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癸巳年,辽西九佛堂,化石出新.古鸟化石,长约一尺,看似玉门甘肃鸟,实则其“同胞姊妹”,遂定新种,名为甄氏甘肃鸟.意义不凡,世人瞩目.此鸟缘何此名?涉禽乎?游禽乎? 在我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众多鸟类化石被发现之前,古生物学家对古鸟类的认识多源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的几件始祖鸟化石.始祖鸟化石身上长着羽毛,发现于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地层中.白垩纪的鸟类了解比较多的主要来自晚白垩世的鱼鸟、黄昏鸟类.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现代鸟类起源于始祖鸟.始祖鸟的化石发现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索伦霍芬(Solnhofen)地区,化石埋藏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晚侏罗世的地层中.始祖鸟身上同时具有爬行动物和鸟类动物的特征.始祖鸟化石的发现,为人类研究鸟类起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初始材料.但是,始祖鸟是如何进而发展成为现代鸟类的?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材料而成了悬而未决的自然之谜.因此自始祖鸟发现后一百多年来,对鸟类进化的研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3.
始祖鸟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大小跟乌鸦差不多。最早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在1861年。鉴于此种古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有鸟类的特征,且其生存时代较早,故被认为是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是鸟类的始祖,因而被我国学者意译为始祖鸟。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学》杂志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鸟类的祖先长着四个翅膀,都用于飞行。那么拥有四个翅膀,始祖鸟如何飞行?  相似文献   

4.
 7月25日,一组来自俄罗斯、比利时和法国等国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在西伯利亚东部出土的一种食草恐龙化石上发现了复合结构羽毛。古生物学界多年来的主流认知是,只有食肉恐龙才长着羽毛,其中包括始祖鸟的祖先,而且认为只有与始祖鸟有关的恐龙分支才长有羽毛,但现在这一认知可能被颠覆--恐龙中存在羽毛的情况可能比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的更为普遍,可能存在于一大批不同的恐龙群体当中。  相似文献   

5.
<正>"华丽羽王龙是已知的、唯一带羽毛的大型暴龙。同时,它也是目前发现的个体最大、羽毛最长的恐龙。"发现"中华龙鸟"众多周知,身覆羽毛是鸟类共有的一个特征。自从1861年,第一枚始祖鸟化石的发现,让人们了解到了最古老的羽毛的样子,也让科学界相信远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鸟类的踪影。其实,在遥远的中生代时期,身上长有羽毛的动物不仅只有鸟类。1996年,中国辽宁省西部距今约1.25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块重要的化石——一只鸡一般大小的恐龙,在这只小  相似文献   

6.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泰戈尔诗集中的名句.当你仰望苍穹的时候,是否也会对着那片蔚蓝冥思苦想?亿万年前的空中,有哪些鸟儿曾振翅高飞?它们长什么模样?以什么为食?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近辽西热河生物群,解读古鸟类化石这本无字史书. 在现生脊椎动物中,鸟类是仅次于鱼类的第二大类群,约有10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鸟类大多身披色彩斑斓的羽毛,拥有悦耳的叫声,并且善于飞行,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罕见的辽西热河古鸟化石 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鸟是始祖鸟,发现于德国索伦霍芬地区上侏罗统地层中(距今约1.5亿年).从化石来看,始祖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动物的骨骼特征,因此被视为支持达尔文生物演化论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观点得到普遍接受,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鸟类起源与演化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们对鸟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现生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生态习性的探索和了解上,而对于有关鸟类始祖和起源等问题,却每每受限于化石发现的不连续性以及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有限性上。然而,追求未知世界的天性却常常激发人类探索的激情,特别是当一些珍贵的化石标本被发现后。近些年来,我国出土了的大量鸟类化石,在学术界可以说是继始祖鸟之后又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始祖鸟鲜为人知的事实如果说人类认识鸟类是从现生鸟开始,那么,谱写鸟类进化历史的关键一环就是发现了始祖鸟。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虽然知道鸟的一般特征,但却不能给鸟类下定义…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1990,(2)
据朝鲜《劳动新闻》报道,金日成综合大学地质系教师在黄海北道平山郡龙宫里一块长约100米、宽约15米的岩石板上,发现了两行恐龙脚印化石.脚印共30个,一行16个,另一行14个.每个脚印长40~45厘米,两行脚印之间的距离为55~65厘米.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9,(7)
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仑霍芬地区发现第一枚始祖鸟化石标本以来,国际科学界围绕鸟类起源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绵延不断。众所周知,始祖鸟是一种十分奇妙的生物,不仅具有明显的爬行类的(近祖的)性状特征,而且也具有显著的鸟类的(近裔的)性状特征。譬,如,始祖鸟嘴里长有锐利的牙齿,尾较长且由20余节尾椎组成,腓骨与胫骨等长,跖骨不愈合,前肢掌骨不愈合等都是与爬行类祖先相近的原始特征,而全身覆盖的羽毛,叉骨出现,两足的拇趾与其余三趾成对握状等均属与后裔鸟类相近的进步特征。因为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一八六一年第一件始祖鸟标本在德国晚侏罗世(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以来,这种具有爬行动物骨骼特征的、但已长有羽毛的动物,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代表,并一直保持着鸟类『始祖』的称号.可是,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新标本的相继发现,这『始祖』的宝座一再受到冲击.如有人认为,恐龙并没有绝灭,鸟类是它的后裔,『始祖鸟』是一种长翅膀的小恐龙.又有人从古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推测始祖鸟之前应该已有鸟类.更有甚者,据美国  相似文献   

11.
始祖鸟的骨骼和羽毛化石的发现丰富了人们有关鸟类早期演化的知识,但鸟类起源于哪类动物仍旧是古生物学家一个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08,(4):41-42
我发现世界最小翼龙化石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相似文献   

13.
侏罗纪的始祖鸟是有牙齿的,这是大家公认的.但白垩纪的鱼鸟有无牙齿?则有一番争论.1872年,马什(Marsh)记述了一些产自北美晚白垩世的鸟类骨骼化石,订名为鱼鸟.稍后,他又把一块产自鱼鸟同一岩层上的带牙的颌骨,也归入了鱼鸟.这样,鱼鸟便成为有牙齿的鸟类了.1875年,马什又描述了北美晚白垩世的另一种鸟——黄昏鸟,它也长有牙齿.这一来,人们对鱼鸟的牙齿便深信无疑了,并把这两种长有牙齿的鸟列入了教科书,作为白垩纪的鸟类代表.  相似文献   

14.
1980年1月上旬,我们在武夷山保护区内的坳头地区采得一只雄性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 Sclater。它的外形既象毛冠鹿,又象小麂。象毛冠鹿的地方在于头顶额部生有一丛成束的刚毛,身体毛色也与毛冠鹿很相近,然而更深黑些;但它却象小麂一样生有短而简单的角。这一标本体型中等大小,体重约17.5公斤,体长约118厘米,后足长约23厘米,尾长约24厘米,耳长约9.5厘米,肩高约48厘米,角长7.7厘米,角从额部向后直伸而出,不分叉,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新发现的兰科植物——宽距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年6月,我们在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花卉资源考察时,在黄岗山海拔1870米的山地上,发现一种珍稀的兰科腐生植物——宽距兰 Yoania japonica Maxim.)。这种兰科植物为无叶腐生兰,整个植株呈淡紫红色,地下茎肉质分枝,花茎粗长,花数朵成总状花序;花中等大小,中萼片呈阔椭圆形,长约2.5厘米,宽约1.3厘米,侧萼片卵形,长约3.0厘米,最宽处约1.4厘米;花瓣阔卵形,长约2.1厘米,最宽处约1.4厘米;唇瓣船形,有  相似文献   

16.
双尾壁虎     
在河南省夏邑县中峰乡马杨庄卫生所门诊室里,生存着一只双尾壁虎。据该所医生介绍,这只壁虎是去年发现的。当时只能看到该壁虎的尾根一旁长着一条不足1厘米长的"副尾"。今年这只壁虎体型较去年增大,副尾明显增大,现长约2厘米,而正尾则无明显增长。另外,这只壁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生物界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鸟类化石的极度匮乏,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在德国发现的7块始祖鸟化石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连海为首的“辽西中生代鸟类化石及鸟类的早期演化”项目组,在辽西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并采集了一大批保存相当  相似文献   

18.
1.广东重楼新种全株无毛.叶7轮生,薄纸质,长圆形,长21厘米,宽1.5—6.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叶柄长约2厘米.花梗长约17厘米;外轮花被片7枚,披针形,长约6.2厘米,宽约2厘米;内轮花被片线形,与外轮花被片约等长,中部略宽,两端稍狭;雄蕊14枚,花丝长1厘米,花药长1.5厘米,药隔突出部分长1毫米;子房近球形,花柱粗短,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有分枝7,每一分枝劲直.  相似文献   

19.
小菲 《小学科技》2013,(7):49-49
A:186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动物化石,这种动物具有翼龙的基本特征,但是它却有着鸟类一样的羽毛。于是,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始祖鸟”。它的大小和形状与现在的喜鹊相似。不过,始祖鸟虽然长着羽毛,但它有着现代鸟类所没有的特征,例如,始祖鸟有牙齿,可以用来捕捉昆虫等;它的翅膀上还有三趾利爪,能够帮助它攀爬树木;它还有长长的尾椎。始祖鸟的这些特征与兽脚亚目恐龙相似。因此,科学家们一直为始祖鸟应该归为鸟类还是翼龙而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触角     
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说的新证据耶鲁大学古生物家泰勒·莱森(Tyler Lyson)及合作者最近在美国蒙大拿州尔南部一个称作地狱溪地层的区域,发现了属于最后灭亡的一批角龙的角化石。该化石长45厘米。它很可能证实恐龙灭绝源于小行星撞击。该地层位于白垩系与第三系的交界面以下仅仅13厘米处,这个富含锂的地层通常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标志。在该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