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对冷战的研究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对冷战的研究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意识形态说,有国家安全论等等。本文试图以美苏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冲突对冷战起源的影响。本文认为美苏都在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并渴望将其文化价值观推行到尽可能的地区,造成自己文化的覆盖区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有关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讨论非常激烈,各种名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文章通过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动机、实力地位和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美国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无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有何种表现形式,但是思维模式仍然是“冷战思维”。分析了“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东南亚“逆裁军”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冷战的结束,为全球或地区性的军控与裁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在东南亚却出现了扩充军务的“逆裁军”。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东南亚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南中国海的分歧与争端,但也与“中国威胁论”、地区安全机制及冷战后军控与裁军的现状与理论缺失等有关。就其影响而言,“逆裁军”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且破坏了地区稳定,也对中国的安全环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日关系对彼此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双边关系.冷战时期的韩日关系是在美苏冷战格局下,在美国的推动下得到定位的.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体制瓦解,韩国依靠自身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威望,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逐渐调整其对日外交政策,使其对日关系发生了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美国基于强大实力地位的霸权战略和安全目标,是其军事外交发展的动力,决定了其军事外交的规模和收益;美国军事外交充分体现了其价值观和利益观以及特有的安全理念;冷战后美国军事外交的展开,既出于美国推行霸权战略的需要,又受霸权战略本身的制约;美国军事外交深受世界军事变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后冷战时代,软力量成为国际竞争中十分重要的力量资源。本从软力量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了当代国际软力量竞争的基本形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参与软力量竞争、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因特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但因特网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因特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冷战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冷战初期,美国没有给拉美提供政府援助而是让垄断资本去自由开发;古巴革命的冲击和拉美人民不满情绪的高涨迫使肯尼迪政府推出了“争取进步联盟”,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美国政府对拉美政策再无大的突破,里根政府再一次把意识形态因素提上了议事日程;冷战的结束更使得拉美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意识形态、冷战进程、历史积淀和控制手法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冷战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所代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独特性前所未有。冷战期间,人与自然之间交往显现出“功利化”的特色,人与社会之间交往表现出“泛政治化”的色彩,国与国之间交往充满着“邻壑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冷战背景下的英国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人们的思想再次受到战争的挑战,对世界的未来深感忧虑.但是,英国文学界并没有屈服于这一压力,一些作家通过创作来反映英国社会现实以及冷战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解析冷战背景下的英国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如何服务于冷战,可以揭示冷战时期英国文学创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苏联解体,美国为了维护其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通过北约东扩来遏制俄罗斯,防止俄东山再起,以利于其实现全球战略。北约成员国谋求扩大北约,控制中东欧,巩固冷战成果,加强北约国家在欧洲的战略地位。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为了在军事上寻求安全保障,防止俄罗斯再次进行控制,也积极要求加入北约。冷战后,北约进行了两次东扩,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对横跨欧亚大陆的半岛国家-俄罗斯及中亚重要的陆权国家-中国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2.
激活中俄欧三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永胜 《世界知识》2008,(13):12-12
在特定历史时期,总有一些三角关系在国际局势演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冷战时期的中美苏三角关系.以及冷战结束以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欧俄、中美俄三角关系等,都属于举足轻重的大国关系组合。对比目前的美欧俄和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俄欧三角关系才开始显现雏形。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的充分发展导致了冷战的爆发。文化的全球化使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冲突;政治全球化使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上尖锐对立;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和苏联形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正是全球化所引起的这几对矛盾促成了美苏之间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知识》2020,(3):77-77
2020年1月6日,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办的"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再思考"《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聚集了国内中国外交史和冷战研究领域重量级的学者和专家。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书长祁昊天主持会议,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贾庆国教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副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章少红总编辑,《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15.
标签新闻     
《世界知识》2013,(3):12-12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曾有一套‘游戏规则’,双方借这套规则,避免可能的冲突。我们可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法德轴心关系”为推动欧州一体化建设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而英国在欧共体整体发展方面起的作用不大。冷战结束,特别是德国统一后,它在国际上开始显示出逼人的态势,致使法德关系疏远,欧洲传统的均势政策复归,出现英法联手抑德的状况,这必将对欧盟一体化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欧盟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前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陷入混乱,同时新自由主义无法解决西方面临的内部危机,西方左派应时就势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试图解决全球化时代西方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重新回到西方政治舞台的最前沿。进入21世纪后,“第三条道路”日渐式微,重新审视冷战后“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于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冷战向亚洲扩展和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杜鲁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东南亚的政策文件,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制订了系统、完整的东南亚政策,为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文件的研究,探讨杜鲁门时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从市民社会论、社会转型论到社会断裂论,一个立于比较充分的实证研究并能完整阐释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特征的中国认识还没有形成。如果从政治史、社会史来分析,无论是“不断革命”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发生的假冒伪劣活动的社会化,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冷战性的社会关系。社会冷战论可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并为新的改革提供方向性的知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俄罗斯的衰退是暂时的,其历史传统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使其具备了重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基础。目前伴随着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与发展及外交政策的演变,其国际地位正在恢复。国内外局势的进一步演变,俄罗斯必然会对未来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带来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