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2.
张莹 《科技信息》2007,(31):136-137
众所周知,与汉语和英语相比,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比较低。日语中的每一个第二人称代词的词形都可以相应的体现它所代表的敬意程度。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词形及敬意程度不断变化发展。所以,在使用上稍有不慎便会让人产生误解。日语学习者都很难把握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陈佳 《科技信息》2009,(19):153-153
由于受不同社会形态、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日语的第二人称代词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误用。本文将从多种角度简单探讨日汉第二人称代词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比较各自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尔"和"汝"是两个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本文以《宣和遗事》中的句子为例,探讨这两个代词的用法及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马莹石 《科技信息》2009,(32):I0175-I0175,I0177
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很多,例如"あなた"、"きみ"、"お前"、"あんた"、"お宅"等等,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不常用。相反,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虽然只有"你"和"您"两个,但使用的次数却很多,笔者通过中日对译小说的对比总结出日语中少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运用韩礼德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为语料,对其英汉版本中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和使用率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原文各类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均高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绝对使用量;而在英语原文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率却低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方面存在习惯上的差异。但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位次在英汉语中是一致的,说明英汉语言系统在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人称代词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英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韩礼德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为语料,对其英汉版本中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和使用率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原文各类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均高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绝对使用量;而在英语原文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率却低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方面存在习惯上的差异。但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位次在英汉语中是一致的,说明英汉语言系统在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本文结合《说文解字》、《马氏文通》、《汉语史稿》对《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其”字共有251处,它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功能多样,80%以上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还有一部分作副词、连词、助词。作代词的句法位置除作定语外,还可作主语。  相似文献   

10.
日文的称呼语,尤其是人称代词,学习者往往在惊叹其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为不易正确掌握而伤透脑筋。本文以日本电视连续剧《悠长假期》的台词为线索,对现代日语的第二人称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金元时"您"大量出现于俗文学作品中,语言背景、人物阶层和文化程度是影响"您"出现的重要因素。"您"是"你们"的合音,但受到代词系统的排挤,随着时间的推移,"您"终于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第二人称单数尊称形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代词"您"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楚辞》的人称代词可分四类,即: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代词、己身称代词。通过对其用法的分析,可看出大部分人称代词的用法能反映出先秦人称代词的基本用法,也有些代词的某些用法在先秦典籍中不常用甚至用法罕见。对《楚辞》的代词进行研究,可作先秦语法现象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析《墨子》中的宾语前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墨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用作代词复指时前置。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墨子》较多地遵守了上古汉语的语序规则,宾语前置句仍是主流,但同时存在少数宾语没有前置的特例。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方言中代词的分类与普通话一样,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但在形式与用法方面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人称指示语经常会出现活用的情况,即本文所谓的异化(sh ift),从而起到特殊的表情达意之功能。由于人称指示语的异化现象错综复杂,本文旨在讨论英汉第一人称代词异化现象。通过对英汉第一人称内单复数、及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间的异化现象的分析,发现决定其异化的因素并非仅是代词使用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限制,而是出于说话者的意图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即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河南中牟方言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从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人称代词的意义指称对象和语法功能、人称代词的特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河南中牟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河南中牟方言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从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人称代词的意义指称对象和语法功能、人称代词的特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河南中牟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那安壮语第一人称单数tan6属于当地壮语的特征词,极具地方特色。其来源有两个层面:在共时层面上由那安壮语内部非三身代词tan6转化而来;第二个层面是历时层面,那安壮语第一人称单数tan6与西双版纳傣语taan6、泰国泰语thaan6具有一定的语音对应规律,可能共同来源于古台语非三身代词*daan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