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你多半会从你出生的那天算起。但是,科学家却不这样算,因为他们发现,人体细胞每7年将完全自我更新一次,在自我更新过程中,死亡的细胞会被新生的细胞所代替。如此算来,你的绝大部分肌肉、消化器官等都比你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关于人体是否能自我更新,是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细胞更新是否意味着整个身体完全更新?如果真的是完全更新,人的一生有多少个身体呢?如果你很长寿,到最后又有多少原来的你剩下了呢?既然细胞要更新,细胞就有寿命,那么细胞的寿命有多长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他们将放射性核苷放入实验鼠的食物中或注入其体内。由于放射性核苷能参与DNA合成,在细胞更新(生成新的细胞)时,新生成的细胞DNA中就有放射性核苷的标记,科学家只要检测出不同的组织中有多少含标记的DNA细胞,就可计算出更新细胞的生成比例。这一实验能准确地判断啮齿类动物的细胞更新速度,但由于不能将放射性核苷注入人体,所以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为了检测人类的细胞更新速度,研究人员尝试用其他方法找出人体细胞的年龄,比如测量端粒的长度。端粒是染色体DNA的尾端,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变短。不过,至今还没有人找到能从端粒的长度...  相似文献   

2.
王德兴 《科学之友》2002,(10):12-13
众所周知,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不管是谁,出生之后都要一步步走向衰老,最后死亡。人为什么会衰老呢?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医学科学家尚未解决而正在探索的一个自然之谜。一叶知秋人的衰老,实际上就是细胞的衰老。科学家发现,构成人体的150亿万个细胞,其寿命都有一定的限度。有人坦言,如果从你身上取一个细胞在实验室培养,就可以知道你是一位老人、青年人还是婴幼儿。你相信吗?原来,胎儿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大约能分裂50次左右才衰老死亡;20多岁的年轻人分裂次数减少,接近30  相似文献   

3.
休闲时光     
癌细胞为何"永生不死"长期以来一个困扰着医学家的问题是:为什么正常细胞有一定的寿命,而癌细胞具有无限繁殖能力,即科学家们称之为"永生不死性"?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认为,原因在于癌细胞具有一种"永生不死酶"。迄今已在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发现该种酶,而正常细胞缺乏这种酶,它们只能逐渐衰老,直至死去。这是一种什么酶呢,经过多年研究现已确知为端粒酶。原来,无论正常细胞或是癌细胞在其染色体的末端皆有一段 DNA,称为端粒,它赋予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的遗传特性。但正常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便要缩短一些,因此经若干次分裂之后,端粒便损耗殆尽,于是细胞不能再  相似文献   

4.
遗传学     
《科学之友》2005,(4):56-56
之所以人是人,土豚是土豚,卷心菜是卷心菜,都与一种称为DNA的细长螺旋分子有关。DNA是税氧核糖核酸的简称。DNA存在于所有生命体内。当然,也包括你,你体内的民用工业细胞都含有这类分子。在这些细长的螺旋链里,拥有称为基因的指令组。你身上大约有3-5万个基因。它们成对出现,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每一个基因都是一个小蓝图,带有父母“写下”的指令,以告诉你的细胞如何创造出独特的你。  相似文献   

5.
正衰老的难题令人着迷,而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需要一些新思路。我们的细胞有一个基因沙漏。细胞通过分裂来维持生命,而分裂得到的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几乎完全一致,但存在一种意有所指的变化:每次分裂后细胞染色体会缩短一点点。十年前,一组科学家因发现了这种持续缩短的DNA序列——端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它位于染色体末端。细胞的分裂存在一个极限,称作海弗里克极限,在细胞经历过一定次数的分裂后,其端粒变得过短,这时的细胞便自知是时候平和地走向终点了。当细胞逐渐死亡,器官所剩的时间消失殆尽,我们也就身亡命殒。  相似文献   

6.
对克隆绵羊多莉的研究显示,年幼的克隆后代可能不会像其它自然出生的同类一样一出生就注定了生命长度。目前年仅3岁的多莉可能与捐献体细胞的母羊一样正在步入衰老期。 说明多莉衰老的证据潜伏在端粒体中,这种附着染色体两端的DNA片断随着细胞不断分裂而日趋缩短。科学家确信一俟端粒体萎缩到一定长度,细胞便停止分裂,最终死亡。一些科学家强调正是由于“细胞停止分裂”引起衰老迹象出现。由苏格兰PPL生物技术医疗公司保罗·希尔斯(Paul Shiels)领导的科学家小组检查了多莉绵羊的端粒体,发现其端粒体比预期的短20…  相似文献   

7.
石磊 《世界科学》2005,(9):19-19
20世纪90年代末,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在为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序列而努力——对组成人体DNA的30亿对碱基所包含的基因数目进行了排序。当时科学家们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人类(个体)需要大约10万个基因来完成无数个细胞过程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但最终的结论是:我们人只有大约2.5万个基因,  相似文献   

8.
汪国顺 《科学通报》1993,38(8):756-756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它对于染色体的稳定以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观察到间期染色体(质)具有不随机分布性,端粒常位于核膜内侧,但这现象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来加以解释.近年端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许多生物端粒DNA的序列结构已被阐明.因此可以用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端粒在细  相似文献   

9.
任建国  夏慧莉  戴尧仁 《科学通报》2000,45(17):1861-1867
研究了丁酸钠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丁酸钠处理48h后,HeLa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凋亡特征:染色质凝集,形成凋亡小体,DNA在核小体间断裂并降解产生梯状电泳图谱。凋亡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改变,端粒长度却急剧缩短;抑制端粒酶活性后,细胞对凋亡刺激的易感性增强,端粒的降解加快。以上结果表明,丁酸钠诱导的细胞凋亡与端粒长度密切相关,但不影响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则可以通过保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奥秘。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历经百年的探索,生命科学家们终于—— 掌握了基因的真谛 位于人体细胞核23对染色体上的约3~12万个基因可分为4种。 ●结构蛋白基因(即发育遗传基因) 是可以表达出细胞结构的蛋白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路易斯研究果蝇双胸畸型,发现了同源异形基因控制着体节的发育。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一直想方设法永葆青春。然而,尽管取得了医学的巨大进展和饮食的显著改进,人的寿命目前只能达到70岁左右。大部分专家认为人的寿命至多为120岁。因此科学家并不徒劳于延长自然寿命,而致力于改善生命质量,控制衰老和防止老年性疾病。一项新的鼓舞人心的发现是,蚯蚓某一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60%。美国基因学者希望能发现同样的人体基因。但其它学者认为人体只是由某一基因控制的设想过于简单。事实上,人体是处于生命基因,而不是死亡基因的  相似文献   

13.
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端粒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亮  杨仕明 《自然杂志》1999,21(5):266-267
端粒酶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为广泛的脚瘤标志,在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自从1995年Feng等研究发现反义人端酶基因能抑制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导致其死亡以来.针对端粒酶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近年来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4.
基因和基因组的发现为研究物种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物种进化的本质是细胞基冈组的进化,以此可完美地阐明达尔文的进化论,但细胞基因组本身是如何发生与形成的.目前尚未阐明,甚至有的科学家还认为生命最初是一堆有机分子偶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正据美国Science,2014,334:310报道,中国科学家曹雪涛等人发现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对于调控一类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及功能起重要  相似文献   

16.
郭晓强  黄卫人 《自然杂志》2017,39(3):210-221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基于自身诸多优势而成为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模型。借助酵母无细胞体系阐明了酶的功能、酶的构成、辅酶特性、tRNA结构和真核转录机制等。酵母作为模式生物在细胞周期、囊泡运输、细胞自噬、端粒保护、蛋白质折叠、未折叠蛋白应答、DNA损伤应答、雷帕霉素靶点和组蛋白调节等重大发现中做出了根本性贡献。许多科学家也因此荣获诺贝尔奖。本文全面介绍酵母在科研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没有症状,而有些人病情危重?这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困惑之一.英国科学家对2200多名重症监护患者的研究结果发现,答案或许在于特定的基因. 科学家对英国各家医院200多个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DNA进行了研究.他们扫描了每个人的基因.基因里面包含每个生物过程的指令,包括如何抗击病毒.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12,(3):5-5
科学家最近创生了一对有六个“父母”的双胞胎嵌合体雄性猕猴。嵌合体指由来自于两个或更多不同基因来源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科学家抽取六个猕猴胚胎的细胞,在实验室中把它们合并成一个胚胎,植人代孕母猴体内,最终得到的这对双胞胎具有每个父母的DNA。此前科学家已经采用同样的方法创生了许多老鼠、兔子及农场动物,但创生猴子还是第一例。  相似文献   

19.
酵母菌遗传结构的发现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发现了酵母菌──一种复杂微生物的遗传结构,他们绘制的遗传图能显示出酵母菌的所有基因。酵母菌是世界上一种普通的真菌,只有一个细胞。以前,科学家仅对病毒和细菌等简单微生物遗传结构进行过识别。酵母菌细胞和人的细胞在...  相似文献   

20.
近期美国和加拿大生物学家人人生物体内分离出一组基因,将这种基因植入卵细胞的测试表明,它们显然可以制约生物体新陈代谢乃至生命进程,因而被命名为生物钟基因。通过生物钟基因研究,科学家证实DNA长期控制细胞分裂最终导致自身机能损伤,从而使细胞处于昏睡状态造成生物体衰亡。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人体衰老过程是最令人难以捉摸和破解的疑团之一。目前科学家对诱发衰老的原因仍存在很大分歧。现行理论不下数种,各执一辞众说纷坛。有些研究人员强调死亡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制约且无法逆转的生命过程,这种理论源于2种类似体形和基因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