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蒂新实用主义方法论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蒂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新实用主义方法论是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以种族中心和效用优先作为思想预设;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对世界的描述方式是协同性的,哲学是一种解释学的理解模型,应采用谈话-教化的生活方式,本文对其新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思想预设,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其新实用主义方法论对于理解科学的分界问题和哲学的现实问题以及把握哲学的走向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由于它存在只求善不求真和不探求实在等理论缺陷,因而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反对科学文化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如果要从众多哲学概念中找出几个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自我无疑将位在其列。对自我概念有意无意地使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哲学层面上,自我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对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将不可避免地辐射和影响至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以及语言哲学等哲学核心分支领域。纵观整个哲学史,自苏格拉底借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ing thyself)"呼  相似文献   

3.
在工程与哲学之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评析工程师和哲学家对工程与哲学交叉领域的代表性观点,表明工程师完全有能力通过思考工程哲学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程,更好地建构工程/塑造社会;哲学家们应该切入工程实践塑造出来的社会现实,重建自我认同以赢得社会的承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三结合"传统仍然是促进"工程走向哲学"和"哲学走向工程"的现实依托.  相似文献   

4.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5.
逻辑哲学探究的最为基本或首要的论题应是关于逻辑自身的理解,演绎推理没有穷尽逻辑的范围,逻辑还应该包含扩展推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是好推理的代表,但好的推理的标准不应该完全以演绎逻辑为准则。可能性看起来永无止境,理解逻辑,最好采取将策略性的规则和确定性的规则相结合的理解方式。面对非经典逻辑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反对激进的融合主义和激进的保守主义这两种极端倾向。这对哲学和逻辑都是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朱利奥·托诺尼的整合信息理论为解释意识提供了一个定量的、经验实证上可理解的假说。该假说认为意识是分化的系统组分间因果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整合信息;意识是复合体的内在属性,有等级之分。这些观点推翻了哲学中的"僵尸"论证,并提出了一个意识与自我相分离的泛心论版本。  相似文献   

7.
二战之后,传铳科普(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进入了新的阶段;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这是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哲学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本文试对其哲学背景进行解读,分析其哲学根源,探索对科普及其发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杜威早期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等形成了他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中后期又基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来对哲学进行改造,其哲学的最终指向是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模式转化为一般性的探究模式,从而指导道德、社会、教育、宗教等广泛的社会人文领域,杜威对于科学的哲学讨论对于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教授是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讲席教授,是美国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2018年12月份,斯蒂奇教授受邀访问了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相关学术活动,他与中国哲学家们交流了彼此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成果。受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在厦门大学对其进行了专访,希望借此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富有影响的心灵哲学、知识论与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imm)认为理解是一个理智德性。分析表明,"理解"的含义有二:(a)作为一种认知之善的理解,与(b)作为一种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作为认知之善的理解不是一个理智德性;作为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才是一个理智德性。这个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智德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科学哲学是马克思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它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理论支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理论视界是"现实的人",它所奠基的马克思科学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生存论。与此对应的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哲学主题包括:实现对科学活动的规范性与历史性、科学的基础与人的生活世界、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辩证统一性理解。  相似文献   

13.
传统科学哲学脱离科学实践,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又陷入相对主义时,近年来兴起的科学仪器哲学则凸显了科学仪器在理解科学并解决科学哲学问题中的价值。本文课题组在收集大量文献后,基本摸清了科学仪器哲学的缘起、思想性质和理论价值。科学仪器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从仪器角度来理解科学思想:科学仪器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还是科学思想的器物形态;科学思想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及其实践活动,还是科学命题、科学仪器和科学活动的三位一体;科学哲学不仅仅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还是科学语言与科学器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总是被人们在多种意义上来理解,但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哲学,那么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就只能作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作哲学现的理解。这样,对科学哲学的追寻与批判以及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人类需要的发展、人类思维的逻辑都使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成为21世纪哲学观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5.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分析哲学中的基础而核心的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布鲁尔等人提出意义的有限论观点,主张概念的先前使用并不决定其后续的用法,总是存在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追问概念何以被如此使用的问题。意义的有限论观提供了一种思考与理解意义与知识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通过哲学精神的反思完成其精神实践。这是一个从"本我"到"自我",最终上升到"超我"的过程。他的精神实践,其实就是对幸福的追问。在探讨幸福观的问题时,波爱修斯借助了数学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幸福,那么何为幸福?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至善,不需要去外部寻找,而是需要内省。通过对波爱修斯精神实践过程的论述,反思幸福观,对当代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荷兰学派道德物化观点的起源。近年来国内有关荷兰学派道德物化研究日趋火热。但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介绍佛贝克的物化观点,未能把握道德物化概念的源头活水。因此也未充分理解道德物化作为一种哲学而非实践策略的传统所在。本文介绍了道德物化概念提出者汉森·阿克特豪斯的技术哲学观。通过对其思想的梳理进一步廓清了道德物化提出的社会情境和哲学理路。道德物化的哲学企图指向一个人/物关系的新解,而在实践上则强调道德行为的经验知识积累,重视研究人在物的境遇下的意志活动的形成发展。在操作上则特别提倡人在物的设计和布置中保持规范性自觉,通过物的创制和布置来实践重要的公共善。  相似文献   

18.
伊壁鸠鲁主义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现代思想的内部。霍布斯把政治理想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结合起来,在自我保存的底线上充分解放了欲望,现代文明自我确证的话语诞生了。卢梭以自然教育的文化方案反叛"文明化"的新传统,意志自由在抨击欲望僭政、诊疗现代文明危机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理性的崇高地位,被如此创造性改造的伊壁鸠鲁主义更进一步表征了现代意识的困境。理解这一困境的秘匙隐藏于伊壁鸠鲁主义政治哲学的演变之中,反思我们时代的处境必须从伊壁鸠鲁主义着手。  相似文献   

19.
直觉的谱系     
近年来,直觉成为了当今哲学研究相当重要的话题;与此同时,方兴未艾的实验哲学采用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实验方法调查不同人群关于某些哲学概念的直觉。然而,对于什么是直觉,尤其是适合采用实验哲学方法开展研究的直觉,仍缺乏清晰的界定;对于直觉的不同含义及其理解,也存在相当多的含混和模糊。因而,有必要对直觉这一概念做出澄清。本文将直觉分为日常直觉、哲学直觉和理性直觉三大类别并加以阐释。对直觉的区分及在谱系上的整合,有助于容纳常识、心理学和哲学关于直觉的不同理解,提供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并为实验哲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持久的哲学论争形成了关于理解的两大传统主张:我们所能理解的每一个命题都必须由我们所亲知的成分组成;理解是知道怎样做的一部分。跨时三年的关于理解的直觉实验研究发现这两大基于专家直觉的主张并不都能得到大众直觉的支持,关于理解的修正的赖尔式主张既获得了哲学论证,也获得了大众直觉的支持。专家直觉与大众直觉对理解的认知研究都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