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个体心理行为是能够遗传的,但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个体心理行为具有遗传性,并不否认人的心理行为具有社会性。遗传性与遗传决定论有本质区别。心理学应写上:个体心理行为具有遗传性。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一个系统,人性结构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从人的属性的内容来看,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整体;从人性的样态来看,人性是个体人性、群体人性和类人性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3.
粉碎“四人帮”以后,打开了一个个被长期封闭的理论禁区,人性问题获得了重新研讨的机会,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什么是人性?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有没有共同性?这是当前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专门具体地论述过。从当前讨论的情况看,人性是否应当包括自然因素在内,是许多文章争论的焦点。我认为人性问题,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人有自然性,但自然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和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性不应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在阶级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位哲学人说过:人们谈得最多的东西,往往是人们了解得最少的东西。这在人性问题上便表现得十分突出。虽然自从人类有了明确的意识之后即开始了对人性的揣测、探索,文艺复兴以来更开始了对人性的比较自觉的认识,但直到今天,人性仍然是一个各执一端,众说纷纭的大题目。抽象人性论者认为人性是某种先验的、脱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而存在的人的普遍的属性;“左”倾教条主义则断言人性就是阶级性,阶级性等于人性。实际上,这两种认识都是对人性的僵化的贫乏的理解。与这种模式化僵化的认识相反,人性是一种极为丰富生动的由多种色调,多种层次有机组成的开放性序列。这种有机序列,大体由以下儿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问题,即人们一般所说的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当然,人的本质并不等于人性。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的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而人的本质是指人的多种属性中有着综合性的、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属性。 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都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探讨。他们当中不乏有正确的观点或合理成份,但他们争论和探计的都是一种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人性假设理论,认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本质都是“满足人”假设,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需要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满足需要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假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满足教师根本需要为基础,逐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7.
基于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的区分,艾耶尔反思了决定论的误导性.从而提出一种弱决定论的观点:强调用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由来捍卫人在被决定的前提下有限的自由权利;也就是把人的作用放在自由与必然的中介者位置.  相似文献   

8.
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主治的理念和精神,必然有其内在的文化基础。对人性来源和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得东西方走上了“人治”和“法治”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认为人性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因此,对人性的预设就是恶的;而在东方,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代代相传着“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思维观念,从而导致了对完美人性的极端推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人性本质的重新认识也开始让我们思考“法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把“德”看作道之明或“天道的人文化”。“天行健”,因此,德的最根本的属性就是“自强不息”;“开物成物”、“成己成物”,人性的意志充分地展现以创化文明,就是道德的最根本的性质。这与以宗教为源的、也常常是今日十分侧重的规范性道德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的实质是实践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决定了人在革命实践中对客体处于主体地位。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与非对象化相统一的创造性过程.实践性与创造性是主体的两重根本属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石。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对人性看法的逐渐改变带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模式。从各流派所持的人性观的不同可以洞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和转向:从“物化”到“人化”;从主体到存在;从现代到后现代;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2.
对地质多样性的概念、内容体系、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概述,根据地质多样性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北省大别山地区的地质多样性资源进行评价,得出地质多样性资源分布呈纬度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脱离主体作用的影响,亦无法彻底排除主观因素的渗透,由主体确定的观察角度,测量方式,观察目的四要素构成的研究范式,是主体把握客观对象的基本方式和框架,也是认识过程中主体作用的规范化,模式化,标准化,抽象地谈论不同范式的真理性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确定的范式要素条件下,才有可能对命题的真理性做出判断,决定被决定理论,人民群众创新历史理论,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相对于产生它们的研究范式,都是有其真理性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对经典著作中的研读和澄清对“人”的理论误区,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同时,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实践中认识“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为本”。明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定性经历了“工具性”的提出到“人文性”的回归这一发展过程。工具说是以语言的功能作为论证问题的逻辑前提。“人文性”回归后,中学语文在不忽视语文“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定性的发展,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转变城市滨水区规划的价值理念,突出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在规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城市滨水区规划应该坚持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于公共空间理念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分析过程中,梳理公共空间理念的规划原则和实践操作规范。结果城市滨水区规划的公共空间理念颠覆了传统规划理念所遵循的抽象性空间设计模式,拓展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具体性空间设计模式。结论城市滨水区规划的公共空间理念及其基本原则为当代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原则规范。  相似文献   

17.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李刚 《枣庄师专学报》2003,20(3):102-105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大陆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基于宗法-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基于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深邃的伦理道德观,具有许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道家重视自然,强调用自然来解释自然,“道法自然”,把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和法则;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传统主流思想中强调“人为自然立法”的自然观,道家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不仅自然万物之间,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的本质,遵循着共同的法则,表现为一个共生共荣、同源同体的有机整体。“自然主义”和“道通为一”是道家思想通向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不仅显示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对现代生态伦理学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事,受社会欢迎的“职业人”,夯实最根本、最主要的文化底蕴。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畅通人文素质教育三条主渠道,即抓好人文学科课程教学,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就需要规范人文课程设置,提高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能力,构建人文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