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十里铺大队地处温黄平原。1977年晚季杂交水稻种植441亩,占晚稻总面积的51.6%,平均亩产858.5斤。全大队晚稻853亩,平均亩产820斤,比1976年晚稻亩产708斤每亩增产112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4年每亩增产67斤。由于种植了杂交水稻,使1977年晚稻的产量超过了当年早稻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季跨过了纲要。  相似文献   

2.
水稻硅肥肥效及施肥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德龙  杨乔平 《河南科学》1994,12(4):343-347
利用河南省科学院信阳硅肥厂生产的硅肥,在河南省淮北地区水稻上进行了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硅肥施用后稻谷增产率在10%以上,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750/公斤,稻谷增产率达29.6%。为今后在这一地区推广硅肥积累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们根据贫下中农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送稻头”施肥法,和日本提出的水稻“V”字型施肥理论,设计了晚稻籼、粳、糯三种类型的穗粒肥效果试验。籼稻选用早籼竹莲矮倒种,粳稻选用晚粳农虎6号,糯稻选用京引15。试验田前作早稻广陆矮4号,小区面积2厘,重复2次,密植5×4寸,每丛8~10本。各处理均不施基肥,移栽后2~3天施苗肥每亩过磷酸钙50斤,钾氮肥50斤,硫铵20斤,穗粒肥各处理每亩施氯化铵10斤。穗粒肥施用时期分幼穗分化期、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期,以不施穗粒肥为对照。现从试验结果来看,作如下小结。  相似文献   

4.
晚稻新品种“测—48”,是我省当前推广的主要晚粳当家品种。去年,慈溪县彭桥公社农科站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秧田播种量和不同插秧本数试验,在1:7.5固定的秧本田比例条件下,秧田的每亩播种量分别为40斤、80斤、120斤、160斤和200斤五个处理。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于1976年春,自安徽省宿县引进25公斤夏季绿肥柽麻种子以后,经过四年的试种已获得成效,表现出很多优越性,许多性状显著地优越于该地区习惯种植的夏季绿肥——田菁。一、柽麻鲜草肥份高,施用后增产效果显著。据植株成份分析测定,始花期的柽麻鲜草养份含量大致是氮0.78%(田菁则是0.52%),磷酸0.15%,氧化钾0.31%(各超过田菁的一倍)。田间肥效对比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一般地说,每亩晚稻增施柽麻1000斤左右,可增收稻谷20%~30%;比施用同数量的田菁鲜草可增产5%~10%。据施用单位反映,柽麻有明显的改良土壤作  相似文献   

6.
我县杂交水稻的生产,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县从1976年杂交水稻生产示范115亩,1977年发展到24,224亩,其中晚稻22,093亩。从各地实收结果看,去年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据252个单位5,261亩统计,杂交水稻亩产768.8斤,比早金凤平均亩产688 9斤增产11.6%,亩产1,000斤以上的有245亩,超“纲要”有11,488亩,单位产量最高的仙降区阁巷公社1大队11队1.1亩,平均亩产1,183斤,红旗公社一桥大队2队10.0了亩,平均亩产1,080斤。全县杂交水稻100亩以上丰产片38个单位,其中37个单位获得增产,1个单位平产。  相似文献   

7.
茶叶生产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合理协调是生产优质、高产茶叶的关键,该试验引入了硫酸钾镁肥并设计了不同的肥料配比进行比较试验,旨在探索硫酸钾镁肥的合理用量及其在茶叶上的施用效果,从试验的产量、产值来看硫酸钾镁肥试验的各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增收,以每亩施用40kg硫酸钾镁肥的处理增幅最大,达到22.8%;投入产出比以亩施用13.8kg硫酸钾镁肥(与硫酸钾等价)为最经济合理的投入与产出。  相似文献   

8.
井冈霉素是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极为有效的新型农用抗菌素。我省从1974年4月份开始土法生产井冈霉素,并在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到现在仅仅25个月多,在短短的时间里,我省就有50个县市,200多个点开展了土法生产和试验,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普遍都达80~90%以上,一般每亩增产达30~40斤,高的每亩增产100多斤,增产率达10%左右。从省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是完全肯定的,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的微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9.
油菜的施肥     
据法国试验:在冬油菜所需的全部氮肥中,秋季约占20~25%,春季返青后需50~70%,从开花至成熟需10~20%。到收获时,70%的氮素转移到籽实中(每亩约9.4~16.7斤)。试验表明:每亩施氮从13.4斤至26.7斤时,菜籽产量是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的,但其中从每亩20斤增到26.7斤时,菜籽的含油量要下降。因此,最近施氮量为每亩20斤,如果每亩施氮量大于23.4斤,就要分多次施用。  相似文献   

10.
科普知识     
<正>白菜增产巧施钾肥增产效果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肥同等条件下,大白菜增施钾肥(50%硫酸钾)18公斤/亩,增产率高达33.2%,每公斤硫酸钾平均增产白菜159公斤。  相似文献   

11.
“宽行密株”是广东省近年来在水稻种植技术上一项重要改革。去年,我们与红心农科队一起,在晚稻生产中进行了宽行密植的试验考查,取得了可喜的增产效果。现将试验考查结果简介于下:综观六个不同密植规格的对比试验结果,以6×2.5为最好。从产量状况看:4×3亩产405斤,5×3亩产436.7斤,6×2.5亩产467.6斤。6×2.5比4×3增产15.5%,比5×3增产7.04%。  相似文献   

12.
喷施宝在早稻上使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喷施宝在当地使用效果,为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对比试验。分别在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结合防治病虫害用药,每亩各喷施20mL(1500倍液)喷施宝1次。施用喷施宝的处理比不施用喷施宝的处理(对照)平均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为7.10%。喷施宝对早稻使用效果较好,经济效益较高,投入产出比达1:8.96,可以在早稻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据国际水稻研究所1971年实验,每亩水稻年产可达3420斤。实验是在6公尺×14公尺区段内以三个品种两次重复进行栽培的。全年栽培四期:第一期使用的水稻品种是IR_8,于1月18日插秧,3月7日收割,产量每亩1.171斤。在第二期和第三期栽培,品种为IR_(747)B_2,是早熟品种,从插秧到成熟只有75天。第二期栽培是5月10日插秧,7月22日收割,亩产713斤。第三期栽培是7月26日插秧,10月6日收割,亩产847斤。第四期栽培使  相似文献   

14.
钾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要素之一。在作物体内钾充足时,茎叶粗壮,抗倒伏,根系发达,对养分的吸收及合成产物的形成和运转加快,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增强。因此,施用钾肥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能。省农科院土肥所综合全省五百七十多项次试验证明,施用钾肥(每亩约十五斤硫酸钾)对各种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水稻为百分之五点八八,大麦为百分之十七点六,小麦为百分之十一点二,玉米为百分之十一点四,油菜为百分之十二点七,棉花为百分之八点五,甘薯为百分之十一点九。  相似文献   

15.
高梁稻是临海县城关镇后山大队一九七八年三月自四川井县农科所引入的一个水稻新品种。该队七八年作早稻试种一分,实收稻谷二百一十斤。折合亩产1050斤。七九年迅速扩大种植早稻8亩,亩产851~1067斤。并在早季收后的田中试种连作晚稻五分,7月12日播种,8月13日插秧,仍获得亩产536  相似文献   

16.
海涂试验基地地处钱江下游南岸,土咸、水咸、土壤汀板贫瘠。气候变化多端,不利于水稻生长。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涂,探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的规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团成立了试验小组,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早稻13.872亩,平均亩产563.7斤;连作晚稻15.202亩,平均亩产606.5斤,单季晚稻2.181亩,平均亩产701.5斤。全年平均亩产1073斤,繁育良种15600斤。二年来生产实践证明,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就能战胜困难,战胜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我社地处高山区,泥炭资源丰富。去年庞山一队科技小组,在连作晚稻中进行了泥炭肥效试验,获得了13.79%的增产效果。试验田,位于海拔630公尺,沙壤土,肥力中等,供试品种台中育39,6月18日播种,7月29日移栽,每亩以20担栏肥作基肥,8月10日第一次耘田追肥,亩施泥炭250斤(每100斤燥泥炭加氨水20斤拌匀,做成圆堆,上盖稻草防雨,堆置10余天后施用),以亩施20斤氨水作对照,8月20日又各亩施肥田粉10斤,10月26日成熟。据观测,在施肥后10余天,泥炭区长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研究了生物钾肥、化学氮肥、化学钾肥(硫酸钾)对水稻的产量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指出:在冀东稻区,水稻施用生物钾肥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生物钾肥与化学氮肥间存在着正交互作用,与化学钾肥间存在着负交互作用。三种肥料的最佳配合方案为:氮肥(纯氮)11.8~13.3公斤;硫酸钾6.5~9.5公斤;生物钾肥0.7~1.04公斤每亩。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云南植物所、昆明市农科所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三营协怍进行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筛选工作,经群众鉴定,一致认为氯霉素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果最显著。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细菌病害,近年来危害面积不断扩大,一般受灾后减产三、五成,每亩少收稻谷二、三百斤。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粮食高产的双季稻地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一)奉化县溪口区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大搞科学试验,积极推广水稻根外施肥,通过喷施,一般都有显著增产。一九七五年亭下公社徐家埠大队科技组28亩早稻喷施1~2次与不喷亩产相差60斤,溪口公社沙堤大队第五生产队试验每亩增产120斤,棠云公社西江四队试验增产105斤。畸山公社任宋大队第五生产队试验每亩增产161斤,东岙公社东岙第一生产队试验每亩增产76斤,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