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我们在榛子育种苗圃多年小型试验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从榛子压条、嫁接、扦插、分株、根蘖繁殖和组织培养等繁殖方法结合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较全面的介绍各种榛子无性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我国文冠果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在扦插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文冠果无性繁殖特别是扦插繁殖技术的应用做了科学的展望,为文冠果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芦荟市场走俏,市场拓展需大量的种苗应市,产业启动及其开发,种苗繁育处于重要地位。 芦荟虽然也能开花结籽,但除了培育新品种,进行人工杂交、有性繁殖外,一般都采用扦插繁殖,也就是无性繁殖。有条件的可借助一定  相似文献   

4.
桂花的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花的繁殖方法有压条、嫁接、播种、扦插繁殖及组织培养等,但以扦插繁殖方法最好.本对桂花的扦插技术进行了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以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广林9号幼林为材料,采用组培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苗木进行桉树生长规律及抗病性衰退的比较研究。组培繁殖设4个处理,分别为第1、8、15、28次继代苗(简称为组培1代、组培8代、组培15代和组培28代);扦插繁殖设3个处理,种植第15代组培苗做采穗圃,分别于第1、2、3年后采穗扦插的扦插苗(简称为1年扦插、2年扦插和3年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繁殖方法的幼林树高、地径生长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6月,树高、地径生长量及月增长量变化不同,组培苗在地径生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树高生长方面虽然前期较差,但后期增长快,总体上仍具有优势;同一繁殖方法随着繁殖代数增加,树高、地径生长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繁殖方法以及不同繁殖代数都会对抗青枯病能力造成影响,组培苗的抗病性优于扦插苗,同一繁殖方法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抗病性下降,但抗病性衰退速度不同;不同无性繁殖的抗焦枯病能力不同,组培苗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扦插苗随着繁殖年份的增加而升高;7种无性繁殖复壮措施的抗衰退能力为组培1代最强,组培8代次之,3年扦插最弱。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在体胚发生过程中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及发育。为进一步提高杂交鹅掌楸体胚发生效率,以两个基因型的杂交鹅掌楸愈伤组织为材料,在培养过程中添加磷酸碳、针剂碳和Sigma公司活性炭,通过统计体胚总数及子叶胚数量,测定培养基的pH和渗透压,分析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等,以筛选适合杂交鹅掌楸体胚发生的活性炭类型,并探索不同活性炭影响杂交鹅掌楸体胚发生效率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针剂碳、磷酸碳处理下诱导获得的杂交鹅掌楸体胚总数和子叶胚数显著高于Sigma公司活性炭,且针剂碳的效果最佳。针剂碳的吸附性能适中,添加针剂碳的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其pH和渗透压也适中,说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会影响培养基的pH和渗透压,从而影响杂交鹅掌楸的体胚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番石榴的繁殖技术。番石榴的繁殖技术有实生苗繁殖、压条繁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四种方式。开展对番石榴繁殖技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引进优良栽培品种及改造野生类型,而且对开发、利用攀西番石榴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属(Liriodendron)杂交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我国鹅掌楸杂交育种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自已故叶培忠教授开创该树种杂交育种工作以来40a的历程,概括地分为3个阶段:杂交可配性与杂种优势探索阶段,杂交后代试种及其生长适应性测定阶段,杂交育种工作全面发展阶段。关于杂交育种工作的主要进展则包括了解和掌握了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可配性、杂交胚胎学、杂交授粉生物学与杂交技术;揭示了杂交种生长优势的形成原因;选出一批优良杂交后代家系与无性系;总结出无性繁殖的技术;初步建立了推广示范点,探索了科研与开发的途径。最后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白木通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可 《江西科学》2011,29(4):496-499
为探讨白木通人工繁育技术,以出苗率和成活率为指标,研究了播种季节、播种方式对有性繁殖的影响,以及扦插种条前处理、扦插用种条的采集时间、扦插用种条的质量、扦插时间4因素对扦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季节以农历冬至前后播种效果最好;播种方式为种子直播到塑料大棚的营养钵中,并加盖1~2 cm厚的营养土;扦插繁殖中,激素处理对扦插效果影响较大,其中ABT(2号)处理成活率最高;冬季采集种条置湿沙贮藏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采集时间所采集的种条;扦插种条的质量直接影响扦插成活率,其中以直接5~8 mm的种条成活率最高;扦插时间对扦插种条的成活起关键作用,其中以3月份扦插效果最好。通过本研究,初步拟定了白木通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苧麻无性繁殖技术的新突破近年来,苧麻无性繁殖采用了小种根和离体压条栽植,扩大了良种繁殖途径。为了寻找更好更快的繁殖方法,四川省达县地区苧麻技术人员在华东师院用玻璃皿培养苧麻嫩技获得成功的经验启示下,去年在基点上进行了麻茎梢短切排栽育苗和幼苗离体扦插  相似文献   

11.
樟树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  黎祖尧  金志农 《江西科学》2015,33(3):330-334,361
针对樟树的繁殖问题,重点从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组织培养育苗4个方面对樟树的育苗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育苗重点技术,旨在为促进樟树的繁殖理论和苗木高效快繁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由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王章荣教授、季孔庶教授等完成的“鹅掌楸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研究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针对鹅掌楸遗传资源濒危现状,根据地理上远距离植物种间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揭示了地理隔离的鹅掌楸属两个物种问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配性,而且创造了具有十分显著的杂种优势的鹅掌楸新种;揭示了杂交鹅掌楸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机理;通过种群生殖生态和种群生态学研究,揭示了鹅掌楸自交不亲和、雌雄异熟、缺乏传粉媒介、地理隔离等引发濒危鹅掌楸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提出了有效挽救濒危鹅掌愀的策略和技术,创造了可靠的开放式杂交授粉技术。  相似文献   

13.
嫩枝扦插是当前无性繁殖培育扩大推广繁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原因在于由于嫩枝内含丰富的生长激素和可溶性糖、酶的活性旺盛。扦插愈合生根容易、成活高,操作简便,育苗周期短,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4.
简讯     
“鹅掌楸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王章荣教授、季孔庶教授等完成的“鹅掌楸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研究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针对鹅掌楸遗传资源濒危现状,根据地理上远距离植物种间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揭示了地理隔离的鹅掌楸属两个物种间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配性,而且创造了具有十分显著的杂种优势的鹅掌楸新种;揭示了杂交鹅掌楸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机理;通过种群生殖生态和种群生态学研究,揭示了鹅掌楸自交不…  相似文献   

15.
杂交鹅掌楸生长表现及其木材胶合板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2~3年生苗期不同交配系统杂交鹅掌楸、10~12 年生和 22 年生杂种林分的生长量,发现杂种具极显著的生长优势。10~12年生杂种林分在湖北、湖南和江苏三地的生长表现说明了杂种具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境能力;22年生的解析木分析表明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主干明显,通直圆满干形好;从材积生长、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看,杂交鹅掌楸比鹅掌楸更早进入速生期,同时发现22年生时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均处于中、壮龄期,未达生长最高峰。经对4种规格的杂交鹅掌楸胶合板胶合性能测定,得知杂交鹅掌楸胶合板符合Ⅰ类胶合板标准的胶合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榆叶梅一麓用嫁接或播种繁殖,扦插不宜成活,2002年我们应用了GGR6号生根粉进行了扦插试验。试验表明效果明显,取得好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7.
山新杨树干通直,树型美观,不飞絮,是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常规扦插生根困难。目前,只有通过嫁接、组培方法来繁殖扩大种群。本文介绍的是山新杨劈接过程中砧木的准备、接穗的选择、嫁接的方式、时间、方法及接后管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北杨地膜嫩枝扦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河北杨均为雌株,个别植株有间性现象。其根系具有强大的串根萌蘖能力,繁殖培育多采用压条、根蘖及嫁接等营养繁殖方法,扦插育苗不易成活,利用地膜覆盖、根系处理等林业实用技术尽力减小育苗过程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可提高扦插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浅谈苗木的扦插方法及养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彦英 《甘肃科技》2009,25(20):165-166
营养繁殖是园林苗木培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扦插、嫁接、压条、分生和组培等繁殖方法,其中扦插法是营养繁殖苗木最常用的方法,是当前培育营养繁殖苗的主要途径。以扦插的涵义和特点为切入点,阐述了园林苗木常用的扦插方法,包括枝插法、根插法和叶插法等,以及扦插苗的养护管理技术,以供园林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檗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檗为传统中药关黄檗的基源植物,在自身生物学特性限制、生态环境破坏和大量砍伐的情况下,黄檗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人工繁殖对黄檗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檗的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