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卫平 《科技知识动漫》2007,(10X):51-51,55
传统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总是在给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后,就开始纠缠于区分“等分除”“包含除”等枝节问题,而未突出“有余数”这个要点。计算时教师往往强调用乘法口诀作为试商的“拐棍”——“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致使程式化的计算训练替代了对试商意义的理解。对于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师也往往采取让学生观察一组有余数除法的横式来发现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2.
近来听了一节“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新课,教师在授完新知后,训练了一组辩析题,让学生“争当小法官”,判断正误。结果大多数学生看不出题目对错的原由,效果较差。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可谓用心良苦,一是题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二是出这样的错例,好让学生以此为戒,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聪明的笑     
在教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总结商不变的规律:猴王国运来一批桃子。老猴叫小猴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小猴很不高兴;老猴又叫它拿60个桃子去分给30只猴子,小猴依然不高兴;最后,老猴叫它拿600个桃子去分给300只猴子,这次小猴笑了。老猴也笑了。讲到这里我就问学生:  相似文献   

4.
该文讨论了在高中数学中,利用导数这个工具求函数切线的一般方法,研究了这方面的高考题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而“变式教学”是被广泛运用且公认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往人们通常把变式教学划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现在,人们已经把变式教学划分为概念和原理的变式教学、数学技能的变式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变式教学三种类型。对中学教学来说,变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本人就“商不变规律”的内容,进行过两次试教,经历了不同教学追求下的课堂感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黄彦文 《科技资讯》2006,(19):226-226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黄彦文 《科技资讯》2006,(20):222-222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小学高年级数学,引入小数乘除法后,出现了积比因素小和商比被乘数大的情况(在低中年级段,学生对数及运算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整数基础上的,并且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越乘越大,越除越小的题目),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例题时总有一些困惑。而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很多教师都是采用“积的变化”和“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解释的。通过两次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解释仍很吃力。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实训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训课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关键.专业教师必须善于捉摸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积极调动多方面因素,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阐述“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相互质爨、让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总结归纳”的“五让”教学法,并就实施该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奇闻怪事》2011,(4):32-33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学生拷贝知识的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活的数学、有用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建构的,学生已有经验是基础,教师营造多种现实情景是桥梁;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仅凭听、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亲历、发现,在“做”中感悟、品味,在“做”中体验、解决,在教师的引领中内化、升华.让学生在“生活数学”的海洋里遨游。下面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美丽的田园》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要摆脱儿童作文的“苦作”状态,让“习作”变为“喜作”,教师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赋予教师角色更丰富的内涵,使作文教学更有效,使习作训练更高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向导”,学会给学生“指路”;做“好朋友”,以平等的交流方式与学生沟通,培养师生合作意识;做好“教练”,在学生自练自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做好“读者”,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与满足。  相似文献   

15.
陈小艳 《海峡科学》2006,(9):151-152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班集体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巴班斯基则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样,则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口语交际课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了还要会用。  相似文献   

16.
钟春和 《科技信息》2010,(33):I0303-I0303
针对“哑巴英语”的现象,笔者进行了“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探究。当务之急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老师的鼓励、教法,改错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因此,基于课堂,开展口语,最终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上张开嘴说“English”。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要唤起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应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像导演一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精心安排设计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教师“搭桥铺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索实践,让学生实质性参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教师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领会。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有兴趣昵?多年的小学毕业班的教学让我感到并非易事,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为教师让学生“乐于学数学,妙战能过关。”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坚持把寓教于乐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竺君斐 《奇闻怪事》2006,(6):16-16,13
一、探究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案例:有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万年历》。教师说:“面对1993年——2004年的年历,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教师的本意是要让学生探究这12年中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可是学生并不这么想,既然你问我“最想研究什么”,那么就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