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大队地处嵊县、绍兴两县交界的山区,分三个生产队,共有96户,472人,有水田60亩,山地300亩,以生产旱粮和茶叶为主。自从1966年改夏玉米为春玉米小面积试验成功后,春玉米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产量也随着增加。1965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只有6万多斤,去年光春玉米一季就收了9.5万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万斤,比1965年增加2倍多。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临翔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支柱。玉米生产的丰欠,不仅左右着全区的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全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临翔区玉米种植面积90%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种植管理较为粗放,长期以来一直以追求高产为目标而对玉米品质重视不够。2005年全区玉米种植9.6万亩,平均单产259千克,良种覆盖率仅为44.5%,优质玉米1.5万亩,  相似文献   

3.
1997年5月~1999年5月在广州对花烛苗枯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鉴定,认为其病原为金龟子绿僵茵(Metarguzuyn aniaopliae (Metsch)Sorok)  相似文献   

4.
玉米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已突破4亿亩,总产量2880亿斤,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的26%和30%,在全国玉米布局中,我市尽管属北方玉米区,但由于受干旱高海拔低温等因素制约,尚未跻身全国、甘肃的主产区。随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蓬勃兴起以及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玉米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目前在全国主产区面积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北方特包农业区扩大玉米种植,将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缙云县农科所和大洋农技站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海拔900多米的大洋镇前村、石亭等村,开展了“高山坡地亩产粮双纲、钱双千”技术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种植的300亩“春马铃薯/春玉米/生姜/秋蔬菜”一年四熟喜获丰收,平均亩产春马铃薯2096公斤(折原粮419.2公斤)、春玉米387.2公斤、生姜2729.5公斤、蔬菜2500公斤.全年平均亩产粮食806.4公斤(超过“双纲”),亩产值达3254.32元.与原来的春马铃薯—春玉米两熟相比,粮食亩产增12.6%,亩产值增长2.64倍,为高山坡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今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我所在镇海县召开了由双千斤试验协作单位的代表参加的春粮生产经验座谈会。会上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特别是一九七五年春粮的生产情况和经验。通过会议,大家对搞好春粮生产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并讨论研究了春粮生产的主要薄弱环节和增产措施,加强了夺取春粮丰收的信心和决心。一九七五年的春粮产量,在历史上是一个低产年。据到会十个单位统计,一九七五年春粮实收面积2013亩,总产375003斤,平均亩产186.3斤;而一九七四年春粮面积2147.3亩,总产1059990斤,平均亩产493.6斤。两年比较,实收面积减少134.3亩,即6.3%;总产减少684935斤,即64.6%;亩产减少307.3斤,即62.3%。一九七五年的春粮不仅面积减少,产量  相似文献   

7.
我们公社现有耕地4010亩。在“稻麦对立论”的影响下,重水稻轻春粮,春粮面积仅占35%,亩产一直徘徊在200斤上下。近几年来,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大抓了春粮生产。1972年春粮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51%以上,亩产由过去的200来斤提高到350斤以上,并出现了一批亩产500斤的高产地。为什么我社春粮生产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呢7从技术上来分析,除改变耕作制度、选用良  相似文献   

8.
缙云县盘溪区的101.8亩山坡地旱粮三熟高产示范方喜获丰收。经地、县农业、科委等有关部门实地验收,全年平均亩产达1315.2公斤,其中春马铃薯亩产292.83公斤(折干),春玉米亩产436.97公斤,甘薯亩产585.40公斤。5.17亩高产攻关地,春马铃薯亩产357.79公斤,春玉米亩产505.65公斤,甘薯亩产700.56公斤,全年亩产高达  相似文献   

9.
绍兴市合作公社小坛大队在绍兴市种子公司支持下,去年杂交玉米丹玉6号春季制种又获得大面积高产,49.4亩制种面积平均亩产434.95斤,比1981年每亩增产86.81斤,比一般大面积制种田增产三,五倍;发芽率也达97.72%,比1981年提高3.63%,纯度达到98%以上。其中6队15.9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0.
<正>一四八团是新疆兵团一个比较大型的农业团场,也是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国营农场.全团场土地总面积为37.57万亩,有耕地面积27.7万亩.由于靠灌溉种植,以水定地,一九九五年实际种植面积为17.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66万亩.棉花8.2万亩,其它经济作物4.3万亩.全团场有32个农业连队,全部是机械化连队.一九九五年全团场农机总动力15576.87千瓦,大型联合收割机16台,其中KCKY—6型玉米联合收割机3台.一九九五年全团场种植玉米面积1.42万亩,从9月13日开始收割玉米,到10月7日全团收割结束,时间25天,共完成玉米收获面积1.21万亩.其它面积由人工砍收,以便把玉米杆留做埋果树之用.  相似文献   

11.
东单1号是东阳县种子公司用“东01”自交系作母本,“自330”自交系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自1980年试种推广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去年东阳县推广面积已达3.3万亩,占秋玉米面积的45.3%东单1号是1980年选育成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亚练乡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历年都是第一位,特别是近几年来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饲料价格上升较快,从而促使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全乡玉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25310亩到2008年上升到27950亩。玉米生产的丰欠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但近几年玉米灰斑病已成为危害我乡玉米生产的一大病害,全乡11个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面积从2005年的3495亩上升到2008年的6000亩。2008年因发生灰斑病,使我乡玉米产量损失375吨,该病对亚练乡的玉米生产已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绍兴县越南区广大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指引下,五年来大搞山地旱粮改制,把夏玉米改种为春玉米,全区从一九六六年3.5亩,平均亩产470斤,激增到一九七○年6852亩,亩产620斤,总产达四百多万斤,为山区旱粮高产闯出了新路。同时,对从省内外引入和本区发掘的十三个春玉米品种,进行小区试验,多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玉米病虫害常有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阐述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去年建德县春粮生产战胜了一九七九年冬和一九八○年春遇到的干旱、低温、多雨以及病虫等乡种自然灾害,在连续二年大增产的基础上又夺得了丰收。全县十六万五千多亩春粮,总产五千四百七十四万斤,比一九七九年增产六百六十一万斤,增长13.74%。  相似文献   

16.
带状种植简称带田,是在继承间作、套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它以边际效应、光热效应、作物的协调配制关系,充分利用地力为理论依据,将农业环境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作物产量。张掖地区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试验研究推广带田,到1990年全区各类带田面积已达52万亩,占全区中部绿洲灌溉农业总耕地面积(198.11万亩)的26.2%。在生产上带田的种植形式有小麦玉米带田、蚕豆玉米带田、小麦葵花带田、小麦大豆带田、甜菜小麦带田、甜菜胡麻带田等  相似文献   

17.
<正>滴灌技术的应用面积在新疆正在逐年扩大,但在制种玉米上应用滴灌技术的面积小。农五师87团2005年开始在制种玉米上试验滴灌技术,2007年大面积推广应用了1万余亩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滴灌技术在制种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总结如下。1滴灌在制种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任秀玲  闫军 《科技信息》2007,(11):219-219
2006年武城县植棉面积43万亩,其中春播棉42万亩,夏播棉1万亩。据调查2006年全县棉花苗期病害发生面积30万亩,占全县棉田总面积的69.8%。2005年全县植棉面积30万亩,全部为春棉,苗病发生面积20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66.7%。由于近几年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棉花的一播全苗和壮苗早发,使全县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就近几年武城县棉花苗病发生较重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一四三团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沙湾县境内,地处北纬44°10′—44°20′,东经85°10′—85°54′,这里远离海洋,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10℃的有效积温高达3400—3500℃左右.光合积累效率高,无霜期150天以上,又是灌溉农业,具备种植玉米的优越气候.近几年我团玉米吨粮田不断扩大,90年吨粮田面积96亩,总产10多万公斤,单产1119.4公斤.91年吨粮田面积400亩,总产40.32万公斤,单产1008公斤.92年吨粮田面积3045亩,总产328.9209万公斤,单产1080.2公斤.93年吨粮田面积3372亩,总产343.7856万公斤,单产1038公斤.除去化肥、农药、种子、水、肥费用,机耕费等,亩利润为194.02—217.1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将吨粮田玉米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仙居县农委干部娄永竹、何文炎等,对桑树新病害—桑芽枯萎病,通过长达8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成果。最近通过鉴定。 1980年春季,台州地区的大面积桑园,桑芽发生严重枯萎,其中仙居县受害面积就有2500多亩。娄永竹等同志通过长期研究,终于探明其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认为这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并总结出提前夏伐、保留主枝杆老叶、合理利用夏秋叶、选择湖桑1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