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理论上对资源的媒体表达有偏好,因此,设计合适的数字化资源呈现方式,将有助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开展有效学习.从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风格2个方面,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资源呈现方式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效果是否存在影响.选用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作为实验内容,当资源呈现方式为视频时,集中型学习风格的学习效果较优;当资源呈现方式为文本时,顺应型学习风格的学习效果较优;当资源呈现方式为图文时,发散型学习风格的学习效果较优.可见,资源呈现方式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教学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和分析,定量地研究教学策略对知识传播系统的影响并优化控制教学管理目标。深入考察学习者认知学习时大脑中知识存量的变化规律,将学习者大脑分为短时记忆室和长时记忆室两个仓室,提出连续教学中的复合记忆-遗忘模型框架;并根据两个仓室内知识扩散的不同方式,进一步构建双边连续扩散、单边脉冲扩散和双边脉冲扩散三种不同的知识扩散模型;针对不同的记忆模型,应用种群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数学分析法,通过控制教学力度E或教学周期Th这两种教学策略,优化知识存量或学习成效这两个教学管理目标;最后通过实例予以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3.
刘鹃 《科技信息》2012,(4):177-177
迁移指的是学习者之前学习掌握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其中的负面的影响即汉语负迁移,从而造成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出现各种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用词两个方面来阐述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对第二语言学习发生影响.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 对英语学习中中国学习者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所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作简单分析,并提出英语教学中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建议,以使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5.
魏景春 《科技信息》2008,(23):255-255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会受到母语对外语顺向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外语对母语逆向迁移的影响。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会对语言运用产生积极、消极的影响。凡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起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叫负迁移。为什么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迁移呢?这就是模因在起作用。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将进一步解释语用迁移产生的根源,提出学习者在语用迁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蓝婷 《科技资讯》2012,(4):207-207
母语习惯如果有利于养成外语习惯,那么母语对外语学习者的促进作用被称为正迁移,反之称为负迁移。对于越南语学习者来说,已经掌握的汉语和英语知识对学习越南语的迁移也是如此。我们在教授越南语过程中利用母语和英语的正迁移,有助于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加强英语记忆,巩固和提高师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7.
耿海粟 《科技信息》2011,(25):I0228-I0228,I0230
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函电写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者会不自觉地将母语习惯用于目的语的学习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一致性,学习者无法快速达到学习目标。母语负迁移会使语言使用出现错误或语言使用不当,要克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函电写作的影响,必须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8.
迁移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迁移一般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在外语学习中,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湘方言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经研究发现,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仅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相关,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关系更加密切.不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学期间其他课程的成绩都很好,就是英语学习效果不佳,不是因为他们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其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是非智力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英语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思维定势是指一种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会按既定的思维方式或用既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通过先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影响,其思维会产生两种对立的结果,就是正迁移与负迁移.该文试图探讨促进思维定势正迁移的一些方法,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1 数学学习中影响思维定势正、负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在现有的思维定势上发生的,因此迁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种迁移可能是积极的(正迁移),也可能是消极的(负迁移).影响思维定势正、负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宋礼慧 《科技信息》2010,(30):I0192-I0193
大学英语学习中,听力水平的提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部分专家表示,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那么元认知策略对学生的听力成绩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本文作者拟通过对学生进行听力水平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分析元认知策略与学生听力成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迁移研究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而且有助于英语教师改进教学,在论述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迁移类型和影响迁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前,MOOCs课程学习发展为一种新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众多的学习者参与构成庞大的社会网络,呈现出大规模的学习交互。关于MOOC的学习效果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分析学习者在MOOCs平台上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者的中心性与知识建构呈正相关关系;结构洞指标中有效规模和网络限制指标与知识建构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而自我网络中介性与各级水平的知识建构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经纪人角色与低水平知识建构和高水平知识建构的低阶段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PISA理论对西宁市虎台中学七年级学生在背景信息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数学成绩、学习参与度、记忆策略、精致策略、学习调控策略、交流合作、反思与创新、知识迁移、学习资源利用9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数学成绩、知识迁移、反思与创新的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正误样例学习的自我解释效应.实验1要求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学习概率题(变量1:有(无)诱发自我解释的正误结合样例;变量2:近迁移和远迁移).实验2要求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学习概率题(变量1:有诱发自我解释的正误结合样例和正确样例;变量2:近迁移和远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迁移主效应显著,自我解释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通过事后分析统计发现,原有知识水平和样例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在低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况下,正确样例组的迁移成绩显著高于正误样例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已有的母语知识毫无疑问会影响其外语学习.母语的思维习惯,语言形式,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体现在外语学习上,就会形成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作为母语的汉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极大的影响了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分析对比英汉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加强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克服汉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学生类型情况下,样例和测题问题特征相似性对其解法类比迁移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说明:对于初学者来说,样例和测题表面特征的不同相似关系对问题解决迁移成绩有不同的影响.代数式类型表面特征的具体情节发生较大变化时,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通达、提取和运用的迁移没有影响;常数类型问题表面特征的具体情节发生较大变化时,不仅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通达有影响,而且对方法的提取和运用也有影响,当被试学生类型不同时,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年级学生类型情况下,样例和测题问题特征相似性对其解法类比迁移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说明:对于熟悉者来说,样例和测题表面特征的不同相似关系对问题解决迁移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应用类型表面特征的具体情节发生较大变化时,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通达、提取和运用的迁移有影响;变量类型问题表面特征的具体情节发生较大变化时,不仅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通达有影响,而且对方法的提取和运用也有影响;当被试学生年级类型不同时,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教育的一种新兴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教学服务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的提取与分析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以虚拟学习社区为背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特征入手,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挖掘并分析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而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积极性等学习特征进行精确分组划分,以达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盛蕴 《科技信息》2007,(30):44-45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脑皮层产生兴奋,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学生不想学,谁也教不会.正如罗杰斯所言:"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