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解 释了地球磁场“南北颠倒”的原因。 1845年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开 始记录地球磁场数据,与那时相比,今 天的磁场强度减弱了近10%左右。而 且这种势头还将继续。电脑模拟系统 “助阵”科学家说,这种现象并不罕 见。在过去的数十亿年中,地球磁场曾 多次发生翻转,这可以在地球岩石中 找到大量证据。而他们在最近几十年 中发展的电脑模拟系统,可以很好地 演示这个翻转过程。  相似文献   

2.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证明,地球磁场已出现数个大洞。科学家经分析后认为,这标志着此前预测的南北两极大翻转即将开始。磁场出现大洞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详细分析了丹  相似文献   

3.
艳莉 《科学大观园》2012,(10):74-74
磁体设施在六项不同的实验中产生了强度超过100特斯拉的极强磁场。这一成果打破了此前的非破坏性极高强度磁场强度世界纪录。据科学家介绍,100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磁场强度的200万倍。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脉冲磁场设施负责人查克·米尔克表示: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界,许多动物物种都有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它们能感知磁场的方向、强度或者倾斜度,并且把此类信息作为导航线索。虽然早前已经存在多个生物化学模型可以解释动物这样的能力,但是科学家对这些能力背后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谢灿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在自然界,许多动物物种都有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它们能感知磁场的方向、强度或者倾斜度,并且把此类信息作为导航线索。虽然早前已经存在多个生物化学模型可以解释动物这样的能力,但是科学家对这些能力背后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谢灿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球资源利用、自然灾害应对等全球性科学问题的角度阐明了构建公共的地球与空间微物理场探测共享系统、建立地磁定位导航等应用系统以及它们在气象、水文、海洋、地震、生态、环境、医学、工业、农业、交通等相关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提出了研究设想;预测了地磁研究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积极推进地磁应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1):37-37
近日.来自法国和丹麦的三个研究组将数百年来积攒的历史资料数据进行了综合。重现了过去数百年时间内地球磁场西移的情况。在他们联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预计根据这些研究的成果,他们将有望能预测未来地球磁场的移动走向。  相似文献   

8.
朱辉 《科学大观园》2010,(14):68-69
一些科学家指出,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纪元,这比它应该进入新纪元的时间早了几百万年。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利用强大的激光装置,重现了可能是地球生命最初萌芽的状态。研究组将黏土与化学液体混合并用强大激光轰击照射,以此来模拟小行星与早期行星之间相撞情形。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被认为是构成生命必不可少的关键化学成分。经过强大激光轰击照射之后的混合溶液中,出现了构成RNA  相似文献   

10.
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歌曲《穿越苍穹》2008年2月4日被美国宇航局(NASA)发送向431光年外的北极星,科学家们希望那里的外星人(假如存在的话)能够听到。此举引起了当时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会的一些科学家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认识复杂的地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宣布,一颗直径580米的小行星将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在2182年撞上地球。鉴于此,美宇航局计划在几年后造访这颗小行星取样分析,以彻底消除其对地球构成的威胁。 造访RQ36小行星的原因 在科学家宣布一颗编号为“1999RQ36”的小行星可能于2182年撞上地球后,这一消息立刻引起全球媒体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3.
张衡 《科学大观园》2014,(19):36-37
<正>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使近地小行星维持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力除了引力和摩擦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力。例如最令人担忧的1950DA近地小行星,似乎是由大量尘土类物质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这项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那就是未来人类任何旨在偏离小行星撞击轨道的努力都应该避免直接与小行星迎面碰撞。这也就是说,采用某种手段轻轻地引导小行星偏离当前轨道的做法要比直接引爆小行星更加可取。美国田纳西大学行星科学家本?洛兹提斯表示:"你会希望避免与这些小行星直接碰撞。"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4,(21):32-34
<正>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使近地小行星维持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力除了引力和摩擦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力。例如最令人担忧的1950DA近地小行星,似乎是由大量尘土类物质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这项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那就是未来人类任何旨在偏离小行星撞击轨道的努力都应该避免直接与小行星迎面碰撞。这也就  相似文献   

15.
一:睡眠时间。四季睡眠春夏应“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最好应在日出前起床,不宜太晚。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二:睡眠方向。睡觉要头北脚南。人体随时随地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睡眠的过程中大脑同样受到磁场的干扰。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广播公司2011年11月24日报道。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1000多颗天外行星,哪些行星上可能具有外星生命。堪称是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寻找“宜居行星”和可能的外星生命,一组国际科学家已经发明设计出了两套评估指数——“地球相似指数”和“行星宜居指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在环境条件上和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不禁让人们对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充满期待。在36光年外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近似地球的行星。不过这颗“第二地球”的正式名称可一点也不浪漫,科学家们给它的编号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HD85512b。这颗行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围绕一颗黄矮星运行。天文学家们使用安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运动行星搜寻设备”获得了这一发现。  相似文献   

18.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7):34-35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符号Au的金,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9号元素是地球上最广受欢迎的贵金属。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美丽金属的起源可能是一种罕见而剧烈的爆炸事件。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元素周期表上的重元素,如金,铂、铅和铀等,都起源于宇宙中超新星的爆发。地球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称,在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亡的是一颗直径9.66公里的小行星,这颗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引起一场大规模的火焰风暴。科学家在过去30多年间,一直在为导致6600万年前恐龙消亡的原因争论不休,他们的答案在气候变化、火山活动或小行星碰撞地球之间游移不定。如今科学家制成的新模型显示,这种史前动物灭绝的时间与一颗直径9.66公里的天体撞上地球同时发生,而且有关这场大灾难的最新模型显示,这颗小行星撞地球应该会把升华的岩石粒子抛到地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家称,基因分析显示,某些竹节虫在进化过程中至少4次失去又恢复了翅膀。这种280厘米长的Leprocau linus竹节虫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今天,竹节虫家族中的许多成员都像Leprocau linus一样失去了翅膀,而它们的一些亲戚却仍然拥有翅膀。科学家发现,某些种类的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失去又重新获得了飞行的能力。这一现象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身也许需要进化了。研究者曾经认为,进化过程是不可以逆转的,因此像翅膀一类复杂特征不可能失而复得。但是根据最新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一种类似小树枝的竹节虫可能证明事实正好相反。美国犹他州布莱韩·扬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迈克尔·怀汀和他的同事在分析了35种竹节虫的DNA后发现,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中,某些竹节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