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表处是由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流动状态的沥青混合料.它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对沥青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技术,结合沥青路面的维修工程,进行了微表处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长期使用结果表明,微表处具有良好的抗滑、防水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能满足路面养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的养护成为各高速公路公司的重要内容,作者就沥青路面的车辙处理,和路面裂缝治理的微表处施工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3.
王进 《科学之友》2009,(9):22-23
沥青路面的养护戍为各高速公路公司的重要内容,作者就沥青路面的车辙处理,和路面裂缝治理的微表处施工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4.
公路养护预防在国外常用微表处技术,文章介绍了道路养护新工艺--微表处技术的特点、优点及适用范围,并提出该技术在道路养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孙启君 《科学之友》2008,(12):24-25
公路养护预防在国外常用微表处技术,文章介绍了道路养护新工艺——微表处技术的特点、优点及适用范围,并提出该技术在道路养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沥青路面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广泛得到应用,当其临近使用寿命时养护维修工作问题也凸显出来。文章应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来维修原有沥青路面,全部回收利用旧沥青路面混合料,并添加乳化沥青和水泥等稳定剂来进行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乳化沥青、水泥用量和最佳用水量,并为以后沥青混合料道路冷再生设计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沥青路面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广泛得到应用,当其临近使用寿命时养护维修工作问题也凸显出来.文章应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来维修原有沥青路面,全部回收利用旧沥青路面混合料,并添加乳化沥青和水泥等稳定剂来进行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乳化沥青、水泥用量和最佳用水量,并为以后沥青混合料道路冷再生设计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微表处在太原境内某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就微表处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试验路的对比,得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对其进行日常养护离不开沥青及其加热工序.ZYT28是一种机动性较好的拖行式综合养护设备, 文章对其沥青加热及其保温的结构设计和热平衡计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靳炜 《科学之友》2009,(4):51-52
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对其进行日常养护离不开沥青及其加热工序。ZYT28是一种机动性较好的拖行式综合养护设备,文章对其沥青加热及其保温的结构设计和热平衡计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结合水平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现象,从泵送砼的原材料、配合比、拌制、运送、泵送、浇筑及生产状况入手,从中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根据校安加固工程施工情况,从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原材料及配合比、喷射作业以及喷射混凝土的强度检验等工序介绍了喷射混凝土在砖混结构加固工程中对砖墙加固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已经多有应用,而在收费站水泥路面中的应用并不多见。对不同掺量、龄期的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试验,得到了其抗压和抗折强度随掺量和龄期的增加而增长的规律,确定了最佳钢纤维掺量和施工配合比,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薛承开 《科学之友》2009,(10):16-18
针对目前粉煤灰配合比设计理论的缺点,将粉煤灰作为混凝土中的一种独立组分,研究了粉煤灰对混凝土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根据大量配合比设计资料,总结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大量超限、超载车在路上行驶,使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光滑、松散、坑槽等病害;为延长下一次路面大修改造周期,进行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处理,改善路面的抗滑性能,修复车辙,提高路面的行驶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提出BR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运输等施工工艺,以指导其他路段的施工。  相似文献   

17.
针对钢结构网架就位标高较高、周边场地狭小、平面形式复杂多样等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利用转换托架人工吊装网架施工方法的可行性,和传统的施工方法进行对比后发现,这种工艺不仅可以缩短工期,又节约投资。  相似文献   

18.
李解人 《科学之友》2009,(9):143-144
混杂的建筑在我们身边不断拔地而起,功能的混杂、结构的混杂、形式的混杂,时常让设计者都无所适从。建筑的混杂性是当下的设计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从3个角度对混杂建筑作一简略分析,以求加深对设计混杂建筑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