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崇高开始是指台榭的高大,后来逐渐向其他事物扩展,至春秋时,崇高已演变成了表示特定含义的美学观念.这一美学观念与西方的崇高不同,具有美善结合,善之崇高美重于物之崇高美,大美相连,大之崇高美高于一般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3.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陶瓷作为生活实用之物和审美理想艺术之物的符号形式是物质实践的结构功能和主体性在人类精神上的内化和积淀,其实用与审美的文化性相结合,承载着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大内容.这一符号的演进过程熔铸了历史前进的足迹,标志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装饰是一个非常流行且有普遍性的概念,以其审美的个性满足着人们的需要,装点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审美方式的形象表现,又是审美改造的具体实践.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材料、形式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感受事物的深层美感,并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物化之象是<庄子>一书塑造的独具一格的形象群.全书塑造的物化之象可分为物化物之象,物化人、人化物之象,物人互化之象,它们分别象征、隐喻哲人追求自由、因顺自然、与物冥合的审美旨趣.其形象内涵的深刻性和言说方式的诗意性的完美结合,淡化了物化之象的哲学话题,营构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象思"、"象境",从而突显了其诗学、美学的价值,提出和发展了雄浑、自然、虚静、物化等审美范畴的理论建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伦理化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较之于道家追求的物化境界,更加彰显了意境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营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生之"境".在审美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对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的认识上的穷尽性是两个问题。可知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但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不可能都转化为现实的可知之物。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庄周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断"体道""游物"的过程。"物"一词在庄学思想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庄子》一书"物"字出现约300余次。倘若以此为观测点,可以寻出庄周是通过以"不累于世"和"不靡于物"为审美之维,以"以道观物"和"万物一马"为形上审美之思,以"彼物皆化"和"与物同游"为通达审美之境的人生哲学智慧。选此视角旨在为理解庄周审美人生哲学提供一个参照,同时意在为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获得某种启示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各类球赛对大学生球迷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积极影响研究与分析,球赛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球迷和不同年级的男大学生球迷的影响差异具高度显著性,与兴趣广泛且多样化、参与活动较多、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与外界事物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球赛中生动可感的人体形象、优美的技术动作和运动员的精神之美,可使大学生球迷美化学习生活,净化心灵,提...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十分兴盛,魏晋人把人物品藻由社会的实际需要转入到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人们极力追求仪表美。在魏晋风度中,魏晋人追求自然之情,追求个性。左思的《娇女诗》以喜爱的口吻描绘了两个女儿的娇美、对美的追求和无拘无束的行为,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储耀红 《江西科学》2005,23(5):664-666
物理学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智慧的结晶,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追求美和创造美,物理的美有概念美、规律美、意境美、内在美、艺术美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物理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物理美具有很大的作用。美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它应当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过程中去。本文通过物理所蕴涵的美及美的作用来探讨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美。  相似文献   

13.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 ,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 ,美与人生相伴相生 ,对美的追求 ,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美的实现 ,人生之美 ,在于不断地创造美 ,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之本。人的本体地位表现在:人是客观存在的显示者和规定者,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人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的揭示者;人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整个存在的意义的赋予者;人是存在之美的显现者,同时也是美的创造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是人的实践活动将世界二重化,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创造了或者说叠加了一个人类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以弘扬人的精神,树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相似文献   

15.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庄子却用他特有的语言描述事物展示着道,其境界是大而光明的,是通明沉静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SD心理分析法,使用7级评价尺度,选取15对项目因子,抽取16个典型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提名地施秉喀斯特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世界遗产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提名地大部分景观的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幽静度、层次感、立体感三项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施秉喀斯特具备景观美学上的形态美和形象美上"幽、秀、奇"的特征,达到了美学至善至美的境界,符合评判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标准,并体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因此,应在其美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其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的特点,在保护和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向多元的科普游或探险游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艺术给予人的是美,是美的享受和美的精神,是教人从善。因此,艺术如同宗教一样是神圣的,是崇高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应该如同圣徒对于宗教,是敬仰的,是敬畏的。在其艺术创作中应该怀着类似于宗教情感般的热情。但是,艺术的神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亵渎,被衰减,成为了物质生活的陪衬和玩物。所以,我们要以爱来重构当今世界的审美价值,重树艺术的神圣,以爱来重新唤起艺术家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关怀,重新唤起艺术家及世人对艺术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19.
动态的硝烟之美与静谧的自然、人间之丽是鲁藜诗歌的两道风景。带着源自心底的爱,以不去惊动他们的方式凝望外部世界,是鲁藜诗歌的基本姿态。以纤敏、新鲜的感觉为基础的素描捕捉平凡、日常的朴素之美,在不动声色中实现着对革命圣地的歌赞,从而传达宏阔的时代主题是鲁藜的诗美之源。在我们越来越躁动,诗越来越远离自然、生活,越来越没有感动的时候,可以回鲁藜这照照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代冰清 《科技信息》2012,(1):471-472
我们在讨论作品《雪国》的美的时候,除了其内容和技巧手法等袁象进行研究之外,也要弄明白川端的美意识,把自身融入到《雪国》的世界中,寻求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美和作者本身的审美观。追求作品的神髓,与作者进行心的交流,来发现作品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