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谈起世界气候日渐变暖,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温室效应”这个词。不过,切不要以为“温室效应”只使气候变得异常。所谓“温室效应”,简单形象地说就是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与水份象棉被一样裹住地球,使地球上的热量不致散发到外空。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就会象火星一样冷得没法住人了。随着20世纪世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大气层中的各种废气(主要是工厂和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越积越多,地球的“棉被”越来越厚实,人们这才将“温室效应”与世界气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温室效应所致。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简单地说:地表温度的变化是阳光对大气层作用的结果,太阳的一部分光被大气层的云、雪、冰反射回太空,但绝大部分为地球吸收,转化为热量。地球的一部分热量从地表上升后穿过温室效应气体屏障,但其中部分热量因气体分子振荡而反射回地面,从而加剧了热效应(如图所示)。温室效应气体包括二氧化碳(50%),沼气(20%),氯氟碳(15%),笑气(10%)及臭氧(5%)。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CO_2,因此CO_2愈多,  相似文献   

3.
温室效应太阳将能量辐射给地球表面,同时地球又以同样的方式将能量向宇宙空间发散。这两个过程维持着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保持地表温度的长期稳定。但是,地球向外发散能量是低温热辐射,这种辐射主要是红外线,它很难透过CO_2气体。因此,CO_2在大气中含量增加时,地球向外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产生辐射差额,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并平衡在较高的水平上。这就是大气中CO_2增加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上面的分析只是一种理论推测,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4.
应璐珺 《今日科技》2009,(11):46-49
如果地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被全球OL票选为第一度假圣地的马尔代夫群岛将在一百年内消失。越来越发烧的地球,令多少旷世美景慢慢消失,又有多少奇异的病毒正悄然生成?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发烧”,和人类的流行性感冒不一样,这种“发烧”持续已久。专家提出,“发烧”的热源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倘若能从我做起,倡导低碳生活——它倡导的正是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日常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拯救地球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5.
春暖花开,但近几年花开的比以往都要早,由于温室效应而导致了全球气温上升,若干年来冬季变暖,百花提前竞相开放的现象已经不是稀奇事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已经从地面扩张到了大气,近年来,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使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使地球温度上升导致了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常说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减轻它带来的温室效应,防止全球变暖。那么,二氧化碳为什么会使全球变暖呢?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创建的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酸雨或许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免遭全球变暖.数学模拟变暖进程的“滞后”结果正可以说明这一点.酸雨是因燃烧煤或石油而排放到空气中的硫酸盐微粒溶解于雨水中而生成的.现在发现,大气中的硫酸盐微粒能非常有效地将太阳热量反射回宇宙空间.计算表明,在北半球含有硫酸盐微粒的大气层平均每平方米表面反射1瓦太阳热量,在燃烧矿物燃料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平方米表面能吸收2.5瓦太阳热.故大气中的硫酸盐微粒使温室效应几乎减弱一半.  相似文献   

8.
一、环境忧患意识教育 环境忧患意识就是对污染危害,生态破坏的一种警觉,即包括对已有危害的感觉,又包括对潜在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并有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的警觉。忧患意识教育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是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内容和认识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如教师在讲到碳、硫、硫酸及卤代烃时,可以向学生渗透讲解CO2、SO2及氯氟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给全人类带来的三大严重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和酸雨,进而向学生讲述具体危害性。如果“温室效应”继续使气候变暖,则导致海水变暖膨胀,两极冰雪融化,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所居住的沿海地区就有可能被淹掉;臭氧层的损耗,将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导致人类皮肤癌,眼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从国家人口比例上说,臭氧层破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受害最大的仍然是我们中国,酸雨的严重浸蚀,致使酸沉降、沙漠化、森林消失,物种减少或灭绝,植被被破坏,水上流失加剧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面广阔,如酸雨不被制止,受损也将是惨重的。我国水资源人均占世界平均数的1/4,而且水质污染又大大减少了...  相似文献   

9.
开发与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袁青 《今日科技》2006,(1):13-15
一般认为二氧化碳(CO2)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由于地球大气层中CO2浓度的不断上升,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直接导致了气候变暖。最近40万年中,地球大气层中CO2的浓度一直保持在180~280ppm之间,但从19世纪人类开始使用矿物燃料以来,CO2浓度开始不断提高,短短100多年就上升到了今天的380ppm。由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还将继续使用矿物燃料,专家们预计CO2浓度到2050年会高达500ppm,到本世纪末甚至还会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那么如何在燃烧矿物燃料的同时又免遭全球变暖呢?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实施“地球工程”的设想,即在全球范围内试验应对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以下就是这些方案的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如果地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被全球OL票选为第一度假圣地的马尔代夫群岛将在一百年内消失.越来越发烧的地球,令多少旷世美景慢慢消失,又有多少奇异的病毒正悄然生成?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发烧",和人类的流行性感冒不一样,这种"发烧"持续已久.专家提出,"发烧"的热源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倘若能从我做起,倡导低碳生活--它倡导的正是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日常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拯救地球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2.
温室效应、酸雨现今已被公认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的两大公害。构成这两大公害的主要有三种气体,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这三种气体的大量产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结果。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每年烧煤约300万吨,产生二氧化碳700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氧化氮2万吨。统计表明,全球使用矿物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6%,其中燃煤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4%。在英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41%来自燃煤,35%来自烧油,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二氧化碳(CO_2)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由于地球大气层中CO_2浓度的不断上升, 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直接导致了气候变暖。最近 40万年中,地球大气层中CO_2的浓度一直保持在 180~280ppm之间,但从19世纪人类开始使用矿物燃料以来,CO_2浓度开始不断提高,短短100多年就上升到了今天的380ppm。由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还将继续使用矿物燃料,专家们预计CO_2 浓度到2050年会高达500ppm,到本世纪末甚至  相似文献   

14.
林之光 《科技潮》1999,(7):23-25
人类早期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部地区小气候的改变,所以几百万年间人与自然还能相安无事。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发生急剧变化,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爆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氯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氯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氯层变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闯下了弥天大祸。不少灾害看起来似乎是天灾,而实际上却往往是属于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被破坏的地球大气正在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世界》2007,(11):70-71
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未来的地球变暖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这种变暖呢? IPCC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控制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将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稳定在“490-535ppm”的水平,那么便有可能将未来的地球变暖控制在温度只升高“2℃”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浅析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百万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安无事,这是因为人类以前的活动能力较弱,对自然环境还构不成太大的破坏。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的工业化使这一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工业的兴起以及繁荣,人类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其中的二氧化碳就引起了温室效应,从而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本文就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以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国际上,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的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本文依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气候变化的事实与未来的可能变化,阐述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岳进二氧化碳是含碳化合物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广泛存在于大气海洋中,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碳源。二氧化碳又是一种公害物质,它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统计数字分析表明,由于石油、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和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CO2...  相似文献   

19.
Global Warming:Global Warning——警惕:全球变暖.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地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变暖为什么要警惕?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包围地球的大气圈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  相似文献   

20.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11-11
在首届中国气候大会上,与会的气象专家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从观测到的数据分析,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目前正处于暖期。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2摄氏度到3摄氏度之间,这样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