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7月1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公布四周年之际,发表《南海政策声明》。与2012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南海政策声明》相比,新版声明除宣布美国要与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保持一致、督促中国执行裁决外,首次正式否认中国在南海的"断续线"主张,宣称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几乎所有主张都"完全不合法","美国不承认中国对于靠近越南的万安滩、靠近马来西亚的南康暗沙、文莱专属经济区水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南海形势主要围绕南海仲裁案、南海岛礁建设、"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磋商,以及美国南海军事活动和台湾南海政策调整等热点议题展开,总体呈现复杂多变、稳中趋缓的特征。特别是随着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出炉,以及之后中菲关系的转圜,南海形势发展逐步回归缓和与合作的轨道,向好态势明显。但展望2017年,南海形势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变数仍在增多,仍面临诸多消极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朱锋 《世界知识》2017,(24):22-24
2017年是中国外交在南海议题上不断进取、取得积极收获的一年。在2017年7月12日荒诞的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之后,中国政府果断、坚决地宣布这一裁决结果非法、无效,就是“一张废纸”,在与东盟国家的积极合作进程中稳住了局势,实现了对仲裁案裁决在政治上的“翻篇”。  相似文献   

4.
正8月16日,中国与东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十三次高官会在中国内蒙古满洲里市举行。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即"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此次会议是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7月12日出炉后中国与东盟的一次重要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观察双方在南海问题上未来关系趋向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围绕着南海问题及南海仲裁案,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5.
正7月12日,一个临时组建的仲裁庭就菲律宾前任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作出所谓裁决,企图损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就此,中国外交部已经发布声明,表明中方不接受、不承认仲裁裁决的严正立场。同时,中国外交部还受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郑重阐述了中国在南海享有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此基础上,我愿进一步阐明中方的态度:第一,南海仲裁案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这一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五人临时"仲裁庭"7月12日给出了最终裁决。一边倒的结果出乎国际法学界与南海研究界大多数研究者的意料。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对整个案件的立场依然是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裁决结果无疑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声索国特别是菲律宾之间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会坚持2014年提出的"双轨思路"么?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将继续执行"双轨思路",但局部可能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7.
正尽管此前种种迹象表明,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已沦为美、日等域外国家在南海与我国进行政治博弈和挑战中国在南海固有权利及合法主张的工具,普遍预判"仲裁庭"会支持菲方大部分诉求,但是,7月12日公布的所谓最终裁决还是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仲裁庭"擅自越权和扩权,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不仅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明文规定的适用《公约》应妥为顾及和保护缔约国主权的基本前提,而且完全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所谓南海仲裁案,欧洲智库和媒体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程度并不高。欧洲智库里只有设在巴黎的"欧盟安全研究所"在今年6月初对南海问题作了集中的评议,但迄今未见其对仲裁案的裁决表态。欧洲媒体里只有英国《卫报》自今春以来对南海争议和仲裁案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和评论。除此之外的欧洲智库和媒体,有一些对南海仲裁案和相关海洋权益问题作了一般性的报道和评议,但基本上抱着旁观者的态度,并无特别鲜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国威胁”(Chinathreat),在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所谓“中国威胁论”,则是在冷战结束、中国成为美国国内保守派眼中的“战略竞争者”后才正式出炉。后冷战时代,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先后经历五次高潮,虽然每次内容各有差异,但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显而易见。“中国威胁”的雏形所谓“中国威胁”,最初主要是美国社会对华人的“不信任”和“恐惧”。19世纪中叶,大批华工和移民来到美国。由于踏实能干、工资要求低,华人受到雇主的欢迎,但却对当地人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此外,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等差异也使双方误解不断,部分…  相似文献   

10.
言论     
正"后南海仲裁时代"中国育为敢为距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南海问题走向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事态的发展证明,这一"裁决"不仅无助于争端的解决,反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一直坚持通过双边对话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从未关闭同菲方对话协商的大门。但中方也重审,不会承认和接受任何基于裁决的主张和行动。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0月29日,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设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以下简称"仲裁庭")就该案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作出裁决:仲裁庭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定"合法组成";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程序并不妨碍仲裁庭行使管辖权;仲裁庭对菲律宾的第3、4、6、7、10、11和13项诉讼请求(要求仲裁庭裁定黄岩岛和中方所控制的南沙岛礁不能产生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中方  相似文献   

12.
胡波 《世界知识》2021,(1):74-74
在本次美国大选中,南海问题并非辩论的焦点议题,拜登及其团队也鲜有就该议题发表看法。然而,南海议题对于拜登及其身边的人并不陌生。奥巴马政府八年是美国冷战后南海政策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作为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副总统,拜登曾多次在南海问题上表态。2015年5月22日,拜登在海军军官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时渲染中国南海威胁,要求“军队需要做好准备,在座的毕业生责无旁贷”;2016年7月,在美日韩三边会议上的讲话中,拜登也曾提及“中国南海扩张”,呼吁中国遵守仲裁裁决。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7月24日至26日,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该系列会主要包括东盟国家外长会、东盟—中国(10+1)外长会、东盟—中日韩(10+3)外长会、东亚峰会(EAS)外长会、东盟地区论坛(ARF)外长会等几乎所有涉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外长会议。系列会是各国外长探讨东亚发展与合作等地区议题的重要平台,向来为媒体所关注。而今年的系列会恰好在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之后,因此各方特  相似文献   

14.
<正>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丰硕,中方承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项目已经突破3000个,中方企业已经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然而,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美日的消极因素。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起初是反对的,特别是在亚投行筹建上不但自身不参与,还阻止其同盟国如英国、韩国等加入亚投行。而日本则成了亚太地区积极的反华国家。美日利用南海仲裁案,挑拨中  相似文献   

15.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4-17
<正>大国博弈正在显著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作为进攻方的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持续以所谓“印太战略”为抓手,在地区层面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即使是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也未能迟滞美国遏制中国的步伐。这是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惟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能力的国家”,声称中国正在“胁迫”和“侵略”全球,尤其是“印太”地区,而“印太”的战略态势将“界定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因此,美国必须“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中国周边形成“规锁”中国之势。  相似文献   

16.
刘艳华 《科技信息》2007,(11):217-217,214
仲裁在息纷止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仲裁员在处理仲裁案件上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广东省肇庆市仲裁委员会[2006]肇仲字37号裁决是一起法律关系简单的民事仲裁案,但却出现了案件的主要事实不清、裁决“违约”无证据、同样事实两种不同裁决结果、增加仲裁请求未补交仲裁费等问题。提出这样的仲裁将失信于民,应当引起法律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执政以来,南海问题在其对外政策中的分量并不重,始终不在核心议程之列,远不能和经贸、朝核等问题相比。美国内部的批评者认为,特朗普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处理明显"失焦",和奥巴马政府一样没有系统化的南海政策,对该问题的关注和应对明显不足,使得中国在南海不断得分。但在所谓"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国防部和军方却在以实际行动持续加大对南海  相似文献   

18.
马燕冰 《世界知识》2013,(21):25-27
近两年来,中国周边尤其是南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围堵中国”。一时间,中国周边外交向何处去,中国的东盟政策向何处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内战略界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是南海形势由“治”向“乱”演变的一年,美国等域外国家及部分南海周边国家并未因新冠疫情在南海放缓兴风作浪的步伐。展望2021年,中美南海博弈的延续性和争端当事国间海上利益争夺的突发性,使得南海局势由“乱”及“治”的前景不容乐观。极不平静的2020年,受域内外因素交织作用影响,2020年南海形势在总体维持可控的同时,逐步由“趋稳向好”向“动荡不安”转变,虽总体仍然可控,但局部失控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7月21日,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华盛顿出席"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次"南海会议"时再次对南海局势"表示担忧",敦促当事各方"停止岛礁建设、停止设施维护、停止军事化"。他说,美方不关心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而是关切包括航行自由在内的"普世原则"。此前,美国军方在南海彰显所谓"航行自由"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7月9日,"沃思堡"号濒海战斗舰和"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荷枪实弹地进入南海,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