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防护林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屏障。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区,沙漠广布、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沙尘暴、干热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骨架生态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目前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在农田防护林建设方面,应着重从转观念、活机制、调结构、建档案、强管理入手,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步伐,提高防护效能。  相似文献   

2.
我校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万福绪副教授主持的国家林业局重点研究项目“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重建与调控增益技术研究”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以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经济对林业生态和产业的新需求进行研究,立题新颖,研究起点高,针对性强;在新沂市和铜山县建立试验示范区2个,面积0.42万hm2,同时在大丰、赣榆等市县建立试验推广点6个,林木保存率和试验示范区林网化率均达98%。该项目健全了农田防护林体系重建和调控增益技术、农田防护林主伐年龄和抚育间伐技术、农田防护林体系胁地机制及对…  相似文献   

3.
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氮素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农田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由氮素造成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综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造成农田施肥后的氨挥发、地表径流、淋溶和硝化-反硝化等氮损失4个主要途径,探讨了影响氮损失量及强度的因素,生态防护林对农田氮素在地表径流、淋溶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防护林生态效能的因素。综合认为,防护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面源氮素造成的水体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施肥氮损失的研究领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4年和2005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的处理和解译,选取生态安全相关景观指数,利用Fragstats3.3进行计算,结合防护林的结构、木麻黄林、病虫害以及其它等方面对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防护林整体防护功能在下降,农田防护林网结构的差异也使农田的产量及人类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2000—2004年对固原北川农田防护林带中的黄斑星天牛进行了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受天牛危害率比对照区明显下降,说明采取综合防治对农田防护林尤其在三北防护林带建设中对抵御天牛危害有明显的作用效果,在农田林网和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配置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缘选取了8种配置结构的农田防护林影响下的农田土壤作为实验样地,通过实测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分以及温度等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研究了8种防护林对农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1行榆树+2行旱柳+1行榆树和1行榆树+2行新疆杨+1行榆树对农田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以及水分含量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对应的各指标数值别分为1.30 g/cm3和1.33 g/cm3、51.0%和49.7%、17.6%和32.5%;8行的4行小美旱杨+4行旱柳配置对农田土壤的改良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对风的作用规律和空间分布,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福建东山岛对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木麻黄农田防护林进行了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木麻黄农田防护林风速变化规律表现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从空旷地到林后10h呈下降趋势,10h后为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为v字形.有部分凸起和下凹,等值线分布为疏密相问,有部分闭合区域.  相似文献   

8.
GIS技术在农田防护林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建湖县林带生长模型拟合与优化结构指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研究区农田防护林的三级配置方案,并应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完成了研究区的林带、林网的空间配置。结果表明:在优化配置的条件约束下,森林覆盖率有明显的提高。利用GIS技术对农田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可为农田防护林的管理和经营提供更为直观、科学的依据,为管理者提供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林业工作实践和本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际,阐述了生态建设中农田防护林树种优化及营造技术,给出了农田防护林更新林带设置、造林树种选择、更新林带结构、整地时间及标准、造林时间及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技术要点,对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果,2006年11月对东山岛单条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和两条林带内外区域的风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内外风速呈抛物线状变化,最小值出现在单条林带后10h处,两条林带后15h处,距离后移了5h,而且风速值在逐渐降低.空间表面图为波浪状曲面,等值线分布比较均一.弯曲不大,中间出现一些小的闭合区域.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态旅游的基本功能入手,针对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剖析了其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是评价公益林保护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的对象、方法、作用及特点,分析了效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加大公益林效益监测资金投入、构建监测体系、实现数据共享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年的森林水文数据,从森林对降雨量的分配;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森林地面径流持性;森林水量平衡;森林造成较湿润的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详尽分析了森林对水资源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对广西御防干旱、洪涝灾害提出了11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杉木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多目标决策对杉木-油桐、杉木-油桐-仙人草、杉木纯林等三种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生态、杉木生长、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是适用于南方林区优良的杉木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本文所论述的系统包括三类技术方法:(1)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现有资料定量分析,以便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如一国或一省)建立数学模型,并同林区划分联系起来,(2)到林场或其他森林经营企业作一次考案,以便发展多种用途的林业,(3)建立一个长期固定的实验站,以便观察和记录在不同集水处或一些典型森林群落的森林效益,提供计量和评价的参数。文中分别给出了上述三类技术方法的实例,它们构成了一个计量和评价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f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技术的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植被盖度、裸沙占地面积比、土壤可蚀性作为防护林防风固沙的效益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防风固沙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制作1986年、2003年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评价图,实现了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对土壤沙化程度影响较大,沿海防护林建设后起到了积极的防风固沙作用,漳浦县原有的严重沙化区域均向轻度转变,轻度的沙化区域面积从1986年的82.31%增加到2003年的83.60%。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美国国家火险等级系统(NFDRS)的发展历程、原理方法、系统结构,指出系统通过考虑不同类型可燃物对火灾发生的贡献,基于燃烧原理和点烧实验建立物理模型,计算输出全面的防火指标,其思路方法适用于气候复杂、植被类型多样的中国。对系统中值得借鉴的可燃物含水率计算、防火指标计算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中国火险等级预报业务现状对系统的本地化改进和业务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从森林涵养水源、固碳供养、保育土壤、净化空气、防护效益和景观休闲功能六个方面定量测算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效益,旨在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四时月令五十条》以法律“诏书”的形式,确立了以“四时”为基础的自然时序和人事活动应遵循自然时序的生产生活准则,突出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保护林木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的思想,它在古代生态保护和法律吏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森林作业法的发展历史和概念定义开始,19世纪初期在德国执行的作业法技术体系中,第1级产品目标分为两个大类,第2级按森林形态分为5个小类,第3级按作业方式划分出14个具体的作业法.简要说明了森林作业法技术体系在全球不同区域的演化和应用发展情况;在中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科学定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三级结构的多功能森林作业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