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简论儒家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与道家、法家的生态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 “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概括, 而其核心是 “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 “和谐用中”。道家主张 “自然无为”, 法家则主张 “尽地力”, 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 “纯任自然, 无为不争”之说不足取, “尽地力”之教不可取, 而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思想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应当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观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在哲学层面,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层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文明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框架.在如何构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从马克思生态观出发并辅以生态经济学的框架,我们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并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就天人关系而论,孔子语人以"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人与万物的关系而论,孔子示人以"仁",主张依时、依量地获取动植物,节约自然资源;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孔子教人以"克",主张约束自己的贪念与私欲;就生态资源享用而论,孔子慨叹以"乐"。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的当下,挖掘并践行孔子的"则""仁""克""乐"四字理念,有助于构建生态性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而更好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别:西方人文精神以对生态的破坏为主要特征,具有"掠夺性";而儒家人文精神具有"涵盖性",呈现出当代生态学的意义.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生态观对消解价值冲突、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等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把万物作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从孔子的.乐山乐水",孟子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到荀子不失.万物之情",先秦儒家保留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原始生态伦理思想的样本,为现代生态伦理学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8.
宋代所设放生池之多,相关文章之多,空前绝后。放生本是佛教活动,而这些文章洗净佛教痕迹,将放生转化为王权服务、显示儒家仁爱和保护生态资源。其中有尊君的政治意义,有理学家"万物一体"的伦理意义,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世界已然形成追求生态文明的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观与古代的生态保护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朴素的"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飞跃、还是从消极无为到积极作为的嬗变、从"圣王之制"到发展战略的根本差别,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库区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库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百万移民的安稳致富,是库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以期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库区。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为普世价值的教育提供了平台。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两者完美结合,以南京特有的优势,对世人进行生态观教育,积极构建"体育—人—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积极发挥奥林匹克维护人类和平的功能作用,引导青少年热爱和平,全球一体的价值理念,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人类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繁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儒家生命观是道德主体内在美德建构所必须依托的伦理基础,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儒家生命观注重仁爱精神,强调道德主体为仁由己的伦理责任担当,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道德精神资源。儒家生命观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经由创造性转化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特别是儒家的和谐思想最具代表性,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以"重义、崇仁、讲诚信"为核心的人际和谐观,及"修身内省"的身心和谐观对当前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目前对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溯源没有系统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生态设计思想的挖掘与利用。在对徽州古村落案例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观、生态设计观和生态造物观3个方面论述了徽州古村落的生态设计思想源头。结果表明:徽州古村落的生态文化观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人与人及自然和谐;生态设计观受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上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生态造物观受传统造物观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体现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并逐渐程序化、规范化、有效化。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将为本土生态设计理论体系的架构、地域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城市规划、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卢巧  胡硕利 《科技信息》2011,(15):124-124
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其中的天人关系,为江西的绿色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梳理孔子的"天人关系"思想,旨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工业技术观、生态技术观和文化主导技术观虽然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但割裂了技术与经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都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分析各种技术观利弊的基础之上,提出构建和谐技术观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儒家德行观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行观以儒学的“仁爱”为核心,是体现并贯穿在其义利观、和谐观、国家观、人本观诸方面的道德思想与实践。义利观是其基础,和谐观是精髓,国家观是归属,人本观是出发点,四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这四方面不仅完整体现了儒家德行观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自然生态观主要是以“天人合一”为内核,表现为“仁民爱物”、“取物顺时”、“钓而不纲”等具体思想。这些自然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充分研究、消化、利用这些思想,有助于形成人们“善待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态文明心理,促使人们掌握“取物顺时,尊重规律”的生态文明生产模式,构建“取物有度,永续发展”生态保护体系,从而达到“参赞化育,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理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抓住了三者的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为构建"两型"社会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真剖析其蕴涵的合理的生态价值,对缓解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