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矿相薄片制备方法暴露出“黑漆古”矿化层。矿相显微镜下偏光观察,此矿化层透光、且具有原金属的α与δ痕像及较多圆形颗粒,说明此矿化层是铜镜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在镜面上的沉积物或镀锡层腐蚀产物。此矿化层的SEM能谱分析显示,α与δ痕像以及圆形颗粒在成分上是十分相近的,是高Sn、低Cu并含有一定量的Pb、Si、Fe。XPS及XRD分析结果显示铜镜“黑漆古”表面以SnO2细晶为主要组成。以上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也谈腐殖酸与“黑漆古”镜表面呈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战国汉唐青铜镜表面并未镀锡,其“黑漆古”表层是高锡青铜基体在腐殖酸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该文依据有关试验和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1)现有腐殖酸处理试样从颜色、光泽到表面成分和表层结构,与古镜“黑漆古”都是不同的;(2)“腐殖酸富集说”解释不了“水银沁”镜、“花背”镜等的表面现象,以及一般铜镜的加工工艺;(3)它没有一条文献记载可以为据。笔者依旧认为:“黑漆古”是古镜镀锡表层自然腐蚀的结果,这是既有实物资料,也有文献记载为凭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认为,就目前所知,中国古代“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物理”在中国的广泛运用情况表明,其基本含义是泛指事理、道理、情理;通常是指万物之理,或称“大物理”,有时寓有自然规律之义。这种含义与西方古代“物理”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该文还认为,日文“物理学”一词的翻译受到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深刻影响,且由西文PHYSICA或PHYSICS一词译成中文“物理学”的时间可能早于译成日文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BCG法 ,即波士顿咨询集团法。是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 (BOSTONCONSULT INGGROUPAPPROACH)在 2 0世纪 6 0年代提出的一种方法 ,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为该法命名为“发展—份额矩阵 (GROWTH -SHAREMATRIX)”。取“相对市场占有率”为矩阵的横坐标 ,市场增长率为矩阵的纵坐标 ,将企业现有的全部经营业务以圆圈的形式绘于矩阵中 ,圆圈的中心在矩阵中的位置 ,是由该业务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值决定的 ,圆圈的直径代表该项业务所占有的资金量。由于该方法构造了一个四象限分析的矩阵 …  相似文献   

5.
《科技术语研究》2001,3(4):13-1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 )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 0 0 1年 1 0月 1 8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心理学、医学、电工等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学者 2 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对在科技界“象”与“像”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2 0世纪 50年代 ,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 1 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  相似文献   

6.
建议称为“沙司”或“萨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RS”一词是CarloUrbani医师提出的 ,时间是 2 0 0 3年 2月 2 8日 ,他是WHO的专家 ,也是第一位死于SARS的专家。 3月15日 ,WHO正式采用此词。目前 ,此词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接受。据此 ,正式拟定一个中文名确有必要。我想 ,可参考AIDS的译法 ,即采用音译 ,以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我建议译为“沙司”或“萨斯”。沙司的优点是发音接近 ,笔画少 (共12画 ) ;萨斯的优点是发音更接近 (注 :沙字的汉语拼音为sha ,萨字的汉语拼音为sa) ,但笔画较多 (共 2 8画 )。再查 ,抗菌药物sarpicillin已译为沙匹西林 ;肠道细菌salmonella早已译为沙…  相似文献   

7.
“磁悬浮”与“磁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各种媒体中“磁悬浮”与“磁浮”经常可见,有人说磁浮是磁悬浮的简称,可以互换,到底用哪一个好?先看看汉语辞书“浮”与“悬浮”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0):67-69
夏天临近,厚厚的雾气在空中漂浮,暴雨袭来,久旱的土地迎来少见的雨水……这是一幅多么熟悉的风景啊!但这一幕发生在距地球超过10亿千米的地方一一土卫六。土卫六被认为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像地球的地方。以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是一艘名为“卡西尼”的土星探测器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关土卫六的知识。“卡西尼号”于2004年抵达土星,其间飞临土卫六几十次,并将一个名为“惠更斯”的着陆器释放到土卫六上。  相似文献   

9.
自Internet(因特网 )诞生至今 ,E mail(电子邮件 )已成为使用范围最广、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网络应用。而一个小写字母a外加个圆圈的符号经常出现在E mail地址中 ,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特殊符号。人们不禁要问 :“ @究竟如何发音 ?有什么含义 ?它是谁创立的呢 ?”“ @”在E mail中与英文单词“at”的发音一致。在英文中两者通常可以混用 ,同表示“在……”的意思。“ @”在网络上的广泛应用 ,使得许多以前从未见过或使用过它的国家必须在电脑键盘上加上这一符号键 ,而这种符号一直没有真正的官方名称。“ @”在…  相似文献   

10.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知识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的群众广泛关心的话题,迅速得到普及。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载体的名词及其概念首先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名词不统一,概念不清,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常用的“空间”、“太空”、“航天”、“宇航”、“航宇”等。随着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这些词已越来越普遍地进入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解决名词不统一的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天文训》提出“太昭”说,迄今已越两千年,却一直未获破译。甚至还遭到过清代王引之的武断误校,以致在中国哲学史界和中国科学史界留下错误影响。该文通过考证,追溯了“太昭”说的思想渊源;揭示了“太昭”和“虚”的概念内涵;统一了《淮南子·天文训》宇宙起源模式的两种陈述;对王引之的系列错误论点给予全面否定;并认为,“太昭”说是宇宙起源于光气(发光的气)学说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初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嫁枣”“嫁李”法流传应用至今,至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此法由于文字记载完整、操作要点具体、促花保果效果明显,广为历代农者所重视,赤为历代农业古籍所转录、引证和总结,普及应用遍及中华大地,沿用至今屡见不鲜。文章依据丰富的历史典籍,详细地论证了“嫁枣”法的源流、历代传承关系、技术演进的脉络,并绘出“嫁枣”法的古籍历代传承关系图,使今人对此项古老而实用的果树栽培技术的历史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无厚”是《墨经》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数学概念,也是理解其它概念的关键,该文在广泛借鉴前人有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就“无厚”等词语的确切含义提出新的见解。依据墨子的哲学思想和概念“无”的演变历史,似可认定:墨子所谓“无厚”不等于绝对没有大小。在他心目中,“无厚”的面指薄到看不见的面,但似乎没有断定其厚度为零。直到比墨子晚出100多年的惠施,“无厚”的面才理解为厚度为零的面,与此相关,还讨论了端,体,兼  相似文献   

15.
国内分类学文献习惯于将棕榈科植物的"cirrus"和"flagellum"都译作"纤鞭",将"prophyll"译作"先出叶",这导致了混乱。基于术语译名的单义性、专业性和简明性原则,"cir-rus""flagellum"和"prophyll"分别译作"叶鞭""花鞭"和"总苞"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物质微观世界是由粒子所构成,粒子物理在上一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是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目前为止,它被几乎所有的精确的加速器实验结果所支持.标准模型概括了物质世界是由61种或62种微小的粒子构成,它们之间的原始相互作用有4种.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各种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就是一个带负电的粒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都是由多个现在称为"夸克"(quark)的粒子组成的复合体.夸克和反夸克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元,但是单个的夸克或反夸克不能独立地自由存在,他们都是以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的形式存在.所有的物质粒子之间都有"引力相互作用",各种粒子分别还可以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提要]本文对世纪和年代的起始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讨论。目前的情况是,国际上多数有代表性的词书仍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也有主张从0年起始的;对于年代则普遍主张从0年起始。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世纪从0年起始与天文纪年法是一致的,我们支持世纪和年代均从0年起始的主张。希望加强宣传,使各方取得一致的意见。I 问题的提出关于世纪应从0年还是从1年起始,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1989年底至1990年初我国有些报刊曾发表过一些讨论的文章,同时还涉及到年代的起始问题。1989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曾就这些问题发文征求各地方和各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所得结论是:普遍认为应从0年起始,但个别地区和学者持有异议。据我们分析,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但各自都有其不够令人满意之处:(一)主张世纪与年代均从0年起始;但第一世纪没有0年,是个矛盾。(二)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年代从0年起始;由于世纪不能被年代所整分,将可能出现“跨世纪的年代”或“难以归属任何年代的年份”等问题。(三)主张世纪与年代均从1年起始;这与目前对年代的用法不一致(参见下文)。Ⅱ 有关的背景材料1.公历纪年公历纪年是在相当于公元525年期间提出的,即所谓基督纪年,但在公元八世纪后才被广泛采用。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简写为AD1),然后依次类推。对于公元前的年号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历史学家向前依次记为公元前1年,2年,3年(简写为1BC,2BC,3BC),天文学家则记为0年,-1年,-2年。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2.世纪“世纪(century)”一词源出于拉丁文centuria,原意为“百”,转义为“以百为单位的人或物”。据《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33))介绍,在英语中用此词表达“百年”,始于1626年。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国外各种有代表性的词书中,关于世纪从0年或从1年起始的说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只说明从1年起始的占多数,主要有:[1]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1972),(美)*;[2]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84),(英);[3]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82),(英);[4]Grand Dictionnaire Encyclop6dique Larousse(1985),(法);[5]Meyers Neues Lexikon(1973),(德);[6]Болъ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опeдия(1974),(苏);[7]Encyclopedia Japonica(大日本百科事典)(1980);[8]平凡社大百科事典(1985),(日)。(二)只说明从0年起始的极少,例如:[9]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出版社1985香港版,或商务、牛津合版1988)(三)说明有两种不同看法的较少,主要是:[10]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Ephemeris(英、美合版1974);[11]简明天文学词典(1986)(上海辞书版);[12]Collier's Encyclopedia(1979)(美)。我们将在下节中重点介绍和分析后两种词书所阐述的理由。3.年代“年代”一词除汉语与日语相同外,在其它语种中未见有相应的词。根据《牛津英语词源》[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1973)]介绍,在英语中大约在1850年前后开始,用twenties,thirties,fourties,…ninties等词分别表示一个世纪中或一个人生命中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在我们所查阅的词书中几乎全部都只说明年代是从0年开始。唯一例外的是我国出版的《辞海》(上海辞书版1979),它指出:“习惯上以出现‘70’为七十年代之始,亦有主张1971-1980年者”。Ⅲ 关于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的理由1.文献[9]是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74)的汉译本。经查对原书,发现文献[9]把原书对“century”一词的注释,从“20th~,AD1901-2000”更改为“20th~,AD1900-1999”。由于绝大部分英语词典,包括其它版本的牛津英语词典都说明世纪从1年起始,此处更改显然只能代表汉译者的意见,其根据未明。2.文献[10]是由英美两国的历书编算局合编的《天文年历说明补编》,它在天文历书领域有较高声誉。此书初版于1961年,1974年又再版重印,至今仍是一本重要参考书。它的第411页有如下一段说明:“公历纪年的第一世纪在AD100的12月31日结束,即从AD1至AD100的第一个百年已经完结。照样,十九世纪在1900年12月31日结束;二十世纪在1901年1月1日开始,而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在1950年12月31日结束。伴随着这些时节的到来,经常引起普遍的争论。”本书在1974年再版时,作者在正文下方增加了一个脚注,原文是:“The new century is popularly considered to begin one year earlier。”这里指出,上面所说的争论就是关于世纪的起始问题,有不少人认为新的世纪是从较早一年(即0年)开始。有趣的是这里并没有明确地指明谁是行为的执行者,即谁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一位英语老师指出,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是一般人的意见,不包括专家在内”,另一种是“这是多数人普遍的看法,也包括作者的看法”。从英语上下文的语气来分析,他本人倾向于第一种理解。这仅是一家之言,孰是孰非,请读者自行判断。这里顺便提供一个在近150年以前关于这方面争论的记载,它被193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摘录在对century一词的注释中。原文是:“The learned had settled,after a vast deal of popular controvesy,that the century had its beginning on the lst of January,1801,and not on the 1st of January,1800。”(1846,Knight Pass,Working Life I.§1.18)。意即,经过了大量的普遍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的开始是1801年1月1日,不是1800年1月1日。3.文献[11]中关于“世纪”的注释如下:“通常从0年开始计算,因不存在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第一世纪是公元1~99年,公元第二世纪是公元100~199年,……公元第二十世纪是公元1900~1999年。亦有主张从1年开始计算的,但国际上多数主张从0年开始计算。0作为首位数字(即0、1、2、……9)也符合现今科技发展的需要。”这里举出了世纪从0年起始的三点理由:(一)规定公元第一世纪只有99年,可以解决没有公元0年的矛盾;(但这违背了“世纪”的原文,是个缺陷)。(二)这是国际上多数人的主张(可能是依据文献[10])。(三)从0开始计算符合科技发展的需要。4.文献[12]指出,天文学家认为有公元0年,历史学家认为没有0年,由此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究竟1800和1900是老世纪的最后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一般天文学家认为以00年(即世纪年)作为新世纪的开始为好。这里指出了世纪从0年起始是天文学家的意见。那么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偏爱“公元0年”呢?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3)(美)对此问题有一段说明:“应予指出,历史学家在公历纪年中没有0年,把公元前一年称为1BC,这样公元前的闰年将出现在1BC,5BC,9BC等,而‘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的规律对于公元前将不能适用。为了避免计算错误,天文学家指定了一个0年,前述公元前5,9,13年分别记为-4,-8,-12年,这样闰年的规律就仍可应用了”。5.据我们理解,采用天文纪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便于计算公元前后年份之间的年数。例如公元前12年(12BC或-11)与公元12年(AD12)之间是相隔23年不是24年,这由天文纪年一看便知。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忽视,例如1986年10月16日苏州举行建城2500周年纪念,《文汇报》1986年2月12日第一版曾载文说明。据考证苏州城是公元前514年(即-513年)筑成的,因此到1986年应是2499周年不是2500周年。又如1989年10月7日中外学者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参见《人民日报》1989年10月8日一版),我国邮票公司还在1989年9月28日发行了《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在同时发行的首日封上注明了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即-550),由此推算实际上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应是1990年而不是1989年。Ⅳ 世纪和年代应用实例1.关于世纪从1年起始的实例(一)胡耀邦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二大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里明显指出,2000年底是二十世纪末。(二)1987年11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的13年间,我们将要迈出第二步,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里的“现在”是指1987年底,再加13年到本世纪末也是2000年底。2.关于世纪从0年开始的实例(一)“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记联合国169号决议(《自然杂志》1990年3期,169页):“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第169号决议,该决议确定从1990年至2000年也即本世纪最后的十年,全世界将开展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从1990年开始推算十年本世纪末应是1999年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联合国的决议,是否代表联合国对世纪起始的约定用法?有待调查。(二)《解放日报》1990年1月6日社论“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历史正处于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开端……。”这里也表明二十世纪将于1999年底结束。3.关于年代的实例关于年代从0年起始的实例,在我国报刊和《参考消息》转载的外国报刊的文章中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是《人民日报》1990年1月1日社论“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伴随着1990年第一记钟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年代从1年起始的实例。V 结论1.根据调查,世纪和年代都是计量年数的单位,它们的起始是习惯用法。目前国际上多数词书说明世纪从1年起始,少数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几乎全部都说明年代从0年起始。2.据不完全调查,我国报刊中世纪从1年和0年起始的实例目前同时存在。所有实例都说明年代从0年起始。3.如果采用世纪从1年起始,年代从0年起始的主张,则由于世纪不能被年代所整分,会出现“跨世纪的年代”或“难以归属任何年代的年份”等问题。这是相当重要的缺陷。4.从天文学的角度考虑,采用天文纪年法便于计算公元前的闰年和计算公元前后年份之间的年数。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事件也十分方便。如果各方都能同意统一采用天文纪年法,则同样可以采用世纪与年代均从0年起始的主张。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宣传,使大家都能了解各种主张的优缺点,并能得到一致的看法。注释 *据1988年版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hird College Edition)的第二个义项称:“a period of 100 years reckoned from a certain time. esp.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ain Era : in common usage, a century begins with a year ending in 00 and runs through 99. as 1800-1899, 1900-1999 etc, [AD. 1801 through AD. 1900 is the 19th century AD. ; 400 BC. through 301 BC. is the 4th century BC.]  相似文献   

18.
看了于光远先生对汉字方块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1期),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除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外,中国预计在10月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也让国人倍加关注,"太空行走"一词随之在各媒体上频频出现."太空行走"顾名思义是在开放的太空中行走,这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表述,规范的术语应为"舱外活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年公布)中收有"舱外活动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从“格致”到“科学”——浅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一词的溯源及其理念的讨论 "science"(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scientin",系指知识、学问之意,相当于希腊文的"sophia",乃"智慧"之意,叠词的"philosophia "系为哲学,18世纪后,在西方演变为广义的"科学 ".法文为"science",德文为"Wissenschaft",俄文为"Нayк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