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佘晓洁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09,(33):271-272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于80年代达到顶峰,被认为是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宣泄的方式之一。其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着重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典型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甚深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2.
徐钰愉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82-182,122
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运用其无限丰富的想象力,以荒诞离奇的形式创作出这离奇荒诞的<等待戈多>.然而,他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在荒诞背后隐藏着可以确定的深刻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篇的解读,就其本质,是一种基于文学文本的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并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为其各种推测和假设寻求佐证的过程。但思维定式的作用,人们在对具有独特变异性的荒诞戏剧理解和解读总是迷惑不清。本文拟以认知语境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历史背景、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特点(包括舞台设计,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层面对荒诞派戏剧名篇——《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对《等待戈多》主题的解读过程就其实质就是认知语境构建的过程。通过对其构建过程中的这些推测和假设的认知解读。有助于读者或观众对潜藏于戏剧中的主题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认知语境观为文学语篇的解读,特别是为荒诞派剧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4.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并依托这两个概念而反映人类在寻找生存意义过程中难以排解的迷茫与绝望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生存的荒诞和行为的无意义。剧中的人物形象 ,乏味的情节、破碎的语言、不确定的主题等反传统的戏剧形式 ,以及“直喻”的表达模式等几个方面 ,都表现出这部作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6.
《等待戈多》采用荒诞的手法探讨了存在这一问题,追问存在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论文运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即无的理论,从此戏剧的舞台设计、人物动作以及语言对话三方面论证贝克特创作的哲学基础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奥尼尔的悲剧《送冰的人来了》与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与无所适从,描述了“梦幻人生”的人类境遇,展示了人在生活中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表明梦幻本身能给人以慰藉和希望,是人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环形废墟>是体现博尔赫斯"时间虚无"与"死亡意识"的一篇重要小说.博尔赫斯受到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影响,在小说中建构了一种"分有"和"倒退追寻"的模式,表达时间的虚无以及在虚无中的荒诞性;在荒诞和虚无中,死亡给生命注入意义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可能.本文拟从人类正是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确证及意义这一命题出发,给作品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索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是世界文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赢得了不朽的文学地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具有荒诞形式的戏剧样式,那么,这种荒诞的戏剧样式与真正意义的荒诞戏剧的差别何在?运用比较的方法结合代表作品来初步探究了两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12.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另一部描写美国梦破碎的作品。男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和性格变化是当时时代催生的畸形产物,也是存在主义式的荒谬与虚无结合的悲剧产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分析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的写作手法。阐述了作品的文体风格和主题思想以及写作手法与人物性格的密切关系,指出了文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15.
在《城堡》中,卡夫卡实际阐述了这样一种世界观:存在是一种虚无。与这个观点相呼应,小说中的社会存在于两大层面上展示了其虚无性:上层建筑的"可望不可及"与社会主体的"可及不可解"。  相似文献   

16.
南非作家库切在他的小说《等待野蛮人》中塑造了一个没有确切年代和地点的帝国,并充分展现了在这个帝国下被边缘化了的野蛮人的生活空间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与话语关系,最后对帝国的殖民话语进行了质疑和思考,显示了作品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17.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在其最具争议的《等待野蛮人》中,他寓言般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诉诸说教,使得读者可以将其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加以解读。结合叙事学理论,探讨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叙事语气如何推动对此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从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入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指向,结合时代背景和西方社会现状,分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通过《等待戈多》的剧本内容,分析后现代主义多元性,不确定性,解构性背后的思想价值,即从"有"到"无",并试图从"无"中生发出"有"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考过程。后现代主义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答案,但至少它是人类哲思的产物。探索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所以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言在传统文学创作中与权威的解释相一致。但在荒诞派作品中情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语言失去了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功能,只成为一种能证明发声体存在的声音。这种失去审美性的“贬值了“的语言,它所展现的情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却具有一种深刻性,一种悲剧意识的深刻和使人通过震撼而达到振奋的深刻。这正是荒诞派艺术对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所取得的非荒诞化效果,也可称其为对语言功能异化处理的非异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后花园》以冯二成子为主要人物,用细腻的手笔完整地展现了他的一段情感经历:从原先的悲观麻木,到后来由性领域开启个体意识的觉醒,继而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精神追求,最后陷入彻底虚无。这整个经历真实地反映着一个主体意识发展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尾声直接触及到人生的终极关怀,其所蕴涵的悲剧底蕴使小说主题极为深刻。文章试从文本出发,将小说主人公冯二成子的主体意识流变,以及流变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