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理论为指导,“第一个飞跃”是在否定“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上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第二个飞跃”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第二个飞跃”,必须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经营,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全国农村实现小康,重点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扶贫...  相似文献   

3.
马啸  李刚 《定西科技》2004,(4):19-20
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点。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求,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运用高新技术,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农业网站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网站发展迅速,但问题突出,主要是农业信息虚和空、城市网站多农村少、地域之间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因而本文提出农业网站要协调发展和系统管理、要做足“农业”这个特色文章、并广开信息源,直至解决”最后1公里”等。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没有农业的工业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坚持走农业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化手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理念管理农业,坚持走“以农兴工、以工带农、多轮齐转、全面驱动”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其根源在于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过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农业内部、外部采取综合措施来加于解决,在当前,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农业内部来讲,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是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十五”计划提出要坚定不移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结构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布的两个“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而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导致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等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进而影响了整个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前进的步伐,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首次明确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推进农业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区域的角度看问题,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一要保护,二要竞争”。  相似文献   

11.
广大农村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关键。启动农民消费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在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名刊摘要     
农业信息化成关注焦点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首次明确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推进农业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近日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规划。王旭东在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讲话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五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王旭东说,应改进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工作,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教育,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等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这一项“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在国人思想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成为世人不争的诊断。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安庆科技》2004,(4):18-1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进步为“三农”提供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始终是难点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变和提升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此,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将科技直接导入农村。文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见闻 《临沧科技》2004,(4):19-20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面对新时期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围绕土地这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东家”,相应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适当新的生产发展要求,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的新一轮创业。 必须进一步增强搞好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代表时强调指出:“今年是贯彻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任务很重,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年初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非常明确地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各级领导要把农  相似文献   

18.
农业推广工作要在农村顺利开展获得良好效果,必然离不开好的“落地”的手段,也就是目前众说纷纭的“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该文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农村涉农综合信息服务点的如何设立及建设标准、如何运转及运转经费的保障途径、如何在农村工作中发挥哪些功用。目的就是为解决各项涉农工作能够在农村顺利开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长期的中心任务与奋半目标,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大战略”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三大战略”联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三大战略”联动体现了“三大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符合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三大战略”的相互关联性是联动的内生机制(内在驱动因子),农业现代化建设则是“三大战略”联动的外生机制(外在驱动因子)。全国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进一步深化“三大战略”联动的认识,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三大战略”联动的工作思路;要进一步强化“三大战略”联动的措施,全面启动和整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刘勇 《汉中科技》2006,(4):7-8,12
南郑是一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县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生物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培育、农业科技重点项目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和农民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确定的“以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的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强化一个意识,突出两个带动,健全三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