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过程中余杭市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余杭市位于沪嘉杭地区,对今后多内陆中小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预示性,选取城市化程度不同的6个乡镇,以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作灶经的指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MapInfo)为手段,利用1:10000山林植被现状图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等相关图件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林种作为森林景观分类标准,建立余杭森林资源景观数据图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周长面积比,蔓 延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7类景观格局指标,对余杭地区不同城市化程度下6个乡镇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发现城市化过程主要影响景观破碎度,景观形状即景观周长面积比与斑块密度也有明显变化,而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主要受农林生产及宏观调控的影响,与城市化水平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及分维数等指数对合肥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969,最大多样性指数为2.897,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0632,各景观类型分维度均在1.2左右,可见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但合肥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偏低,斑块形状比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以便达到城市景观生态功能最大化,为制定合肥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影响。方法根据关中平原地区1986-2003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资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Mapgis6.6和Lotus1-2—3软件计算关中平原地区4地市景观偏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森林景观分离度3个指标及其变化率,并对各地市景观格局指标变化率与各地市人口和城市化增长率做回归分析。结果1986—2003年关中平原地区景观偏离度、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呈增长趋势,森林景观分离度呈降低趋势;各地市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率与其人口和城市化增长率的相关系数R值均超过0.8。结论关中平原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之间有极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关中平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是景观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规范土地利用的方式与强度是优化景观格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省南充市郊农田景观各元素中脊椎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边缘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但生物数量很低.2.蔬菜地物种均匀度最高,且数量也最多.并通过各个景观元素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得出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的因素,为农田景观的合理设计,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五台山地区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数据源采用中巴资源卫星所接收的CCD/HR影像数据(2010),得到10类植被景观要素,并对景观要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的植被景观要素的丰富度指数值为0.820 959,均匀度指数值为0.591 257,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值为1.361 419,景观优势度指数值为0.941 166.说明该区内的景观要素优势度较高、有少数景观居主导地位,该区各景观要素的面积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TM影像和2010年CCD数据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的解译,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森林、草地、水域、农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并对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中,首先是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大,其次是水域,面积增加最大;再次是城市和森林,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最后是草地和农田,草地的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农田的面积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景观斑块类型来看,城镇用地各指数变化最大,城镇用地的斑块所占景观类型百分比、聚集度和斑块个数均呈增加态势,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则呈减小态势,说明盆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城镇用地在由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空间分布较紧凑且连接性较好;与此同时城镇用地分割了其他类型的景观,导致盆地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大.从景观整体水平来看,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平均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指数、斑块凝聚度、相似邻接百分比、聚集度则呈减小趋势,这说明十年间柴达木盆地景观格局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凌河口湿地是省级保护区,作为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利用凌河口湿地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的卫星遥感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对卫片进行了解译,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等主要景观破碎化指数,定量的分析了凌河口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多样性指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2005年出现高峰,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急剧增加,各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减小,造成湿地景观的急剧变化。但到了2009年,各个指数开始回落,由此分析得出,这个时期的景观多样性在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趋于缓和,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好于2005年。  相似文献   

9.
以三峡库区(万州地区)为例,研究了三峡库区万州区景观总体格局以及各景观类型格局的演变规律;利用万州区1995、2000、2006、2009年的TM影像,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重庆市生态环境特征,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判读的方法,将影像数据矢量化,并对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数指数5类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4年间景观类型主体没有显著变化,仍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但耕地优势度总体趋于减少,林地得以回升;景观受到人为干扰因素增强,斑块形状趋于规整;景观整体稳定系数增强,景观向着多样化、均匀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西部草地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1995,2000年3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解译提取吉林省西部20年草地景观类型空间信息,选取景观优势度、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平均斑块伸长指数,对吉林省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景观面积、斑块数减少,草地退化严重;草地景观分布动态变化趋于均匀,优势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斑块空间形状简单,高、中覆盖度草地斑块形状多狭长,呈带状;1980~1995年各种类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1995~2000年破碎化程度加强,总体动态变化呈现出增强趋势;20年来各种类型草地的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种草地景观质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1980~1995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分别向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偏移,而1995~2000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则分别向西北、东北、东南方向偏移.自然因素对研究区草地景观动态变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阜新市进行科学的景观规划,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景观分析。通过ENVI软件对1995年和2006年阜新的TM遥感影像处理,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将阜新市的土地分为水体、道路、建筑物、绿地、工矿区五大类,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分离度指数等景观指数,通过分析,发现阜新市城市景观多样性大,分布均匀,各类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越来越不明显,表明阜新市的城市景观规划正在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桥地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IS支持下,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分离度等指标对长桥地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构成长桥地区景观主体的是果园景观、森林景观和农田景观,其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是景观多样性低,景观格局受果园的影响和控制大,生态结构不尽合理;此外,随着高程的变化,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在中低山、高丘、低丘和盆谷上存在着垂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研究区8种农田生态模式和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不同农区5年间景观格局特征(多样性指数、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以生态模式为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生态模式尺度下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意义。研究认为:(1)生态模式作为农田景观破碎度的限制性因子影响明显。(2)城郊农区及环岛农区比规模生产农区生态模式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显著。(3)稻田中的生态模式对景观格局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择景观变化剧烈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常平镇为工作区,以1988~1996年6个时段的卫星影象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进行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探讨了工作区景观的斑块面积、数量、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两种破碎化指数和两种形状指数的变化情况,从而总结出常平镇在从传统的农业景观向城镇景观转化过程中景观格局变化的一般规律性,为进一步的景观演化进程和组分转移模式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对均匀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维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长春城市建成区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为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对均匀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维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长春城市建成区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为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加上人口剧增,使得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94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Fragstats3.3软件,在确定3个时相的最佳分析尺度后,分析出3个时相的斑块级别和景观级别的景观指数,并选取了景观层次上的2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的6个镇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主导景观为农田景观,景观多样性较高且呈上升趋势;13年来,6个镇(街道)的破碎度增加,其中芦潮港镇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借助GIS软件提取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同时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松林、针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各种景观类型表现出不同的几何形状,旅游景点和居民点景观的破碎度大;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类型的规划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和盛煤矿井田范围为研究对象,遥感解译采用中巴资源卫星为数据源(2010年6月),得到5类植被景观要素,并对其景观要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低,导致其多样性指数较低;该地区景观组分较少,各景观要素面积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优势度较高,表明有少量植被景观要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利用景观学的研究方法,以GIS技术为支撑,分析了闽南长泰地区耕地、林地(包括果因)、草地、水域、城镇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土地等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了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分维数等景观指数,显示出该区域多样性程度不高,景观类型以林地、耕地、草地单元为主,整体优势度较大,均匀度较低及“南耕北林”的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并指出了影响景观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特征和人类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