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自我领悟和体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只有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文本体验的思维意识。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是致力于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在意境上,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一味地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也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张扬的过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5.
蔡雪琴 《科技信息》2014,(10):252+2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主要是立足课堂教学,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喜爱阅读,擅长阅读,并且激发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小学生在阅读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时下,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存在着机械化的“模板”式或泛读化的“放羊”式状况。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诚然,把握朗读的价值取向,立足文本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方能走出朗读指导的阴霾。  相似文献   

8.
严凤 《科技知识动漫》2007,(10X):119-1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清新有如朝露,灿烂仿佛云彩,剔透疑似珍珠,浩荡如同江河……这是阅读。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清之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是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去感悟语言魅力,享受阅读之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有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课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不仅能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因此,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并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一次次对话,让心灵在碰撞中飞扬,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等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在朗读中感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巧设思维,提供迁移,渗透学法;由课内导向课外,内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要想做好小学生阅读教学,就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的主体感受,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借助情境创设加深学生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要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好文本阅读,走出阅读误区,从而多方面多视角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