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性体谅;重申了公共德性和认知德性在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新发展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于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难题,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事实性道德难题、规范性道德难题和元伦理难题.环境伦理学存在着上述三个层面的道德难题,元伦理难题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道德难题.环境伦理学的元伦理难题主要是其核心范畴"内在价值"的定义难题,基本范畴"自然权利"的定义难题以及如何确证从"内在价值"推出环境伦理的有效性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形态;另一方面,也表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环境伦理学以现代规则伦理学为理论资源,将道德关怀拓展到人类物种之外,为自然的道德地位极力辩护。这种以规则伦理为向度的环境伦理学以自然的固有价值或自然的权利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加上规则伦理学本身的"等级式"和"整全式"的理论结构特征,使得规则伦理学视角下的环境伦理学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完整的环境伦理学应当包含环境规则伦理学和环境美德伦理学两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突如其来的SARS引起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诸多思考。透析近现代西方的环境伦理观念,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则在于其整体的演进过程及趋势呈现出十分突出的后现代性。因此,从后现代维度对环境伦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应是当代环境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不像长久以来人们所误会的那样,实用主义不仅不与环境伦理相冲突;相反,它还能对环境伦理有所裨益。因此,实用主义可以、也应该进入环境伦理。实用主义进入环境伦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环境伦理的实用主义",将实用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环境伦理学中,以实现对传统环境伦理学的实用主义改造;二是"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实用主义哲学内部挖掘与环境相关的伦理与哲学思想,以证明实用主义本身就是某种意义的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实用主义进入环境伦理为构建某种形式的"环境实用主义"奠定了基础,成为走出当前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的一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职业共同体出发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是欧美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进路,从工程活动共同体介入的广义的共同体伦理则是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的新形态。在工程活动共同体层面,工程伦理学存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工程伦理的微观层次所聚焦的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集中反映了其作为实践伦理的本质。立足当代中国工程实践,从工程活动中的"工人"入手,分析他们的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是工程伦理微观向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此分析当前工程实践中"工匠精神"的阙如与重构,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进路及范式。  相似文献   

7.
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缘由,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原则,计算机伦理学与职业伦理学的关系,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现实道德问题,计算机职业伦理规范的制定与实践。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批判地借鉴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伦理学的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当代技术与"(近)现代技术"看成技术的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那么前者并不是"后现代"意义上对现代性的消解,也没有本质性的超越,而是现代性的提升和优化。从现代技术到当代技术,是科学由"开辟疆土"转入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状态下,技术与科学互动的方式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只不过在与科学的关系上,当代技术显得更为"自主"。  相似文献   

9.
西方当代环境哲学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分标、环境哲学与其他思潮的交融,以及环境哲学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将当代西方主要的环境哲学思潮,包括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环境哲学、神学环境哲学、社会生态学、生物区域论加以梳理,并对各自的主要观点加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无情有性”与“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其中所蕴含的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诸多契合之处。但同时也不应忽视佛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在理论建构和伦理实践上存在着的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与自然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然等同于自然界,这是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这种意识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批判现代性和保护自然环境,应该把自然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可是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由于未能区分自然和自然界,错误地将“人是自然一部分”等命题作为生态伦理何以存在的哲学根据。人只能归属于自然,而不能归属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人就沦落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并不能够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人是道德存在物。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中,表面上将自然与环境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而实际上暗含着根本性的转折:从自然向环境的重心转移,反映了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并预示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向。由是观之,环境伦理不过就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延展,尚未改变保护自然的伦理次序:把原有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加以推广,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以为就此达到了环境伦理的目的。与此不同,生态伦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最终会对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触及人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和谐伦理: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向度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理应是和谐伦理。和谐伦理,就是调节自我、人我、物我之间的道德规范。“三和”——心和、人和、天和,是和谐伦理的终极指向。心和指自我身心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微观伦理基础;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中观伦理基础;天和指人与自然界万有存在之间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宏观伦理基础。实现了“三和”,方能求得人类需要和非人类需要的和谐,达致“保合太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走向资本批判的深层发展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象道德批判使目前的发展伦理学研究存在浅层化趋势。建构深层发展伦理学的重要基础是对现代性、资本逻辑进行具体、历史的规律性反思。应具体理解伦理、发展伦理、发展伦理问题、发展伦理学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严复天演哲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近代进化论学说以及思想领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积极吸收了部分中国传统思想。严复天演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作为"天行"领域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自然选择机制与作为"人治"领域的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首先,严复通过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和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使其适用范围超出了生命现象的领域而成为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普遍有效的原理,从而将"天行"与"人治"统一了起来;其次,严复强调,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要突出发挥"人治"的作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取得进步而不遭淘汰。  相似文献   

16.
董玲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106-110,128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近年来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它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它运用美德伦理的方法,通过对人类美德或品质、实践智慧和社会繁荣的关注,展开对环境问题的探讨。追溯西方环境美德伦理学产生的背景,梳理其兴起、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其合理性的论证,对于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厘清当前西方环境美德伦理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无中心主义是有别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的环境伦理理念。该观念认为,人类应当担负起对人本身和自然环境的责任,这两种责任共同服从于对世界整体即“大我”的目的性要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无中一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大我”的目的为人本身即“小我”的目的,以“大我”的善恶为人自己的善恶,善待自然环境就像善待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8.
和谐就是力量--兼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谐--无论是结构状态的分布有序还是功能状态的进化有道,都蕴涵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自我和谐是个人身心微观和谐发展的调适力,人我和谐是社会中观和谐发展的协和力,物我和谐是人与自然宏观和谐发展的自然力,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发展之源,和谐就是力量;反之,自我失衡是身心微观灾变之端,人我失衡是社会中观模糊或畸形运作之始,物我失衡是一场没有胜利的逆变,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失衡是畸变之兆,失衡就是耗散."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工具理性张扬的命题,而"和谐就是力量"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合理升华,是东方智慧的集大成.通过物理学与伦理学的二维证明我们发现,"和谐就是力量"不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物理学定律,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和谐伦理命题.  相似文献   

19.
论工程意识     
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生产实践性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人类确定的和隐含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它的本质所在。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人员在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自觉地、有目的地、严格地从工程的角度出发,遵循社会规范,追求工程完美,对工程的性质,工程与人、社会、经济、时间的关系以及自己所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感知和体悟。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层次性、普遍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包括实践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系统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0.
What can the art of living after Foucault contribute to ethics in relation to the medi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by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ical mediation and ethics, firstly the theme of technical mediation is elaborated in line with Foucault’s notion of ethical problematization. Every view of what technology does to us at the same time expresses an ethical concern about technology. The contemporary conception of technical mediation tends towards the acknowledgement of ongoing hybridization, not ultimately good or bad but ambivalent, which means for us the challenge of taking care of ourselves as hybrid beings. Secondly, the work of Foucault provides elements for imagining this care for our hybrid selves, notably his notions of freedom as a practice and of the care of the self. A conclusions about technical mediation and ethics is that whereas the approaches of the delegation of morality to technology by Latour and mediated morality by Verbeek see technical mediation of behavior and moral outlook as an answer in ethics, this should rather be considered the problem that ethics is ab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