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长三角16市1978-2007年改革开放30 a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同与分异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市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得出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表现为向中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趋同;用空间自相关性方法考察各市域与周围邻居城市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与其邻居之间存在正相关;据此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策略、健全区域互动机制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向高收入趋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2007年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化特点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趋同现象明显且逐渐加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市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福州、厦门、泉州等设区市一直处于核心区,汕头、梅州、揭阳、潮州、赣州、抚州、上饶等设区市一直处于边缘区;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及城镇化水平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选取贵州省为研究样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借助Open GeoDA、ArcGIS等工具从时空两个视角分别探究贵州省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2009年-2018年贵州省各市州间旅游经济差异明显且总体差异上有扩大趋势,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性格局特征明显.2) 整体上贵州省东南部各州市旅游经济发展优于西北部地区,空间结构实现了从“贵阳-黔东南”双核结构向“贵阳”单核结构的转变,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3) Moran's I为正且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局部自相关随着时间的变化,H-H型的市州数量变少,L-L型市州数量先增后减,L-H型数量从无到有,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离散型发展趋势.4)旅游资源、接待能力、交通条件、科技创新、政府投入、人力资源和经济水平对山地省区旅游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空间回归模型SLM检验发现,政府投入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控力表现最为强劲,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经济水平等动力因素保持持续正向驱动,科技创新助推智慧旅游建设由负转正,交通条件因区域协作不充分转为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7年该区域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该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发展最快,平均增速为23%,空间差异较大,出现不平衡发展;2)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由极化向均衡分布发展;3)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合肥、池州,盐城、南通、马鞍山等市发展较为缓慢;4)耦合协调度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据此,从建设管理机制、经济带动旅游、产品研发、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该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百度指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和全局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8个省的省域旅游形象口号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年变化特征上,关注度总体呈降低趋势,特别是推出时间较早的形象口号;整体月变化曲线呈双"M"形,特殊事件对关注度的影响非常显著,网络关注度的高峰、低谷与国内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差异具有同步性;关注度月变异系数整体多呈波动降低趋势,各月份间的网络关注度差异在变小;周变化曲线呈倒斜"一"型,网络关注度平时较高,周末较低。在空间特征上,省域旅游形象口号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是本省(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邻近省(市),关注度高的区域与旅游客源地具有重合性,关注度的省际基尼系数与莫兰指数的结果具有共同性。最后从省域旅游形象口号的设计、宣传方式和目的地营销这3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及2018年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1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特征,经济发展水平高和低的地市分别在空间上集聚;2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整体空间差异先缩小后增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显著区域——东莞,LL显著区域:梅州、揭阳、潮州;4预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差异将进一步增大;5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ESDA)、Getis-Ord Gi*统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05-2012年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该市镇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人均GDP指标测度经济发展水平时,2005-2012年总体各个镇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呈现西部市区、东部固始县、潢川部分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北部、中西部、南部、东南部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镇域经济空间差异明显.(3)通过G指数分析信阳市内部空间特征时,2005-2012年镇域单元热点区域较少,冷点区域比较多,并且冷点区域有不断扩张的态势,呈现出"西扩南移"的趋势.(4)从人均GDP与乡镇经济对比的标准差椭圆系数及经济重心的变化来看,信阳市镇域经济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方向格局,经济重心主要位于信阳市的中部偏东的潢川县境内,并且有西移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计量方法及GIS软件,对山西省2010年~2017年旅游业时空演变特征及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 2010年~2017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2)山西省旅游业的空间发展模式由“单核”向“双核”转变;(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不均衡,中部核心地区旅游经济发达,南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但是南部地区的发展优于北部地区;(4)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5)完善旅游空间结构,打造新的旅游增长极,走“双核—两极—三圈”的空间结构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年及2017年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程度在不断加强,说明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总体空间差异较小,并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2)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型聚集中心、LH型聚集中心和LL型聚集中心;(4)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其总体差异及年际变化趋势,利用首位度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规模结构演化,揭示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演化规律,并围绕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解析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小态势.上海旅游的中心性是导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因,初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苏州为次级旅游发展中心的主-副中心旅游圈层结构;(2)长三角地区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初现空间分异性,即错位型和匹配型;(3)长三角地区入境游客日趋分散,逐渐由中心城市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探究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下降态势;(2)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日益均衡,高脆弱性市州空间集聚态势明显,"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低脆弱性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空间态势,边境市州脆弱性低于内陆市州;(3)云南省六大旅游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滇西北下降幅度最大,滇东北与滇东南下降幅度较小;(4)敏感性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发挥主导作用,其应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泰尔系数和均方差决策等方法,揭示了2001年~2013年山西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山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山西旅游市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山西省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均GDP、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测度指标,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市域、县域、镇域三维空间尺度,分析信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1从时间特征来看,2003—2013年信阳市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镇域经济差异在逐年增大.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县域经济主要呈现东西"双核"的高值分布格局,中部为"凹形"的相对低值区;镇域经济高值区呈现收缩之势且集中分布于市区附近、固始县内,低值北部集中连片分布,并且呈"西扩南移"的扩张态势.3针对研究结果从区位条件、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基础、"核心-外围"模式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进而提出信阳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信阳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市域城镇化合理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考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量化分析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及其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系统协调度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高等教育投入协调度呈现明显的"东部凸起""中部塌陷"特征,高等教育产出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梯度分布态势。高等教育协调度在相邻省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空间依赖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据此构建了江西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结合ArcGIS可视化表达对2005~2015年江西省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江西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但综合水平都不高,旅游设施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影响江西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2)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重心整体向北迁移,4个重心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震荡徘徊,整体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特点,而4个重心所形成的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逐渐缩小;3)10 a间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状况普遍存在且分异明显.高度错位区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错位程度逐渐南移,呈现出"北部凸显—中部凹陷—南部凸显"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讨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两系统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基于1993—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在空间上保持了较强的同步性;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地域差异十分显著,三大地带自西向东呈现"梯度递增",南北地区呈现"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借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工业总产值对兰白西城市群2005-2015年县域工业经济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研究表明: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县域工业经济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县域工业经济热点区时空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兰州市、西宁市省会的核心地位与辐射功能仍然有限,在缩小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