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3.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是一部博采众书的《水浒传》续书。它通过陈丽卿、祝永清形象与猿臂寨的更改对《荡寇志》做了全面的颠覆;通过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的改写对《征四寇》做了变更;通过预叙的表现手法对《水浒后传》做了照应。《水浒中传》最成功之处在于对《荡寇志》情节的颠覆,俞万春借《荡寇志》对《水浒传》肆意反击的一套被姜鸿飞利用,这种借续书来对其他续书发泄不满之情的作品,在《水浒传》接受史上是一个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5.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作的阶段,脂砚斋的许多批语,已经在向读者反复说明着《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他  相似文献   

6.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冯灵 《奇闻怪事》2007,(3):34-39
诞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讲史演义小说《续英烈传》和娠运传》,都取材于明初靖难一段历史,但二者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和作者的创作立场、创作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清代第一部敷演《红楼梦》的戏曲作品,在红楼梦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对袭人、王熙凤人物形象的歪曲塑造,对《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庸俗理解,造成了对《红楼梦》的误读,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外在的改编困境,另一方面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叙事艺术在故事建构、框架布置、情节设计与节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诸如以人家之"根柢"为叙事原点,一人为"中心"与双线结构,"三复""六复""七复"情节,"五世叙事""二八定律"与"六回节奏"等,皆模拟而有创新或属独创,体现了李绿园高超的叙事艺术。其独具特色,自成高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堪称"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外第七大章回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之“金陵”不是指今天南京之金陵。沿红学“自叙传”开辟的门径: 曹雪芹及其父祖不是金陵人,曹家宅第不在金陵,曹家的姻亲也均不是金陵人;曹家败事后在金陵无片瓦。“红楼梦》中所说的金陵指的是奉天府盛京(今沈阳),个别地方对应着顺天府京都(今北京)。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扛鼎之作,每一章节分"回"别"目",上下两句八字对仗,抑扬顿挫,婉转流畅,具有"音乐美"的特质。通过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比较,分别从谐音双关、叠音、叠韵、双声、平仄等语音修辞的视角,分析三位译者是如何再现《红楼梦》原回目语言"音乐美"的艺术,剖析译者的翻译手法和翻译技巧,旨在探寻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回目汉英翻译的可行性与翻译限度等问题,以期达到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回目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历来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很多,但大多侧重人物分析、语言分析和历史研究。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该小说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助于促进语言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理想,或者说是“图书馆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树立图书馆理想践行“中国梦”,图书馆人需将图书馆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去建设;注重内部空间和文化建设;坚定图书馆理想,将图书馆职业作为毕生追求,具备卓越的服务态度,提升知识涵养、学术修养和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7卷赤德祖赞赞普传记中,记载了南诏阁罗凤赴蕃"称臣致礼",赞普赐以"钟"之名号;又记载了南诏大军将、清平官段忠国后来又赴蕃晋见赞普,赞普君臣作歌等。这些事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中的大事,反映出双方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汉文史籍失载,但此传记时间、地点又记载不详。结合南诏文献及汉文史籍记载分析,阁罗凤赴吐蕃拜见赤德祖赞并称臣当在姚州之战后,即天宝九载末或天宝十载初(750-751年),地点可能在浪穹或剑川,但更可能在今西藏拉萨或某地。段忠国出使吐蕃的时间可能在赤德祖赞去世的当年,也就是天宝十三载(754年)。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群众的"梦圆"为基础。论文首先定义了"梦"和"助梦人"的概念,接着就如何当好群众的"助梦人",对党员干部提出了"爱群众"、"知群众"、"帮群众"等要求,最后强调,当好人民群众的"助梦人"是一项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要在助群众"圆梦"的过程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建筑分为两大部分:府邸和园林。府邸主次分明,体现出一种秩序美,儒学规范和礼制渗透其间。在空间布局上,《红楼梦》中的建筑,尤其是大观园里的建筑显示出对称之美和含蓄曲折美,体现了温柔、委婉、曲折的民族心理特征,给人广阔的联想,形成特殊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自然山水是和谐统一的,而且《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主人公们个性、命运的象征。建筑和人物合二为一这是曹雪芹的独创。  相似文献   

19.
文中试图对“中国梦”作出理性的阐释。首先,对传统的“中国梦”作了历史的追溯,考察了“帝王梦”与“人民梦”之间的实质差距。继而,重点地透析当代“中国梦”的内涵与特点,阐发了“国家梦”与“个人梦”同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最后,瞻望“中国梦”实现的前景,论证了人民是实现“中国梦”所依靠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以及成就“中国梦”的总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