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聚焦文学史从政治标准向审美标准转型的历史进程,梳理考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和"重排大师座次"两次事件,揭示了审美标准背后隐含的政治因素。对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重新进行理论反思可以发现,文学史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必须打破文学史研究的中心论、二元论,建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多维度、平衡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的书写者应该是带有专业审视眼光的阅读者、接受者,也应该是敢于对历史"改写"的文化立场鲜明者。从对待历史的态度、个人书写痕迹、评价文学的标准、政治色彩、"经典化"问题、写作模式问题等多方面考察几本新近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史的写作最后总还是一种操作行为,它在历史的表象和记录之间寻觅点滴空白和沉淀,"补白"和"开掘"是文学史书写的一个意义非凡的任务,这里的书写者始终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接受者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百年文学史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考察,作者眼光敏锐,在文学史观、文学史分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在筛选及评价作家作品时,坚持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价值标准,并对新世纪文学入史做了初次的尝试。与同时期的文学史著相比,本书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以往习惯用机械、含混的"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方法去打量晚清革新文学那段历史,造成了对晚清革新文学、文学史的一些误读性认识。但如果我们用西方行为主义政治文化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的话,便会发现:在政治动荡的年代,文学与政治之间是相互认同和相互阐释的,即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政治所提供的营养与外来因素的激活,政治家或知识分子的政治苦闷和政治焦虑需要通过文学来安全地释放。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期文学"起点的代表作,《伤痕》呈现了生动的历史复杂性,围绕其形成了时代情绪、主题诉求、人物塑造、政治语境的互相投射,个体的成长历程成为集体经验的表征,"离家"和"归家"的叙事循环最终完成了个人、家、国关系的重新调整。重评《伤痕》的目的,是希望以客观的立场重返文学史现场,厘清政治意识形态、文学生产机制、社会心态等因素互相合力的冲突和作用,以及文学文本和读者的审美诉求之间相互共生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7.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是建国初期较为重要的以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与王瑶、丁易和刘绶松的文学史著作共同奠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基础。在新诗叙述上,《新文学史纲》呈现出独特的书写形态。张毕来在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前提下论述新诗发展的格局和新诗阵营的分化,以政治的标准评判诗人诗作,将资产阶级诗人作为批判的靶子列入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同时把郭沫若的文学史形象提高到新的高度,肯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本质,有"破"有"立"地塑造了评价不一的文学史诗人形象,表现出"诗"从"论"出的新诗叙述形态。  相似文献   

8.
鸥外鸥因其诗歌的"非诗"特质百年来沉潜于主流之外,成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随着时代渐变和文学观念的更迭,鸥外鸥逐渐浮出历史地表,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从读者批评、文学史和选本三重向度去梳理鸥外鸥诗歌的传播接受史,发掘鸥外鸥被长期忽视的历史语境和局限,以此蠡测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审美嬗变与诗学轨迹.鸥外鸥从"失踪"到"浮现"的转变,是中国新诗在历经百年发展历程之后,走向更加开放、自信和包容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义与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的建构过程,一个文学史家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分子民间立场、民间文化形态、民间审美形态、民间隐形结构等一系列学术范畴的建立,突破了文学史叙述在知识分子/政治意识形态、传统/现代等二元结构上的局限,拓展了文学研究的多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发轫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最初为新文学撰史的人都是将新文学作为与旧文学的传统相对照的一个新的传统而加以树立和总结的。 2 0世纪 30年代是新文学史编撰的一个高潮。 50年代新文学史编纂具有以下特点 :新文学史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由国家统一制定教学计划 ,并出现了普遍的集体编纂文学史的群众运动。集体编写的出现和 50年代出现的各种新文学史著作被批判和排斥的过程 ,正是“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实际诞生的过程。 80年代 ,在文学主体性和文学本体论讨论的背景下 ,文学史编写者要求把文学史从政治革命史的附庸中解脱出来 ,要求从审美的立场重建文学史 ,拓展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这一研究工作目前仍在延续中。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中国"一词不仅是现实所指,更是历史的概念。历史意义上,"中国"一语曾内含民族文化的"沙文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入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即平等、团结和相互尊重。其间,不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各族文学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学史,其间不同民族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要注意凸显不同民族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了解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中国书法审美的发展历史,历来有"宋尚意"一说。笔者从宋代的政治风气着手,讨论当时的文官政治与书法风格形成的关系,提出文官阶层职业化的出现对于"尚意书风"的形成具有某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事件"在"演绎式"或"求证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中,常常要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辩护,或者为文学史上的路线之争而出场;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事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史意义.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出于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反动,而有意淡化文学事件,但这同样会有损文学史的真实性和深度模式的建立.还原文学事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还原历史本身.我们不但需要真实的文学史,也需要真实的"文学事件史",以此来重构文学史本来就具有的丰富和生动.  相似文献   

16.
梭罗选择散文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是受到西方文体传统、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语境及其个人创作取向、精神特质等方面影响的,这恰恰反映了梭罗的审美追求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握手》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题材和审美上的异质性,越来越得到文学史家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形成的共识和认可。把《第二次握手》放到生成它的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还原并进入当时的历史现场,就会发现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学史的意义:其一它接续并恢复了五四时期开创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和知识价值的优良传统,其二它接续了现代文学以生命、灵魂为主体的叙事伦理,其三它开启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航道。  相似文献   

18.
学界以往对文献史料之于当代文学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固于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作为断代史和专门史的属性有所忽略.对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任务和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特赇性缺乏足够的自觉。在文献史料的运用上,既有囿于研究者的史学意识和史料视野,大量新发掘的文献史料没有进入文学史,导致一些流行的偏见仍是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钉子户”;也有在写作上未能将文献史料与作家的文学行为分析、优美作品的深度阐释、文学史价值的重构与发现有机地加以融合的问题。以作家的“文学行为实存分析”为中心,结合政治、制度、文化的考察.融合事件、思潮、作家、作品.叙述出文体演化史、思潮流变史、审美风尚史以及作家作品史齐头并进、杂糅无间的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生动和流动的景象,应是文学史叙述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首先通过阐释"美"字的含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论述审美功利性的内容和意义,结合墨家思想审美功利性产生的社会背景,探讨墨家代表作《墨子》中"唯贤是用,以天为法,兼爱天下"的政治观念,"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强本节用"的经济观念,"博大精深,实用辩证,修身治国"的文化观念,"不义不战,攻守有道,防患未然"的军事思想,最后分析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存在的不足,借此全面考察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  相似文献   

20.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