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会议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开幕,经过13天的谈判,通过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气候协议,标志着全球将持续走向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标志着继六年前功亏一篑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联合国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努力在各国的艰难推动下取得了巨大胜利,全球气候治理的"无政府状态"结束,多边主义在巴黎迎来了光明。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严峻挑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和欧共体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规定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确定了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对付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  相似文献   

3.
人物     
《科技潮》2010,(6):6-7
菲格雷斯:54岁女外交家成气候变化新负责人 5月17日,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进行了广泛磋商后,潘基文秘书长正式宣布,任命哥斯达黎加女外交家菲格雷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从今年7月起接替即将离任的荷兰人德布尔,肩负起协调新一轮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1月30日~12月1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上,历史性地通过了第一份全球性气候减排协议,即《巴黎协定》。该协定从法律约束力和内容上都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中国而言,签署该协定既是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新挑战。近20年来,气候变化议题已成为并将继续占据着当今国际政治议程的核心位置。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性问题只能通过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2020年后减排安排得以解答。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再次转战南非德班。 这是继哥本哈根、坎昆之后的第三轮全球气候大会,与会各方将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框架下,对减排、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等核心问题进行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科学》2011,(6):202-202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市召开本次会议有两大焦点议题,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发达国家的减排问题上,各主要谈判集团都已表明了态度。大会通过了有关《议定书》工作组和《公约》之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决议,  相似文献   

8.
文化播报     
正《巴黎协定》预计今年底生效据外媒报道,联合国一名官员近日表示,于巴黎达成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能在今年底生效。至今已有27个国家核准这项协定,另有至少20个国家表明会在9月21日的联合国会议上核准该协定。据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需要至少有55个缔约方批准才能生效,它们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至少55%。据  相似文献   

9.
<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环境,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深夜,《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如期达成,开启全球气候行动合作新局面。中国对《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达成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至今,国际气候治理不断发展演变,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征程中,外交战线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本刊特采访了外交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历任代表,让我们跟随这些亲历者近距离地去观察和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0.
时事概览     
德班气候大会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11月28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作为德班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是各方在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国际上,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的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本文依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气候变化的事实与未来的可能变化,阐述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遏制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战。全球通力合作致力于深度减排,固然是遏制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而携手提振“气候适应”的雄心和行动也刻不容缓。世界各国共同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都必须审时度势做出对本国和对世界负责任的明智抉择。2022年11月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 7届缔约方大会显著增强了“气候适应”的元素和分量,并再次凸显了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从而为全球适应努力续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京都议定书》:悬念在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中国的参与问题,成为主宰后京都国际制度设计的最大悬念。备受关注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姗姗来迟,却是人类社会在防范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京都议定书》只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第一步,后京都国际制度框架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气候变化: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话题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科技、法律等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一种全…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是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对付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1992年5月9日联合国通过。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在规定义务及义务履行程序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了区别。要求发达国  相似文献   

15.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问题是当前国际间急需达成共识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列举三个重要公约的内容,分析当前气候问题面临现状,提出如何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on Climate Change,UNFCC)由全球195个国家共同签署批准,于1994年正式生效,其目的是将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从而阻止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体系的破坏。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是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增长控制在2℃之内。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09,(7):5-5
6月4日,联合国公布了获得全球“气候英雄”称号的杰出环保人士和团队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唤起公众环保意识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富有创意的活动。该活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等联合国机构发起.同时是今年6月5目世界环境目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2月7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那么,在哥本哈根会议到来  相似文献   

19.
正在10月1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很多协力部门参加了这方面的工作,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简称条法司)也一直参与其中。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在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  相似文献   

20.
1992年,联合国为了抑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遏止气候异常变迁,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之际,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决定将管制"人为温室气体"的全球性排放,我国在《公约》上签字。《公约》已经于1994年生效。自1995年起,《公约》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讨论《公约》具体实施的所有相关问题。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签订了《京都议定书》[1],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