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运用Simimotion运动解析系统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黄海强起跳阶段摆动技术的运动学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优秀选手朱建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发现:黄海强摆动腿(左腿)最大角速度值与朱建华相差比较大,失败试跳的最大角速度显示比成功试跳小.提高黄海强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有利于起跳腿的瞪伸能力.黄海强具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要加强力量练习,加强小肌肉群训练,防止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三级跳远技术结构是由一次助跑与三次起跳动作组成。由于助跑产生的水平速度会随着单足跳与跨步跳和跳跃的依次出现而逐渐递减。因此,在三级跳远中的三次起跳过程如何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和获得必要的垂直速度,成为完善三级跳远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而在普通高中的课余训练中又有诸多因素制约了训练的正常进行。根据所带三级跳远运动员吴丽娜(国家一级运动员)3年的课余训练,进行分析探研,供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3.
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阶段中,由于摆动腿的质量大,摆动半径长,其动作速度与幅度对起跳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研究摆动腿在起跳过程中的摆动技术,旨在找出中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在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变化特点及其对起跳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起跳技术理论、指导运动训练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阶段部分生物力学参数及其运动成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跨步跳阶段水平速度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是跨步跳距离,而最小膝角和单脚支撑时间也是影响其最终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运动学、肌电图学、动力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影像解析法,对山东省优秀女子三级跳远选手跨步跳缓冲阶段进行动作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最大缓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合理的蹬伸范围;在肌电图方面,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股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大缓冲时刻产生的垂直最大分力值与三级跳远运动成绩均呈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O.709(P<0.01).  相似文献   

6.
从运动学角度解析分析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摆动技术的摆臂、髋关节动作及摆腿的动作贯穿于起跳动作的全过程,并对运动成绩及完善起跳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摆动腿侧髋关节的前送及制动能联动产生惯性力,有助提高起跳效果;髋关节的训练尤其是屈髋肌群的训练不被重视,屈髋肌群力量较弱;双臂的摆动对维持身体平衡及增加摆动腿摆动速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黄海强起跳过程蹬摆动作的技术特征,并与国外选手进行比较,寻找其优劣,提出改进建议,提高成绩,以缩小与国外选手的差距.方法:采用两台摄像机拍摄黄海强成功过杆2.20m时的倒一步助跑及起跳过程,采用24点辐射式三维框架标定,所拍摄的技术动作在SIMI MOTION软件中进行解析,人体重心计算采用Gubitz人体模型.结果:(1)黄海强起跳离地即刻踝关节角130.2°,H1/身高值为67.7%,世界优秀选手对应值为170°和75%;(2)黄海强助跑速度利用率、腾起竖直速度分别为57.24%和4.11m/s,世界优秀选手分别为62.03%和4.59m/s;(3)黄海强着地-最大缓冲、最大缓冲-离地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分别为400.28°/s和470.15°/s.结论:黄海强起跳过程蹬伸不充分,助跑速度及利用率、起跳加速距离、起跳腾起速度均与国外选手存在较大差距;起跳缓冲时间大于蹬伸时间,蹬摆过程摆腿先于摆臂,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三维录像解析、调查访问与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青少年男子甲组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旨在研究我省青少年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动作,为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技术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涛 《科技信息》2010,(27):I0141-I0141,I0180
目的:通过对跳远的技术分析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使运动员能够快速获得正确的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的运动基本知识。通过对助跑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快速掌握确定助跑距离及助跑的形成;通过对踏跳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起跳腿、起跳脚、踏跳板的配合及胯、膝、踝的伸展,充分施展踏跳时的爆发力,掌握踏跳时的起跳角度和水平速度;通过对腾空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摆动腿、起跳腿、躯干和手臂的角度、部位、空中高度及其用力方法和运行轨迹;通过对落地的技术分析,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最佳落地姿势从而提高落地动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周喆啸 《科技信息》2011,(19):I0157-I0157,I0186
依据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动作方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对背越式跳高技术中,摆动腿在起跳阶段的3个不同时段内的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主要对摆动腿技术进行分析,以正确完善的技术为参照,针对不同的对象出现的不同的错误进行纠正,并采用不同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进行强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员对背越式跳高的摆动腿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成绩,以第13届全运会预选赛、决赛和第15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杆跳高项目决赛最高成绩成功跳次技术特点为研究对象,利用影像摄像法、二维扫描视频全景图合成解析等方法,通过视频解析获取国内外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技术参数,探讨和比较助跑后三步和起跳阶段的技术动作特征.结果:1)国外优秀女子撑杆跳运动员后三步步幅和步速率均大于国内运动员,更好的步长和步速控制避免了最后一步中水平速率的损失;2)助跑速率、着地角离地角之差和插穴时刻与起跳瞬间的握杆角和躯干角是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3)国内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在助跑和起跳技术上应注意增加助跑速率,缩短起跳时间和减小起跳瞬间的握杆角.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方法,通过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同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绝对速度水平低、助跑速度慢;三跳中速度利用率差;第三跳比例偏小所致.并根据目前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韩晋波 《科技信息》2012,(28):325-325,327
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蹦床比赛男子单人决赛前三名运动员预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结合蹦床运动实践,来分析和讨论我国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预跳技术的特点,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结果显示:我国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触网过程的时间结构表现为起网时间大于压网时间,在触网过程三个时刻肘关节角度差异明显,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相同,表现为从触网瞬间开始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客观地反映有利于跳远起跳技术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及其适宜范围,找出此技术动作参数间内在联系和规律,为跳远运动的基础训练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上采用遥测肌电测试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技术,对4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动作进行现场测试,运用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着板缓冲阶段,研究对象右侧股直肌和右侧腓肠肌肌电积分平均值分别为102.00 uvs和91.25 uvs,研究对象垂直方向受力均值为7 035.16N,一级运动员李*垂直方向受力为6 428.30N,其值明显小于垂直受力均值;在蹬伸阶段,研究对象腹直肌肌电积分值达到了131.00 uvs,研究对象垂直方向受力最大时,垂直方向受力均值为3226.32N,李*垂直方向受力为3652.65N,其值明显大于垂直受力均值;研究对象起跳腿着地时对地面的冲击力一级运动员要明显小于二级运动员的。在蹬伸阶段,躯干腹直肌和起跳腿的股直肌表现最为兴奋,为主要作用肌肉;研究对象垂直方向受力最大时,级别越高垂直方向最大受力越大,水平方向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不同躯干位置对于着地缓冲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躯干体位对于跳深运动的影响效果目前尚不清楚,所以本实验对不同躯干位置对跳深的影响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以探求躯干位置对于跳深运动的影响。方法: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生20名为实验对象,受试者从30cm高处做两种方式无初速度跳深运动:(1)躯干故意向前弯曲下落尽力起跳;(2)躯干故意挺直下落尽力起跳。每种姿势重复三次,取动作最好的一次进行分析,每个动作之间休息两分钟。采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同步记录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躯干前倾髋关节,膝关节关节范围变化大,角速度小,踝关节无明显变化,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变小,缓冲距离加大,有助于下落的缓冲和起跳成绩的提高。躯干前倾的跳深,髋膝关节的角速度明显减小,膝关节的外展角度减小,这降低了十字韧带损伤的危险。结论:躯干体位对于跳深运动能力和损伤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跳远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促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运动实践中,对跳远运动技术、理论和训练提出新的要求。尽管跳远运动技术、理论以及训练日益完善,人们对影响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如:快速助跑、强有力的起跳、最大的腾起初速、理想的腾起角、合理的空中姿势都有足够的认识,而至今对于起跳时摆动技术却没有给予公正的评价。于  相似文献   

17.
夏赛杰 《科技信息》2012,(21):294-295
本研究对优秀武术运动员侧空翻技术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起跳腿起蹬前,两腿间的协调运动,能将人体重心在起跳腿蹬伸前调整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离地角与起跳腿蹬伸过程中人体重心与支撑点连线所形成的扇角;在起跳腿离地前,躯干、摆动腿、起跳腿之间的协调运动,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起跳腿发力能力,使人体从正面开始转换到空中侧身翻转,同时获得在空中侧身翻转的角动量。这揭示了侧空翻中“正面一侧身”转换机制与空中侧身翻转的形成机制,两臂此间段的协调配合可能是这两个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空中时段中,躯干与下肢在额状面内的相向运动,是空中侧身翻转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髌腱加压带对股四头肌肌力、活化程度和跳跃力学的影响,招募16位自愿参与本实验的健康受试者,运用等速肌力仪及表面肌电测试系统,监测穿戴髌腱加压带前后股四头肌肌力及肌肉活化程度,并利用三维测力台分析3种不同跳模式的地面反作用力.结果显示:①穿戴髌腱加压带对股四头肌肌力及肌肉活化程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有效提升股内侧肌活化程度并可降低股外侧肌活化程度;②穿戴髌腱加压带可显著增加蹲踞跳起跳时地面反作用力,但对下蹲跳和着地反弹跳起跳时的地面反作用力无影响作用;③穿戴髌腱加压带虽不影响下蹲跳及着地反弹跳的地面反作用力,但却在负荷率及着地反弹跳第1次及第2次着地时地面反作用力方面存在下降趋势.认为穿戴髌腱加压带对于股四头肌肌力输出与肌肉活化程度没有负面效益,不会影响股四头肌在运动过程中的伸张-收缩循环机制,能降低着地时的冲击负荷.  相似文献   

19.
短跑运动员落地缓冲阶段水平速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美两国优秀短跑运动员在不同支撑阶段水平速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中国运动员在落地缓冲至垂直缓冲阶段水平速度明显高于美国运动员,但在整个缓冲期间,水平速度明显低于美国运动员.影响中国运动员水平速度的主要原因是摆动腿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导致运动员从垂直缓冲到最大缓冲阶段的时间延长,身体重心下降幅度较大,不仅未能使着地缓冲至垂直缓冲阶段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得以保持,而且在最大缓冲结束时水平速度下降幅度较大,进而影响后支撑阶段的水平速度和身体重心的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相关参数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表明,李荣祥最后用力时间及其分配较为合理,但应加强右腿的积极缓冲,缩短缓冲时间,使人体重心尽快移过右腿支撑点进入蹬伸阶段,从而延长蹬伸用力时间;整个技术动作较理想,但应该防止右脚着地阶段时速度的损耗,增大左脚着地瞬间左小腿与地面的角度以及出手瞬间的左膝角和攻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