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种群空间格局对阐明植物群落构建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面积3.2hm^2的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运用O-ring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样地8个优势种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群大小关联和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8个优势树种及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云贵山茉莉和毛狗骨柴的大径级与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罗浮槭的大径级与小径级在0~40m上为负相关;58个种对中有2个种对在小尺度上表现正相关。【结论】种子扩散限制与微生境异质性是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共存的原因。但是,有关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4.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物种丰富度S和物种多样性香农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多样性-面积曲线研究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近十年的变化,结果表明,10年后,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趋势,草本层下降最为明显;群落及乔、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S,H,J)在演替中后期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而演替前期的马尾松和林龄较短的混交林Ⅰ却有上升趋势;群落各层多样性最小面积按马尾松林、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顺序增长,两个混交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井冈山、云居山、莲花山、庐山、大岗山、新建、永丰等地亲自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有关植被资料,对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进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比例为60—90%,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高位芽植物占的比例分别为60—70%、70—80%、80—90%。随着纬度的降低和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伴随着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比例增加,地上、地面、隐芽植物成分递减。 相似文献
6.
7.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调查中的样方法与随机点四分法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守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1(3):102-108
应用随机点四分法在野外操作虽然较为简便,但调查要素的设置以及计算要求并不尽合理,本文拟对随机点四分法的测算过程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用实地调查的例子来检验和探讨随要点四分法抽样与样方法测算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估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幼树及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采样准确获得九连山39种木本植物746个单株样本的地径(d)、树高(h)和木材基本密度(ρ),以及各器官(叶、枝、干)的地上生物量观测值,并按生活型将样本分为乔木组、小乔木组和灌木组3类,分别以d2、ρd2、d2h和ρd2h为自变量拟合模型,根据拟合模型的R2值和估计值的标准误(SEE)选择最优生物量模型。【结果】九连山常见木本植物的木材基本密度在0.459~0.784 g/cm3之间; 推导的64个生物量模型都具有较高的R2值和较低的SEE值,据此选择出16个最优生物量模型。其中,小乔木组和灌木组的叶片和枝条生物量在只含自变量d时具有较高的R2值,而乔木组和小乔木组树干以及总的地上生物量在含自变量d、h和ρ时具有较高的R2值和SEE值。【结论】研究拟合的模型可准确估算该地区及相似地区常见木本植物幼苗、幼树及灌木的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栲树和木荷成为优势种的原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丁圣彦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79-83
通过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署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群落生态学调查,确认栲树(Costanopsis fargesii Frunch)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ndn,et Champ.)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落的优势种,为了揭示栲树和木荷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成为优势种的原因,研究了栲树和木荷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的一些生物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的后期,栲树结实能力强,种子萌发率高,产生幼苗较多且其萌生能力较强,更新后备充路,而木荷虽然种子在群落中保存时间短崦发能力强,种子萌发率高,产生幼苗较多且萁其蓝生能力较强,更新后备充足,而木荷虽然种子在群落中保存时间短而萌发率较低,但萌生能力也较强,与其它常绿痴叶树种相比,栲树和木荷的分枝能力较强,物质作用面较大,光合速率较高等特性为它们成为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获优势种奠定了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黑石项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生长分析及树干解析法,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种群从幼苗幼树至成熟个体的生长特点及规律。①总生物量的增长从幼苗期开始便呈幂函数增长,直至整个生长旺盛期,②最初几年的幼苗,具较叶生物量和较低的根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60%和20%以下,最低仅6%~7%)。和径向生长相比,幼苗生长较快。③自然生长的2、3年生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3.499×10^2和6.618×10^-2g/g.we 相似文献
11.
江西部分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詹有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1):67-70
采用群落物种丰富度R,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D(Simpson指数)及群落均匀度J三个定量指标测定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类型其物种多样性;同一森林类型,由于生境的不同,其物种多样性也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重要值成负相关,优势种重要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小,群落的组成、层次结构越简单,林分材积生产力越大。 相似文献
12.
青城山天然图画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丹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2):196-199
应用中点4分法,重点研究了天然图画常绿阔叶林的组成、垂直结构、主要树种的重要值排序以及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以栲树、杉木为主要建群种,混生数种落叶乔木,群落具明显的次生性质.但是主要建群种幼苗在林下生活力较强,群落处于进展演替状态.整个群落结构清晰,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大层次.本文旨在为开发青城山的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四川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定位站固定样方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固定样方在1ha绝对保护的样地内.面积500m~2.海拔820m,砂岩,黄壤,典型中亚热带气候.500m~2样方内有维管植物57种46属24科.木本37种,草本14种,藤本6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热带性质,占总分布型的61.36%;种的分布型主要集中在热带亚洲和中国特有类型,均占38.60%.群落层次清楚,银叶木荷为建群种,小叶栲和白毛新木姜子为第二亚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15.
闽北建溪流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地处福建省北部包括蒲城等六县的建溪流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区系成分、外貌、结构、主要种类的综合特征和群落演替趋势等特点。据统计49块样地共10,600平方米面积的群落种类组成中,含维管植物216种,分属于64科123属;其中单种与寡种属分别占总数的66.7%与27.6%。植物区系以包括泛热带、热带分布的成分占优势,分别达科、属总数的45.3%与53.3%。全流域区树种以栲树、苦槠、甜槠与木荷为主。基于对群落区系成分、外貌与树种年龄结构等分析表明,该区群落是从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热量带主要森林群落营养元素物理2的研究,结果显示:热带、亚热带的季雨林、山地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养分积累量多,循环速率高,温带地区森林的养分积累慢,循环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福建永定县的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u Xizhao 《武夷科学》1999,(1)
据对永定县常绿阔叶林的31处共3100m~2典型样地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136种,分属43科86属.单种和两种属共占总属数的93%.群落区系以樟、壳斗、山茶和茜草等科以及热带,泛热带地理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43.0%和31.4%)为主.优势树种有栲属多种、木荷、青冈、蕈树和马尾松.群落类型有槠林等12个群系并具中、南亚热带植被过渡性特点.树种年龄结构和乔灌木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已趋向中一晚年发育期并开始转为恢复发展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的进展,详细介绍了在不同植被、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级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动态变化、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的土壤有机质模型等。说明了制约森林土壤有机碳存量及状态的内、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赵善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8(4):29-33
山东栎林的主要特征于第三纪时已基本形成,并深受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影响,群落特征表现出古老性、残遗性、热带性和复杂性。栎林为演替上的顶极群落,是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它是由多个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而人为营造的单优势栎林(纯栎林)不是最稳定的群落,为此,必须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