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文占有很大比重。中华古文源远流长,体式丰富,风格多样,显示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均踞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追溯中国古文的源流最早约是《商书·盘庚》、《周书·无逸》等篇。它们都保存在《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尚书》在春秋之前,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产生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而以述志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也应时而作,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胃阴”理论是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慢性胃炎、胃癌、食道癌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胃阴”理论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今不揣浅陋,拟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就“胃阴”概念和应用进行探讨。1 “胃阴”理论的源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就把脾胃归属于五行之中的土,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长养万物的根本。如《内经》言:“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篇》);“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藏营”(《灵枢·本神篇》);“营出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相似文献   

3.
破坏大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警告.《吕氏春秋·孝信览·义赏》篇中说:"竭泽而渔,岂不多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打猎),岂不多得?而明年无兽."《国语·鲁语》记载:鲁国国君宣公,在鱼儿成长的季节,在泗水上捕鱼.大夫里革见到了,把渔网割断扔到水里,对鲁宣公说:山上不要砍伐幼树,水中不要捕捞小鱼,"繁庶物也,古之训也."《孟子·梁惠王》篇中也说:"数罟(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重视自然资源的繁衍.我国古代很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知道不同层  相似文献   

4.
所谓同素逆序词是指字序可以互换而意义保持不变的双音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先秦就大量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如: 权利(《荀子·劝学》),利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感激(《孟子·尽心下》),激感(《楚辞·九怀·陶雍》注); 威严(《礼记·曲礼上》),严威(《国语·楚语下》); 茂盛(《楚辞·招魂》注),盛茂(《庄子·山木》); 经典(《潜夫论·赞学》),典经(《晋书·儒林传》序); 乃遂(《国语·英语》),遂乃(《后汉书·张衡列传》)等。 其词性涉及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对其内部结构,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以及  相似文献   

5.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观测到太阳黑子现象,并存有世界上最早和最详细的有关太阳黑子记录。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精神训》篇中就有"日中有蹲鸟"的记载。另外,《汉书》也有记载:汉成帝(刘骜)河平元年1前28年)、"三月乙末(十四日)日出黄(太阳呈现黄色),有黑气大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继汉晋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研究《孟子》的重要时期,唐代《孟子》研究的复兴与其时经学风气的转变、古文运动的展开紧密相连。"孟子升格运动"肇始于中唐,这不仅体现在开始出现将《孟子》升格为"经"的议论,也体现在对于《孟子》的具体研究之中。在《孟子》的注疏方面,陆善经撰《孟子注》,张镒撰《孟子音义》,丁公著撰《孟子手音》,时间都集中在安史之乱前后,即唐代古文运动和经学变古初起之时。在《孟子》的阐释方面,有李景俭《孟子评》、刘轲《翼孟》、林慎思《续孟子》等三部著作,而三人全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孟子》研究在唐代的复兴,是经学变古和文学转向共同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世本》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本文就其著录源流及史料价值作一简述。《世本》一书,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现已不能确考。《汉书·艺文志》:“《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迄于春秋时诸侯大夫”。对于作者是谁及成书的时代,都说得不明白。汉代以后史志所著录的《世本》共有七种。1、《隋书·经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2、《隋书·经籍志》:“《世本》二卷,刘向撰。”3、《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世本》四卷,宋衷撰。”《新唐书·艺文志》:“宋衷《世本》四卷。”4、《旧唐书·经籍志》/…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简称《左传》,它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重要历史文献。"春秋"本为东周时期纪事史书的通称,但由于仅有鲁国的"春秋"得以流传,故《春秋》也就成了鲁国"春秋"的代名词。而《左传》又是为《春秋》的三家之中公认最好的一家。《春秋》原书文字简练,犹如记事年表,《左传》大量补充了《春秋》的史实,并用文学的语言出色描写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历来被奉为经典。中国古人一直有尚古传统,《左传》的文辞也就自然被后来的读书人甚至是史家奉为  相似文献   

9.
麒麟传说和麒麟文化在巨野县传承久远,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只麒麟就出现在巨野县,《史记》中也有关于获麟的记载。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研究麒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复伦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6):82-85,131
麒麟传说和麒麟文化在巨野县传承久远,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只麒麟就出现在巨野县,《史记》中也有关于获麟的记载。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研究麒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古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新旧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也随着社会的不同形态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色彩。《左传》和《战国策》这两本史书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最大程度反映了春秋与战国时期迥异的文学语言风格。如果从时代背景上看的话,春秋处在一个周王室衰落,礼崩  相似文献   

12.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13.
《辞源》重在阐发词之渊源,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据笔者所见,有个别词条溯源不准,所引例句出现较晚。如“孝子”一词,《辞源》引用了《诗经·魏风·陟岵序》中的“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其实,《诗经·大雅·既醉》里就已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经济写作的起源与成熟我国的经济写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许多人们熟知的审美性文体的写作中,就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写作内容。远如《诗经》中的《召南·羔羊》、《魏风·伐檀·硕鼠》、《幽风·七月》、《小雅·大田·无羊》、《周颂·臣工·良》等篇,...  相似文献   

16.
盖子不仅是儒家的大宗师,而且其文学地位亦可同庄子相比肩。《孟子》一书所提出的"充实之谓美"和"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著名的美学思想,对其散文焕然一新的语言风尚、写实的精神、论辩的技巧、理直气壮的文风等,都有深切的影响,同时盘子散文的语言成就,对我国传统的文言语体的形成,也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主要着眼于人的品性来进行审美评价。关于"充实"的含义,焦循《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意思是说只有"善"和y"这两种美达到充溢,无所不在又形成"茂好"时,才算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7.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四百万》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四百万》中,欧·亨利不仅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以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着读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欧·亨利的作品,就难以全面了解美国当代文学;而不熟悉《四百万》,也就难以了  相似文献   

18.
维·马·日尔蒙斯基在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诗学的任务》一文堪称其诗学理论的总纲, 他提出风格是手法的统一;在对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研究时,他倾向于将其与艺术家的构思、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并将其置之于文学进程与历史语境,也正是这种辩证观点使他完成了从局部到普遍、从分析到综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19.
《国风》产生在西周到春秋这样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产生的区域也比较广,而当时各地经济、政治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呈现出许多复杂情况。如何联系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特点来理解诗的内容,还有待继续探索。我这里想就自己近来读《风》的点滴体会来谈。 一、“朋酒斯飨” 《豳风·七月》末章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几句一般的研究文章都不怎么提及,而只是摘引它前面的关于受剥削等情况的诗句,我觉得这是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20.
徐奎 《科技信息》2007,(27):236-236
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本选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见梁襄王"一节: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其中,"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课本及教参的解释均为"走近他也看不见有什么可敬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