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山水美学源远流长,很早就跨越了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使山水自然体现出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我国古代山水美学中的“林泉之心”,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古代文人营造园林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蔚为大观与自成一格,既显示着独特的美学意味,也显示了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的丰厚底蕴.因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的萌生与发展始终融汇着社会文化群体的人生主题和个体的生存价值、人格状态等重要文化内涵.这对古代山水散文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天人合一"、勤俭节用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古代各派哲学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对生态平衡的关怀以及对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见解.本文主要分析比较儒、道、墨三派学说的环境经济伦理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世哲学,从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借鉴因素,对于进一步充实循环经济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然的价值     
传统的价值观只看到自然的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忽视和破坏了其它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类更加根本的价值。自然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和谐的自然环境意味着比财富积累更多的东西,除对当代人的价值、现实的价值外,还有对子孙后代的价值、潜在的价值;除经济价值之外,还具有美学价值、遗传和多样性价值、生命支撑价值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类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珍惜环境。  相似文献   

5.
论“巴黎手稿”三大中国化解读的美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统一体的,其内容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物质变换关系。这既非主体实践本体论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也非心理本体论即心理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论即科学主义的等互不关联的某种单一化视角的美学解读,而是蕴含着在掌握主客体辩证互动规律的基础上向无限永恒的宇宙自然渐趋靠近,实现人类与大宇宙的共生同在,有深邃的终极关怀的关系底蕴。  相似文献   

6.
"自然说"作为我国古代诗论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从哲学范畴上升为美学范畴,且以刘勰阐述诗歌理论中的自然说为标志成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从古人论诗歌自然风格问题的主要观点可管窥中国古代诗论自然说的变迁,其发展与六朝、唐宋、明清各朝人们倡导真率自然的审美要求息息相关,并具有不同含义如六朝藻绘,华丽之自然;唐朝去人为雕饰,朴素真挚之自然;宋朝平淡质朴之自然;明清性情真率之自然。  相似文献   

7.
郭熙是北宋最杰出的画院派画家,他深得文人画家苏轼等人的推崇,在山水画史和山水画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审美功能论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自然审美中仍然包含着伦理道德追求。自然审美的根本动因是人性的本然需求,人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相处也是人性的本然需要,人们在追求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可以追求伦理道德的满足。自然审美不但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调节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今天的生态美学所要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风骚比较新论》从自然审美和生态美的角度审视《诗经》与《楚辞》的物象,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传统。现实上,它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重视生态美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当代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0.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