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中国自由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翻版,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播的,因此不免将之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用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用集体主义和社会我掩盖了个人的我,在本土化自由主义观念中使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走了样。梁启超是从严复到胡适的中国自由主义观念演变阶段中的人物,同时又是近代史上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报人,分析他的新闻思想,可以探析中国自由主义传播观念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将自由界定为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强制的不存在。他认为,自由只能是“法治下的自由”,自由与法律相互联结,自由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的目的是保障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儒家“天道”还是老子“天道”,都不存在“自由主义”内涵。它们也从未成为中国人争取自由权利的武器。宪政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政治经验,是确立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秩序并达成基本共识的结果。中国宪政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奠定宪政的经验、制度基础,而不是嫁接出诸如“天道自由主义”之类超验价值。  相似文献   

5.
密尔是古典自由主义集大成者,他的自由理论既总结了传统自由主义,又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转变的历史潮流.当古典自由主义在当代复兴时,另一位自由主义大师柏林对自由概念进行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并认为密尔是消极自由最典型的代表,但运用这两种自由概念对密尔的自由主义进行重新解读时,发现密尔的自由主义中存在着积极自由因素:密尔把人的社会生活划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个人的自由是去做什么的自由,即积极自由;而在公共领域,个人的自由是免于做什么的自由,即消极自由.因此,不能将密尔完全视为消极自由者,而无视他自由思想中的积极自由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全球化理论,借“全球”视野转移和遮蔽了曾经遭到批判的西方自由主义价值,并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进行辩护。经济自由主义宣扬市场关系是无限的,私有制是最好的制度,对市场经济要自由放任,自由会带来平等,政府干预是多余的等观点,这些观点极具欺骗性和危险性。它们的实质是为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追求最大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杂陈,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曾提出各自的自由主张和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奠定在现实的基石之上,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观体系,揭示了自由的真义。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正在成为渗透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信仰里的价值理念,是引领全人类自由解放的指针。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是指二战后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其发展大体经历了50—60年代冷战自由主义、70~80年代内部分裂、90年代革新等3个阶段。后两个阶段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又经常被称为新自由主义,代表性的流派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或两翼。其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而且依赖于非理性主义,因而不科学。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实践证明了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危害。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影响我国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部分青年主张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对此,我们要警觉并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9.
自由女性主义法学汲取自由主义法学和自由女性主义的权利范式,将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法律权利作为理论策略,着重寻求公共领域的平等参与权。《平等权利修正案》虽然内外受阻,但仍充足地表达出自由女性主义法学之权利的真意与要旨。自由女性主义法学的权利主张卓有成效地改善了女性权益,但存在简单扩张自由主义法学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立新教授认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主义,然而,他却忽略了美国自由主义的根子在于清教思想。自由主义是清教在世俗层面的表达。清教作为内在、本质的部分,提供了自由主义价值上和道德上的源泉,并且规正和限制了自由主义,防止其腐化,这是美国信条的基本因素。立新教授从包罗万象的美国思想中求取出“自由”的中心,却把清教思想的内核丢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