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艾里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典型的以身份危机作为主题的小说.小说运用讽刺手法, 通过对牧师芭比与《视觉》, 托德·克利夫顿与桑博娃娃, 以及公事包、退伍兵及自由漆厂的刻画, 从不同角度讽刺了种族不平等的美国社会对非裔人精神指引、知识教育的盲目性, 讽刺了那些尽力迎合模式化主仆形象的人, 深刻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与四大“谴责小说”同为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但从二者的讽刺视角来看,前者主要针对儒林科场进行尖锐的讽刺,后者则更多对官场丑行作了有力批判,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清代中后期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徐昕旸 《龙岩学院学报》2013,31(3):108-111,128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采用传奇故事的叙述方法,利用象征、讽刺等写作技巧,披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通过分析小说中木马和赛马这两个意象,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主题:在故事的不同阶段,作者赋予了木马不同的具体含义,作者还通过木马这一意象采用讽刺、戏仿等手法深化了小说主题;而赛马的名字中则蕴含着作者对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思考,即金钱和物欲使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变成了纯金钱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讽刺小说讽刺范围明确而狭窄,而《围城》的讽刺之光则无所不在,可以说是不放过任何人、事、物,构成了丰富博大的讽刺世界。同时,《围城》集讽刺作家所采用的各种技法于一身,讽刺技法丰富多彩,不仅与幽默、喜剧合流,还运用锐利、俏皮的语言,道出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哲理,呈现出机智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唐勇  周琼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47-50
在《围城》中,钱钟书在人物命名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特征上存在着某些背反的设计处理。通过对小说人物命名与其性格命运的恶性背反,达到对现代社会中某一类人毫不容情、不留情面的揭露和讽刺;通过对人物命名与其性格命运的中性背反,对这一部分人进行"有情"的讽刺;通过对小说人物命名和人物性格命运的良性背反,更多的是对这类人寄予期盼和希望。这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和精细缜密的人物塑造隐含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希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讽刺名著。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思想是这部小说的特征,特别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批判力度。该小说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特别是夸张比较突出。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夸张和对比的讽刺艺术加以论述阐释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反功名富贵为主题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形象。作者以敏锐的感觉,洞察世态;以细腻的笔触,概括现实;机锋所及不仅文苑儒林,而且广泛描摹了人间众生相,从而广阔地反映了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现实。这部杰出的讽刺...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中,以虚构文本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50年代美国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悲观绝望、颓废情调,暴露了这个病态社会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刘璋一生创作过多种小说,其中讽刺小说《斩鬼传》最为有名,另有《幻中真》、《凤凰池》、《巧联珠》、《飞花艳想》等才子佳人小说。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才子佳人小说中所体现的婚姻、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汇。从《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吴敬梓在这部讽刺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基于“官话”但也间杂了一些吴地方言语汇。其作品所以点缀了吴语词汇,缘于作者的生活迁移和社会交游,以及他对于吴语词汇的文学精炼与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饥饿"是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主题之一。对理查德·赖特而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分析了门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小说中的象征作用。文章认为门在小说中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新技巧派重要作家,他的《竹林中》由七人讲述案件来串联故事;格非是中国20世纪末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青黄》讲述“我”收集“青黄”一词意义的经过。两篇文章均不约而同地亲临历史真实,但前者在人物自足的讲述中注重建构一个真实世界,后者由于主体的质疑倾向图解历史真实。两部作品分别呈现出20世纪初、末小说写作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中的色彩、气味、声音、物体和人名都有其象征意义,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蕴及人物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大量死亡描写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描写的死亡人物众多,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死亡描写匠心独运,特色鲜明,赋予作品厚实深邃、凝重苍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红 《潍坊学院学报》2006,6(3):46-48,146
《老残游记》中的人物大都个性鲜明,它对人物形象塑造所取得的成就,有着特殊的意义。《老残游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是第一部运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第一部舍弃情节、追求情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幻变》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寓言体小说,在爱情故事的表层叙述中蕴涵着深层的寓意,即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整个文本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包括在爱情演绎中体现出来的对立、以蜗牛为代表的其他物种与人的对立、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对立等等。运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可以更好地解读小说中文学形象的角色功能及其内蕴的深刻性与象征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题常被定位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认为保罗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牺牲者。但联系劳伦斯在小说中的爱情观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可能是力图通过两段悲剧化的爱情阐释爱的真意。  相似文献   

19.
郑畅 《科技信息》2009,(25):I0173-I0173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运用文体学这一文本分析工具可以对小说的文本表征进行研究,从而展现这位伟大作家极具特色的语言的美感特征,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作家使用某种语言手段的意图是在于表达更加丰富的语境意义。文字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