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如果我们站在气象的角度看《水浒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水浒传》中,有两个重要人物——鲁智深和林冲。作者在刻画他们的形象时,把天气描写运用到了极致。鲁智深性格豁达,喜欢云游四方,遇到的总是好天气。相比之下,林冲内敛,遭遇非常坎坷,遇到的总是坏天气。  相似文献   

2.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  相似文献   

3.
外貌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很重要的方面。常见的方法与作用有概写总貌 ,突出特点 ,显示身份 ;工笔描绘 ,形象逼真 ,形神兼备 ;抓住特征 ,简笔勾勒 ,以少胜多 ;漫画笔法 ,夸张描写 ,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4.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6.
李玲 《科技资讯》2014,12(24):240-240
林冲是《水浒传》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一生中经历重重陷害和磨难,作为起义军的将领,战场上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快乐.本文从豹子头林冲人物性格出发,分析他是一个钟情于妻,重义于友,重善于他人,谦逊隐忍而以大局为重的英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老舍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 ,熟练地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其作品不仅能把人物的外貌、生理特征与性格统一起来以形传神 ,而且能通过描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及声音、语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虽着墨不多 ,人物形象却逼真传神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暨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东平县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罗贯中及其著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代表不仅进一步确认了《三国演义》作者和《水浒传》作者或主要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及其与东原文化的关系,还在《水浒传》与东平关系的研究资料方面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反击所谓"双典批判",对两书的思想文化意蕴和版本、传播等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三遂平妖传》是文学巨匠罗贯中的作品,《水浒传》也是由他改编写定的,但是罗贯中对于两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北宋年间的两次农民起义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情况出现的其原因,一是作者本人的儒家道德立场,二是受已有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开先的《宝剑记》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林冲故事的改编 ,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对社会的全部理解。通过对林冲、张贞娘形象的分析 ,认为《宝剑记》借水浒故事 ,反映了明中叶“顺适自然”突出个体生命价值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打破南北曲樊篱 ,首开传奇风气。在戏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在思想史上亦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林冲夜奔》一曲的文学背景、音乐表现以及古筝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帮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林冲"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复杂心境。.从音乐中看到一个黑暗暴戾、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下,英雄遭人陷害沦为无家可归、有国难投的阶下囚形象。  相似文献   

13.
抒情诗一般不具备人物形象。《离骚》是抒情诗,却为我们展现了以诗人自我形象为中心包括群小、楚王等人组成的群像图。这显然与《离骚》独特的艺术手法分不开。本文认为,《离骚》通过了四方面的艺术完成了其人物形象的塑造: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特征;②随矛盾发展,写性格变化;③用花草比兴,透视人物内心;④用虚幻境界,展示人物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论者均普遍认为林冲及其人生故事承载着《水浒传》“乱自上作”与“逼上梁山”的思想题旨,显露出作者对社会治乱及其根源的深切关怀与理性思考。除此而外,林冲形象尚有着别样的意蕴:在他身上,有着显著的士人人格特征,寄寓着传统社会中落拓士人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再塑造。或模拟继承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或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对《水浒传》中人物的再塑造,并没有突破《水浒传》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6.
苏轼着力于拓展词的表现领域,让性格各异又富有生命力的各类人物大量出现在词的世界里,并以强烈的情感抒发体现出自我的人格魅力及个性形象。同时,苏轼更开创了表现人物思想个性,通过琐事及细节写人,以实衬虚,多角度塑造,借物喻人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摹写人物,使词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7.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永久性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即新主题:资产阶级领导人类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斗争的能力;新人物:“鲁滨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产生的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特点;新手法:《鲁滨孙飘流记》的创作反映出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奠定了英国写实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颜士全 《科技资讯》2009,(35):158-159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其同时期的作品相比,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人物外貌描写也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人物外貌的写真与写实、外貌的成长性、外貌美丑与心灵善恶的割裂等探讨人物外貌"非概念性"的描写;从抓住性格特征、浅色调描绘、民族特色等入手把握其"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指出吴敬梓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打破了种种俗套与模式,体现出自己独到的文学运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对柔石的小说《二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认为该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非常细腻,在涉及到人物细微复杂又微妙的感情时,温润而含蓄。小说在行文上讲求印象的层层累积,注重情绪与氛围的多次渲染,并善于把人物的性格渗透到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渗透到人物周边的自然景物中去进行描写,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统一的风格。《二月》广泛采用了书信、歌曲、诗等多种文体,巧妙、宛转而又自然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烘托相应的气氛,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温润的早春"似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