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问题为中心"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而且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来更新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教学过程,活跃和发散学生思维,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变了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法,能够达到开启智慧,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对优化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国服务"的自然辩证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国服务"是朱训理事长提出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发展战略,它概指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传承性、未来性、区域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在为国服务的历程中,以自身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形成了自身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学会建设和期刊建设,以便更有效地为国服务.  相似文献   

3.
科技哲学博士生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考察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人口学及科研能力等特征,分析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就业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中国科协领导关于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研究的意见和建议;主张要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层次上寻找新的生长点或突破点;提出把自然辩证法学科从“科学技术哲学”调整为“科学技术学”,从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阐述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刊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CSSCI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目录自然科学总论期刊,科技哲学学科的专业性、理论性刊物,是探讨科学、技术、哲学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本刊坚持以引领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发展为己任,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热诚欢迎海内外学人和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我国传统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为了把数学史研究引向深入,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于5月15日至19日在重庆召开了以“传统数学与中国社会”为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在数学、数学史、自然辩证法以及哲学、经济、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各方面代表聚集一堂,本着寻求学科发展“生长点”和研究工作“结合点”的愿望,从不同角度认真探讨数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会议未安排宣读论文,而是分为四个单元,各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并以丰富的内涵铺垫了该学科的核心架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制化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后,大体历经归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归属哲学的科技哲学以及谋求自立的科学技术学等学科范式;展望未来,自然辩证法学科仍可坚守自身的独特禀赋,直面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境遇而大有作为。大力繁荣自然辩证法学科,掀起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新高潮,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任课教师的问卷调研,对2012年课改以来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对教学目的认识不统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关注相对较少、对专题性教学问题深入研究欠缺、课堂规模普遍偏大、师资培训机会相对稀缺、对定期召开专题性会议和增加学时有强烈期望等问题。因此,建议注重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专题性培训、加强对专题式教学细节问题的深度研究、加大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课堂规模督查力度、积极拓宽对任课教师专业性培训渠道、建立健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专家库、定期召开自然辩证法概论专题性教学会议,最终促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作者回忆了亲身经历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大事,并对学科和研究会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课程学科属性不明;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等。为此,应从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对于自然辩证法原理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驳斥国外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的质疑,论证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自然辩证法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发掘自然辩证法新的维度,进而深化和拓展自然辩证法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化自然辩证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阐释蕴含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并以此应对生态危机;阐释蕴含在自然辩证法中的政治社会学思想以及哲学思想,回应社会矛盾。通过上述,大致可推断未来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发展趋势: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研究会更加注重问题导向、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研究将会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加速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哲学界,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始终面临着学科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体现为对学科目的和学科属性的质疑,更体现为自然辩证法之基础方法论的弱化。这种危机导致了自然辩证法研究在科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语境下逐渐丧失了原先与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紧密联系。坚持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方法论是化解这一危机,并重新担负起学科之历史重任,实现学科"真发展"的关键。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坚持数学为核心的基础方法论、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和引入生产实践这四个层次的努力,自然辩证法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和变革性实践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3.
对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哲学学科称之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它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出版、传播和研究,到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便成为一门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今天,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教学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思想启蒙教育、进入高校课堂、在困境中坚持、在调整中发展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调整非始于今;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滞后影响其教学;自然辩证法教学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自然辩证法的争辩风起云涌,大体包括称谓之辩、研究范式之辩、学科性质之辩、形态之辩、正本清源之辩等等。但是如何避免称谓之辩掩盖其他争辩,以构建正本清源之辩为牵引的争辩序列;如何避免忽略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本身,抛弃自然辩证法对人和自然关系及科学技术发展现实的反思特性等问题;如何在争辩中坚守"不辩",即树立鲜明的旗帜、坚定明确的态度、以陈述的方式回应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种种争辩;如何在"辩"与"不辩"之中谋求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关键在于维持"辩"与"不辩"之间的张力,做到辩之有力,不辩有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充分认识自然辩证法新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新发展,促进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中国文化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已有一段历史了。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下设“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的动议也已提出,并且得到了批准。自然辩证法在高等院校开设课程,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甚至还有国家认可的统编教材。这些都说明,自然辩证法学科在中国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对此事实的认定,应该是不困难的。但是,人们对此并未取得一致,青年学者吴国盛最近撰文说:“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常常为我们的自然辩证法工作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来自对‘自然辩证法’一词的迷茫。比如,大家都觉得,既然别人都说而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学自然辩证法或搞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那它就应该是一个学科,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教学对理科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是自然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功能,因此突出自然辩证法的创新精神是搞好其教学的首要前提,展示自然辩证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是搞好其教学的重要途径.同时,施教者"大练内功"是搞好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自然辩证法以崭新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以自然观为核心的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自然辩证法,正向以科学技术作为重点的科学技术哲学转向。为此,这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也应作适当调整。本文构想了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中心线索,由科学与科学发现、技术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组成的新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科技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渗透科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道德教育的理论成果和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实现科技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