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岑参边塞诗素以“好奇”为人所知,但其情感底蕴中悲壮的一面也不容忽视。本文重点从思乡、征战、为客依人、功业无成等方面论述了岑诗悲壮情感的成因,展示了岑参边塞诗情感内蕴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
高适、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都具有悲壮慷慨的诗歌风格.但相同的诗歌风格中侧重点却有不同高适诗悲中有忧,悲的情感因素大于壮,而岑参壮中有悲,壮的因素大于悲.从而表现出高适诗悲壮雄浑,岑参诗则悲壮慷慨的特点.有人曾这样描述两人诗风之不同"在同是悲壮风格中,一个雄浑,一个奇丽,各有千秋,各具自己的艺术个性.除此之外,还有对现实不同的态度,描写的侧重点,表达的情感,诗歌中的时空构成方式,修辞手法,意象的不同,也构成高岑两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从而共同演绎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王冲 《科技咨询导报》2007,(16):119-119
本文对高适,岑参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歌,进行粗略的分析,对两位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分析其异同,他们的诗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相似文献   

4.
岑参的家世与盛唐的风气,是他功名思想的社会基础。岑参一生的活动和创作,处处表现出强烈的功名思想。岑诗中表现出来的功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岑诗缺乏理想的光泽,还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岑参的边塞诗以其高昂的格调,新奇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驰名当时,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5.
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有共同之点,但亦有相异之处:高适的诗重在战斗场面的描写和理想的抒发,风格豪放、悲壮,使人生慷慨之感;岑参的诗擅长景色描绘、风格俊逸、奇峭,更富浪漫主义气息,这种内容和风格上的差异是同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历来论岑参诗歌的评家,多着眼于其"奇语"、"奇意"、"奇境",而忽视了其诗歌无论在表现内容、语言运用、诗歌体式方面都存在着"俗"的一面.从岑诗的接受对象和接受程度来看,似也证明了此种看法.  相似文献   

8.
岑参咏嘉州诗,虽然在其创作的诗歌中比例不大,却鲜明地反映出其诗歌创作黯淡低沉、廖落失意的一面.这种细腻低沉和人们屡屡提及的其诗雄奇壮美、高亢乐观风格一起,共同构成岑参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这与他在继承“汉魏风骨”,吸收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成就的方式有关.他的诗歌主要以继承为主,体现出直追汉魏的诗歌特点.岑参具有慨然从军赴远的豪情,博大的爱国胸怀,蓬勃的政治热情显露无遗.虽然他也时常会有游子的愁怀与不遇的愤慨,但更多的是激扬、愉悦,加之他的性格又洒脱,所以形成了他诗歌昂扬进取、激情澎湃的“悲壮豪迈”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背景与风俗概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的极度强盛使统治者充满了自信,因此它们敢于接受各种异己文化的挑战。文化上一改过去儒家大一统的局面,儒、道、释并倡,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充满生机的唐文化,整个诗界也因此形成了异彩缤纷的景象;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清致;高适、岑参之悲壮合奏出  相似文献   

11.
对于岑参的研究,当前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在其边塞诗上,其实岑参创作的边塞诗在其诗集中所占比例不到六分之一,仅是一小部分,相对而言,山水诗却是岑参创作的主体,山水诗创作贯穿其一生,山水诗数量可观且极具个性特征,值得研究,是其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是清朝女性中将丰厚的意蕴与词的特有体式美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也是李清照之后三百余年间成功地改造女性词作偏于轻软浅切词风的词人。她在词作《拙政园诗馀》中,成功地塑造了伤春悲秋的思妇、杨花飘零的羁旅者、归隐山林的隐者等词人形象,借此来表现自己深曲隐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从真情、深情、和长情三个角度来分析,他词的这种悲苦现象不但和他的经历、性格有关,而且更是他自己的选择,他甘愿在情感的痛苦品味中,感受真实的自我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的诗歌以幽怨感伤、哀感顽艳的风格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使然.这种悲剧性精神品格和心态的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6.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与传统“诗言志”相对的诗学理论,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20世纪以来对“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主要围绕“缘情”、“绮靡”的含义以及“诗缘情而绮靡”说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诗论中的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于继承中有所创见。但对“诗缘情而绮靡”说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专题性研究,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诗歌发展史程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相似文献   

17.
屈原诗歌的艺术力量来源于诗人那深刻地体验所产生的壮烈而激越的情感,其旨大都在于寻求精神的情感解脱。屈原的人格特征恰恰表现在儒、道所不屑为的执着。他表现主体情思时主要运用比兴象征和寓情于景两种方法。意象描绘更倾心于主观欲求的理想成分的渲染。形成了“惊采绝艳”和“铺采Chi”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儿童诗歌是指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习惯的诗歌。儿童诗歌以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和语言形式,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美感,在引领儿童体验健康高尚的感情、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水平方面,能够起到其他文学作品所起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六朝时期,诗人一味追求用典,导致诗歌内容空洞、文脉滞涩.鉴于此,钟嵘提出诗歌创作“直寻”说,认为诗歌贵在吟咏性情,抒发诗人切身体验.但从钟嵘选诗评诗的情况来看,其“直寻”说并不排斥用典,而是要求用典合理适当、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20.
古人对魏晋时期的玄言诗已有定评,评价不高。现在从哲学的文学表达视角和大量史料出发,力图较全面地探讨玄言诗的特点和利弊,以期对玄言诗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分析认为,玄言诗极化了文学的形而上性,所追求的是超出经验的理性思考,所发之情是畅理之后的高情,因此可以说玄言诗是另一种诗缘情的产物。玄言诗的兴起是对两汉章句之学的反拨,对后来具有禅味的诗歌的出现有所启迪,所呈现的意境为后世知识分子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理性空间。然而,玄言诗毕竟限制了人对物的感觉,被山水诗所替代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