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腑法属中医治疗八法的下法范畴,在多年的临床护理中,除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同时,可充分发挥通腑疗法的作用。 1.腹痛与通腑 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的病人腹痛时,腹满胀痛而拒按,根据中医辨证,为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此时通腑法很为重要,根据这一病机,应给予生大黄或番泻叶泡服,使大便通顺,腑气畅通,腹痛即可减轻,达到不止痛而痛止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血尿属中医“血证”范围,在《内经》中称之为“溲血”、“溺血”。尿中有血。分为尿血血淋两种情况。临床上以排尿不痛或痛为明显者称为尿血;尿血而兼小便滴沥涩痛者称为血淋。一般多为肾与膀胱蓄热,热扰血分所致,也可由心、肝、小肠等脏腑热盛,下边膀胱;或脾虚不能统血肾虚不能固摄而致血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血尿病人进行辩证施护。观察病情,因人施护在临床上,正确掌握中医望、闻、问、切,对于护理血尿病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见病人目眩,若病人下焦热盛或中气虚弱,或牌肾田庄,护理中应注意调…  相似文献   

3.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体力劳动者多见,多因搬动重物不慎或活动姿势不良使脊柱活动超出正常功能位置,故发生肌肉组织过度牵拉、扭伤,致使气血瘀阻、肌筋损伤、经络“不通则痛”。我科自2004年10月以来,对50例急性腰扭伤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崩漏本病是妇女的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分为血崩和经漏两种症型,是依据阴道出血量的多少以及症情的轻重缓急而划分的。二者病因基本相似,且文相互转化,所以治疗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从其症型来看,不外气虚、血热、瘀阻血不归经三种。其治法,前贤集累了不少经验,但总不外“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5.
顽固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包括神经性头痛和血管性头痛两大类。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通窍汤治疗顽固性头痛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32岁;病程最长的20年,最短的2个月。有家族史者11例,其中女性7例。本病的诊断标准,参见《中医内科学》教材。二、治疗方法本组病例症候为头痛,其特点为顽固性,痛则不通,应通其血脉,行气宣窍,气物血顺,通则不痛。故治疗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原则,根据其伴随症状加减用药:目拟通窍场:川芎30g当归15g丹参15g牛膝1…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科技潮》2008,(2):34-36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回顾 中西汇通与中西医结合 清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对源于本土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文化碰撞与变革之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用以化解两种文明的冲突。也是在同一时期,西方医学伴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因其对许多疾病疗效确切.遂为国人所接受。随着其影响力的日渐增加.西方医学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本土医学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此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医学如何发展.一时众说纷纭。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之痞证,历代各家多解释"心下痞塞,但满不痛"。笔者从《说文》、经典著作、痞证的形成及临证治痞证的心得分析认为,痞证之"但满不痛",应理解为"满而不通",痞证当有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8.
前言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e)系珍贵的野生药用动物之一,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麝香疗效甚佳:能“开窍辟秽,通经络和遺肌骨等”。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痰厥昏迷、心腹暴痛、温疟惊痫及痈疽肿毒等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对呼吸运动中枢及血管舒缩中枢有较强的作用,西医用作强心剂和兴奋剂;中西医均在临床上用麝香配方治疗乙型脑炎、麻疹和梅毒等症。常用的六神丸、安宫牛黄丸和人参再造丸等290余种中成药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中医对精少症的辨证论治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提出了从肝肾论治精少症的论点,同时也要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辨证分型为三大证候,即精热证、精瘀证、精虚证,对此三大证候,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确立了治疗法则和方药.对精热证治以清热泻火,湿热者则清利湿热,虚热者则清热养阴;对精瘀证治以化瘀通精活络,寒滞肝脉者治以温经散寒,化瘀通精;对精虚证则治以补益法,偏阴虚者则补阴填精,偏阳虚者则补阳填精,对阴阳虚损寒热不明显者,则大补精气,对气血两虚者则治以补益气血以充先天之精.对精少症形成了理法方药统一的比较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症之一 ,可以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中医认为 ,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气机不畅、血脉瘀阻均可导致疼痛。虽气血畅通有赖于各个脏腑的功能的协调配合 ,但笔者认为不少痛证的产生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兹探讨如下。1 肝与痛证1 .1 肝失疏泄 ,气机失畅致痛肝具有疏泄的功能 ,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而血的运行 ,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情志过激伤肝 ,肝失疏泄 ,肝郁气滞 ,则血行瘀滞 ,不通则痛。此外 ,肝的疏泄功能还关系到气机升降。如肝气化火 ,风阳暴张 ,血气并走于上 ,则见巅顶胀痛。肝火循径犯肺 ,使肺失清肃 ,脉络受损 ,可出…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与肝、肾、胃、冲任诸经有密切关系,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痰凝,痰瘀互结,形成肿块,导致乳络不通,从而引起疼痛,是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病机.肝郁是本病之“本“,故我们在临床上以疏肝理气为大法,拟定了“消核止痛饮“.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 (C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 ,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该病往往病程较长 ,经久不已。多年来 ,临床大多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五型辩证论治。慢性胃炎胃络瘀血症是指在慢性胃炎时胃粘膜瘀血———微循环障碍 ,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 ,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 病因《临证指南医案》说 :“盖胃者汇也 ,乃冲繁要道 ,为患最易 ,虚邪、贼邪…  相似文献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祖国医学“脱疸”“脉痹”范畴。多因经脉不通血阻滞所致。中医认为:“脉道以通,气血乃行“所惟此病不论何期,都应抓住一个”“通”字,以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温经散寒。汉代华忙(神医科传)最早总结治疗这一疾病的经验,提出用大剂量活血化瘀的当归、玄参、银花、甘草等治疗,至今被誉为:“四秒勇安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大剂量运用活血化辨药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达到洛化血栓的效果。在本病初期,方用炮附子、干姜、桂枝、血芥子有温经散寒的作用。桃仁、红花、当归等能活血化瘀,合用温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久病多瘀”、“百病兼痰”,“痰瘀互结”的病理特点,采用调理脾胃、祛痰化瘀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20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结合2例病案做了治疗与药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09,(11):49-49
神奇 公园有一对情人正在甜蜜,女孩撒娇说:“老公,我牙痛!”男孩于是吻了女孩一口问:“还疼吗?”女孩说:“不痛了!”。会,女孩又撒娇地说:“老公,我脖子痛!”男孩又吻了吻女孩的脖子,又问:“这回还疼吗?”女孩很开心的说:“不痛了!”旁边一老太太站着看了半天,上前就问小伙子说:“小伙子你真神了,你能治痔疮不?”  相似文献   

16.
过去认为药物所致的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急性再障),大多数为氯霉素所致,磺胺药引起者较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三例现报告如下: 例1:刘某,男,15岁,学生。入院前十天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在某院诊断支气管炎,用复方新诺明每日4片,连服三天后发现眼眶及颈部有瘀点,立即停药,但瘀点继续增多并累及双下肢,四天后出现肉眼血尿,拟“过敏性紫癜”,给予扑尔敏,强的松治疗无效,伴高热,于84年元月19日以急性再障收住院。平素身体健康。体检:体温39℃、呼吸  相似文献   

17.
《青年科学》2011,(6):9-10
就业路径通与不通,报考专业的选择很重要。对于一些专业,人们往往直接通过名称来片面判定其所对接的职业,看窄其就业路径。为此,提醒学生家长千万别“走偏”——  相似文献   

18.
<正>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由蛔虫进入胆道而引起的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它以突然阵发性右上腹钻顶样痛或绞痛为特征,属于祖国医学“蚘厥”范围。近年来,据国内文献报道,采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00,(11):29-29
潜水电泵是在水下运行的,发生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与一般水泵有所不同,现简介如下。 一、不能启动 一种情况是合闸后,电动机发出“嗡、嗡”声,但电动机不转,说明电路是通的,这时应立即停车检查。 1.电缆线、开关接线或电动机定子绕组有一相不通,形成缺相供电。  相似文献   

20.
古人“文献”二字,“文”谓文字,“献”谓贤人。古代学术之传承,一赖书籍,一赖师承。经学古文一派恪守科斗旧典,注重训诂,提倡实事求是;今文一派以口耳相传,其后不得已而著书,仍注重微言大义,提倡经世致用。清代衍为汉学、宋学,“汉学具有根柢,宋学具有精微”。近百年来学者隔断传统,厌弃经典,上不能通大义,下不能明训诂。虽然古书还偶有援引,古人观念也偶有借用,但往往自说自话,字面虽同,含义却不衔接,甚至有截然相反者,实则为对古代文明的误读。误读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不明文字训诂.书体书例,乃至于不通上下句便解章义,造成对古代文献的误读;一为不通古人学术宗旨,不能知人论世。乃至于利用古人替自己说话,造成对古人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