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梨园戏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的不少传统剧目源远流长,与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传奇有渊源关系。《李亚仙》(许志仁口授、林任生整理,一九八○年赴香港演出本,载《福建戏剧》1981年第3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发展到鼎盛,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之后有很多剧  相似文献   

3.
四百年一梦到今宵——从青春版《牡丹亭》到轰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岩 《科技智囊》2010,(1):70-77
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众多的戏曲论著中,徐渭《南词叙录》是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叙录》融资料性与概论性于一体,内容既丰富,创获亦甚多。分别从"勾勒南戏发展史"、"倡导南戏本色语"、"蒐集南戏之文献"三个方面,对其成就与特点进行梳理与论析。认为在戏曲史上"尊北鄙南"的有明一代,徐渭以一己之力而独推南戏的举措,对于南戏在当时的繁荣和发展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融合南戏、徽戏、越剧等诸多民族传统戏剧特色于一身,又带有地方戏曲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婺剧,从最初的形成,发展到最终的系统化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社会条件,周边戏曲文化的影响以及诸多民俗活动对它的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三方面出发,探析婺剧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肯定了宋词对南曲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具体探索宋词及说唱音乐与南戏曲调的关系,对于南戏的产生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因为戏曲声腔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曲剧种的性质和特色,可以说每一种戏曲声腔,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剧种。同时对南戏曲牌和联套的继承、沿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海盐腔遗音应在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戏曲艺术。各声腔、剧种的争妍斗艳成了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它对南戏声腔一一南曲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特殊的贡献的。戏曲声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变革、创新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渐进行的。而决不是突然从天而降或突然消亡。但由于声腔、剧种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一些旧的曲调逐渐被吸收,甚至被“淹没”,有的则标上了新的名号。这种情况,容易使人误认为原有的一些有影响的声腔或剧种绝  相似文献   

8.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中,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百戏之祖".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来自于梨园戏班的内部“固守旧制”因素。几百年来,梨园戏班在演员的年龄、表演科步、戏曲内容的构造,特别是口授身传的师承关系上,执着地固守着从先辈那里留传下来的一些“遗规”,较少变革。而潮剧和莆仙戏,则在发展中多有变革,指出这对于思考梨园戏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正>昆曲是我国所有现存的戏曲剧种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产生于元代末年,最早由昆山人顾坚创立,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又经戏曲音律家魏良辅改革,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清远悠长的"水磨调"风格,奠定了其在曲坛的"正音"地位,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风靡全国,流行于大江南北。清代以后,虽然走向了衰落,但仍未绝迹。  相似文献   

11.
闽南民间舞蹈是闽南文化丰厚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个性。嘭鼓是闽南地区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它表现的是闽南地区人们一种恬淡情境的生活写照。以嘭鼓作为道具并结合闽南民间文艺的瑰宝—南音及其哺育出的南戏等表现形式所创作的舞蹈--"南韵嘭鼓"是泉州艺术学校在闽南民间舞蹈教学创作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创造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郃阳提线木偶戏又称郃阳线胡,民间俗称"线戏""线猴戏""线胡戏"或"小戏"。它历史悠久,音乐、唱腔、剧目、偶人造型都别具一格,是我国傀儡戏中的古老剧种之一。该剧种包含了提、拔、勾、挑、扭、抡、闪、摇等艺术技巧,赋予提线木偶以鲜活生命。郃阳提线木偶戏在古悬丝傀儡的基础上,繁衍于郃阳这一地区的线戏艺术,是我国戏曲艺术中较为著名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南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完整戏曲艺术形式的形成。南戏在我国戏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密切关系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由于士大夭文人的伦理观念和文艺上的偏见,戏曲、小说等被列入不登大雅之堂的本技,致使深受厂一大群众喜爱与欢迎的南戏,长期遭到压抑与摧残。现知来元时期的南戏剧目有238本,有传本的只有18本,而其中大部分经明朝人修改过,保持宋元南戏基本面目的仅存《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琵琶记》、明成化本《白兔记》等5本,可知侠亡损失之大。从南戏在温州产生至…  相似文献   

14.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而且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本文从昆曲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从中领略艺术本身的哲学本质,以给各种从事艺术事业者给予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学旗 《科技信息》2009,(32):276-276,278
在戏曲的诸要素中,音乐所占的比重很大,因声腔是戏曲与观众最直接的媒介,故而对声腔的研究是戏曲音乐改革的重中之重。祁剧,是湖南地区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在长期的传承流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声腔。本文仅对其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声腔——高腔进行论述,阐述了高腔的音乐特点和高腔与宗教音乐的关系,从而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浦晗 《长春大学学报》2014,(9):1304-1307
《张协状元》作为现今最早存有全本的南戏剧目,被众多戏曲观众所熟知,并具有较高的受欢迎度,也被当代许多地方剧种如莆仙戏、京剧、永嘉昆剧等加以改编排演,而各个剧种的版本也在剧本改编加工和舞台艺术特征上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西部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有大小剧目400多个,现存的高腔剧目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研究辰河高腔剧目的源起与嬗变,考察、探究其剧目的类别、形态及文本特色,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艺术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戏曲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剧种的发展。在"非遗"语境下探讨戏曲剧种发展,辩证看待"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原则的同时,要警惕戏曲的"趋同化"和"话剧+唱"等现象。提出清醒认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在变易与创新上认识戏曲发展本身的悖论,在继承与创新上主张温故而"创新",认为打开戏曲现代化创新的格局需要足够的条件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侗戏     
侗戏是侗族传统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相毗连地带的黎平、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侗族地区。侗戏是从侗族大歌(注)中的“嘎窘”(叙事歌)和“摆古”(稍带演唱的讲故事)的基础上并吸收贵州花灯、桂北彩调,湖南祁剧等地方戏曲腔调和表演技术的精华发展形成为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舞台综合艺术。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地是黎平、  相似文献   

20.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南戏大概产生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其发源地是宋时两浙路所辖的温州一带。那么,南戏为何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它的产生与当地其时的经济究竟有何联系?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南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