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新月派的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特色而又较复杂的文艺理论家,最典型体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转化与影响,其新人文主义人性论文艺思想,为人文精神失落及学术衰微的现状提供一点警示.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与佛禅颇有夙缘,佛禅的节制欲望、回归本心、随缘而行等思想影响了梁实秋的人生观,佛禅的真心见性、顿悟简捷的风格也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并使梁实秋一直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梁实秋始终处于佛禅的边缘又不遁入宗教境界,对于佛禅的接受仅止于人性的层面,与佛禅又有了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3.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21世纪初由胡庚申提出的重大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梁实秋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来探究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扩宽了生态翻译学理念的运用范围,有利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对研究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廖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4):67-68,117
梁实秋和徐志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译学共时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梁实秋和徐志摩的翻译思想,旨在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人的翻译思想、翻译作品以及二十世纪初中国翻译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用古典主义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新文学,强调文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梁实秋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执著于对中国传统散文语言艺术的独特追求。梁实秋文学批评与散文创作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的散文独具个性,在风趣、雅致的背后,存在着作家的快乐人生哲学。本文从散文的文体性质出发,论述了梁实秋快乐哲学的内涵及其在散文中的表现、对散文创作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了快乐哲学赋与梁实秋散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梁实秋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他思想情怀上的清雅淡泊,和文法上的机智闪烁、谐 趣横生而对他作品中的蕴涵着较强民族自尊,爱国情怀和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恋,却关注较少。我们从他 颠沛流离、至死未圆家国梦的一生,和他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可以说,民族意识、爱国情怀、思乡怀旧 家国之恋是梁实秋散文作品的重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剖析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深刻内涵。在此过程中明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人文主义"这一概念的关系。进而描述了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然后对人文主义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主要小说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其作品中不同类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并深入挖掘其多元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以此反观世纪末西方社会动荡复杂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杨洪勋 《科技信息》2013,(13):198-198
梁实秋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在图书馆建设方面颇有成就的学者。1930年至1934年,梁实秋担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和功能及目的都有独特的见解,并付出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学过程中应领会和挖掘化学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合作与团结、美育以及绿色化学等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被不少学者称为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也是第一个潜心研究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作为专门学问、专门事业的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强调文学要忠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但对人性观念也有未解释清楚之憾.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文学对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繁荣有着深厚影响。从古希腊悲剧出发,立足于悲剧叙述视角,比较古希腊悲剧与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叙述特征,探究古希腊悲剧对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人文主义与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人文主义的浅析,指出人文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影响,说明其在我国教育思想领域兴起的必然原因,从而提出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王丹 《科技信息》2011,(22):I0164-I0164
在中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翻译工作者一向是个挑战,难点不仅在于诗句真情实感的确切传递,而且还要顾及十四行诗特有的形式之美。当然国内迄今为止汉译本不曾少有,多达十一种译本,笔者饶有兴趣地拜读几位译坛大家梁实秋、屠岸、梁宗岱三个版本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在形式和文化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梁实秋与屠岸译莎翁十四行诗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诗译的形式。而梁实秋与梁宗岱译本相比,前者更多地吸纳西方文化因素而后者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18.
吴宓和梁实秋作为同门师兄弟,他们的文学思想却有诸多不同之处。吴宓重视"平民文学",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梁实秋则倡导"知识贵族主义",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吴宓的文学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儒家传统文学观,而梁实秋的文学观则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学观。以二人为代表,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他们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08,(4):81-81
本书作者梁实秋既是散文家,也是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一生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丰碑。本书主要收录了他抒写生活闲趣与抒发人生感悟的散文。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于寻常中洞察人生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文主义课程观的产生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它经历了萌芽、勃兴、演化、复兴四个阶段 ,在课程目的观、内容观、方法观、形态观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课程观在哲学基础、对人的关注程度、课程研制模式、人文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