为:要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注重山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崇山水景现的自然、朴素、本真之美;欣赏由山水景观衍生出来的旅游文化意象。了解当代旅游中的山水审美倾向,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策略,满足人们的山水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水风景作为审美客体,是一个形象丰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自然与人文相互渗透的景观空间,因其具备的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胜境.人与大自然复杂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山水风景审美的特有内涵.研究山水审美,提高审美素养,对发展中国山水文化,美化社会生活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一生志在仕途。优游山水,是他对仕途理想被现实所缚的一种愤懑。在优游山水的过程中,他不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陷入了自缚的困惑,他的山水诗就是他这种生命苦况的“物化”。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浅析水文化与人们的游观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万物之源,人们对水的亲近与敬畏之情,衍生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人们在观水、审水的时候,都会激起对生命感应的波澜,都会有许多的慨叹与人生观照,如水与人们的精神寄托,水与自我激励,水与心灵慰藉等等。可见,水文化与人们的游观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中的“水”。如大河、小溪、瀑布、山泉等等,都会吸引旅行者、游观者的目光并触及他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和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显示出人类艺术诞生的源泉和情感动力与人类原初的生命崇拜意识之间密切的联系;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与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进行的亲近与交融,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和大自然、土地、山川打交道中感情与感悟的积淀,由此产生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性质;花山岩画中描绘的女性身影是男性对内在和外在现实作出的有效认知,潜藏着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塑造与规约.  相似文献   

13.
以政治救国为价值目标来开启人生航程的梁启超,其思想焦点经历了两个层面的深入性转变:一是从政治到文化、从为救国而新民到为立人而立人的转变;二是在对人的理解上,披理入情,并把对情感的思考,从着眼于情感与国民性、政治的关系向情感与人的存在、与生命的自由伸展的关系做了大幅度的拓展。正是对文化和生命意义上的“人”的终极眷注,正是从追寻人生灵趣的角度对情感的肯定,使梁启超将早年的政治功利美学发展为情感、趣味、生命一体的文艺美学和审美人生论。  相似文献   

14.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15.
蓝冰是中国当代现代主义诗歌北方群落的重要成员,他的现代主义诗歌迥异于其他现代主义诗作。他的北方意象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意象体系。为山水立心,为江山立传,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向。其底层诗歌写作,体现了平民知识分子可贵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于谦诗是于谦人生品性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赞歌,其诗中的太行情结是于谦对太行风物的独特感受,是于谦18年太行经历的情感凝结。太行诗记录着诗人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复杂的心理感受,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寄寓在太行山水中,体现出一种志向,一种气节,风格遒上,格调高远,真切自然,在与太行山水的相拥之中展示了与台阁体迥异的一种气骨,一种说不尽的特殊情缘。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新理学美学对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并且不断接近审美实际的转变过程。冯友兰早期的“美之理”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他对美的这种本体言说是无力的,及至意识到这种本体言说的机械性和不恰切性转而关注人的审美活动的实际,重视审美对象的独特之处,强调“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时才真正突显出新理学美学本体论的价值所在。“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可看作是冯友兰立足于审美活动实际,最终得出的美学本体论见解。  相似文献   

18.
谢朓,是出身世族大姓、受过良好文化教养、拥有多面才华的人物。十九岁即步入仕途,走进皇室藩王诸王幕府,颇受重用和信赖。他的新体诗,在中国诗史尤其对唐诗风格形成上,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他一生最辉煌最富有治理创新业绩的,则是三十二岁至三十三岁一年零三个月的宣城太守任上。因此,研究谢朓,必须从他宣城太守任上的史实入手。广搜涉及谢宣城诸文献和宣城实地调查,对谢朓出守宣城的政治背景、莅职与离任的具体时间,以及他对宣城山水的独钟情愫、爱民惠民的大德举措,一一进行探素、追踪与梳理。结论是:谢朓是位纯正的为民之官,他与宣城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千古流芳。  相似文献   

19.
旅游文学语言作者从佛家理念中吸取空理,破除我执,寄兴山水,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佛家心与境谐、借形悟道的思维方式给了作者一种启示,作者以一颗澄静、自由的心灵去感悟自然,在对山水的吟咏中表达出对佛理的体悟,使其旅游山水文学语言空灵静远而富有佛趣;同时,心灵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焕发为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使心灵体合宇宙,从而达到"物我浑一"的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心灵得到安顿,灵魂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陇东地方居住形态主要表现出两种形式:一是散居型,住民远离河川、大道,遁隐于偏僻之地;二是聚居型,聚族居住,建堡自卫。近现代陇东社会所呈现出的这种居住形态,不仅受地方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安全防卫、抵御劫掠的安全需要同样深刻影响着近代陇东地方的居住形态。随着社会由乱而治,住民逐渐搬出深山,向河川、阔塬等水路、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窨子、堡子等防卫性建筑因失去使用价值而废弃,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