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电影风格中的镜头、镜头剪辑和舞台调度三个元素作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中电影手法越界进入小说的现象,并结合读者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反应,说明电影越界在小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拉什迪的小说《羞耻》直面印度次大陆后殖民时代分裂的历史,用拼接碎片的方式重新构建感知历史的角度,体现了元小说的开拓和尝试。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后殖民时代的独特认识,但这可能在针对西方世界的偏见将之普遍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失去了探寻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主体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9月24日,萨尔曼·拉什迪走出英国外交部的大门时,神情显得格外激动,因为他刚刚得知,英国外交大臣和伊朗外交部长在此前经过40分钟会谈后,达成一项历史性协议,宣布英伊两国正式恢复全面外交关系,而且伊朗已决定放弃对他的追杀。拉什迪高兴地  相似文献   

4.
以肖邦的《她的信件》为例分析作家是如何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借鉴莫泊桑父权制传统文学形式,成功塑造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追求独立主体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也包括男性生命个体在父权社会的制约之下生存空间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命运,从而颠覆了男权主义思想和男性视角,开启女性主义创作的历程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戴茗柯 《科技信息》2009,(11):104-104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背景为依托,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处于双重边缘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摆脱男权社会的强烈愿望,对男女平等的渴望以及女性应该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品《女勇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性别的视角渗入民族议题的讨论中,使我们能够在民族、国家、阶级和性别的动态关系中讨论关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问题,这是一种有益的理论跨界,并使我们对国/族主义的某些论述保持清晰的批判,其讨论共分为三个方面:公私话语的设置导致了女性身份的暧昧不明;置身于性别利益之上的国/族话语对女性的暴力;为抵抗西方殖民或争夺对女性的控制而提倡某种落后的传统等等.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4,(5):24-26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相结合产生的。在生态女权主义者看来,自然和女性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相关的联系。加拿大文学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2年发表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而且对人和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彰显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8.
赵小斌  Mia 《世界博览》2023,(12):52-55
<正>2023年5月19日,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因食道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家中病逝,终年73岁。而他引为一生至交的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12年前同样死于这一疾病,不得不让人唏嘘。很长时间以来,马丁·艾米斯都与他的同侪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一起被视为英国文坛的中坚力量,并且同列《泰晤士报》2008年评选的“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的作家”。他们上承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刘海霞 《科技信息》2009,(20):I0091-I0091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力作,该作品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内部两性关系的揭示和思考,尤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使其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围绕科学技术对于自然与人的异化和父权制文化对于自然与女性的边缘化两个主题,探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电影中由于话语权的缺失,致使女性形象丧失主导地位,呈现出单调、统一的特性。为了探究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电影中的重要性,采用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以《跳舞,女孩,跳舞》和《伯德小姐》为例,讨论了这一话题的两个维度:一是女性形象如何通过女性的成长故事成为电影叙事主体;二是女性形象之间的关系叙事如何打破父权秩序,阐释了父权社会无意识对传统电影的影响及女性主义电影如何通过叙事解构视觉愉悦。由此得出:女性形象是女性主义电影叙事的核心元素,以女性形象解构视觉愉悦,是为女性主义电影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紫颜色》是关于黑人妇女的反"仕女图",勾画出了阳物中心主义的父权社会及后殖民语境阶级社会中的女性应对后殖民压迫和父权压迫的双重生存困境。黑人女性在性别禁制与桎梏中,她们也对自身进行思忖与度量,并在驳辩和反抗中最终走向独立而自由的新天地。艾丽斯·沃克通过对女性摹写与阐释,对黑人女性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透彻细致地分析,其目的意在关注与改变女性的边缘性地位,重新定位女性之美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探索D·H·劳伦斯的代表作《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复杂关系,指出作者在小说中通过自然与女性的和谐和女性对男性的对抗两个主题层面的书写,表达作者追求女性解放、憧憬两性融洽、向往自然和谐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集中体现了其女性主义思想。由于波伏娃和让·保罗·萨特的特殊关系,使得她在写作《第二性》的前后受到了萨特的影响。这就使《第二性》所反映的女性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底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三次提名"布克奖"的印度英语女作家,安妮塔·德赛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伊萨卡之旅》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伊萨卡之旅》,可以凸显出作者如何塑造以赖拉为代表的新一代印度女性形象,以及其女性观是如何在该小说中体现的,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寻求女性身份价值,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创作目的。认真探究德赛的女性观,对于深入分析德赛的女性主义及其创作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十分独特的作品,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来分析《简.爱》,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揭示小说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太阳的影子》是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A·S·拜厄特的处女作,它描绘了女主人公安娜在父权制社会中努力逃离父亲的阴影,摆脱男友奥利弗的控制,并走出未婚夫彼得打造的家庭牢笼,重新发现自我的艰难历程。本文旨在分析安娜自我觉醒的过程,揭示小说丰富的主题内涵及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玛丽·E·维尔金斯的《母亲的反叛》这两篇小说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萌发的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它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其在出发点、方向、环境和结局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