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地形图、气候图、侵蚀图、土壤分布图等图件和地力等级、行政界线等属性数据,在ARCview3.3和ARCGIS8.3软件的支持下,研究了阿荣旗耕地的立地条件.结果表明,阿荣旗的耕地以早地为主,主要分布于旗东南部,且从东南向西北面积逐渐减少,耕地大部分位于其主分布区的北半部;阿荣旗耕地的坡度和砾石条件较好,分布的主要地形部位为丘岗顶部,成土母质以坡积物占绝对优势,随着积温的减少.耕地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马武寨山为试验地点,采用11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区水土环境的3个主要成分为土壤生态因子、微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利用3个主成分对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露天采石矿废弃地及自然山体的水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生态修复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1)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NDVI和植被类型是土壤生态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微地形因子中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土壤侵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养分流失。(2)露天采石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可通过种植多种乔木、增加土层厚度及土壤中黏粒含量等措施改善区域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坡度减弱土壤侵蚀强度。(3)植被人工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植被与土壤的良性循环演替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耕地土壤性质与气候、地形、母质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选取闽侯县367个代表性样区耕地土壤样品的分析数据,以有机质等20个指标做为分析因子,试用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揭示土壤性质与外部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该县社会经济因子对土壤属性的影响小于自然环境因子的影响;水土流失对耕地土壤的影响尚不十分突出,但仍是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隐患;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广西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环境驱动因子,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水平,本文通过系统收集人工林土壤现状数据,分析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制作全区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数空间分布图。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土壤肥力指标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获取广西主要土壤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全区90%以上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指数处于0.20~0.50,不同土壤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黄棕壤、黄红壤、黄壤、红壤、石灰岩土、赤红壤、砖红壤。赤红壤人工林土壤碱解氮与有机质和年均气温相关性高,土壤有效磷与有机质和pH相关性高,土壤速效钾与环境因子坡度、海拔、降水量、积温和坡向相关性高。红壤人工林土壤碱解氮与坡度和海拔相关性高,土壤有效磷与积温和降水量相关性高,土壤速效钾与pH相关性高。石灰岩土人工林土壤碱解氮与坡度和有机质相关性高,土壤有效磷与积温和降水量相关性高,土壤速效钾与pH相关性高。综合来看,广西人工林土壤肥力整体偏低,不同土壤类型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环境驱动因子各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大理市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特点存在的问题,将全市耕地分水田、旱地、蔬菜地进行土壤养分分析化验,并根据测试化验结果,提出科学施肥对策及建议,以便充分挖掘耕地产出的潜在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低耗、安全持续发展,有效控制农田面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在高原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的方法来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特尔斐法选立地条件、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管理等4个方面的10个因子建立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就其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原条件下,由于土壤单元比较零散,相邻地块的高程变化有可能很大,评价单元的插值方法非常关键,分土类用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精度最高,是在山地条件下的单元图土壤养分赋值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将初次评价结果进行检验,进而对评价因子做出修正,然后再次评价是提高评价准确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宁化县地形及土壤特征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形及土壤特征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以宁化县2009年Landsat遥感影像和1:50万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3S平台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宁化县植被覆盖度,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类,通过GIS生成高程、坡度和坡向三个地形因子,并将植被覆盖度与三个地形因子和土壤类型分别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宁化县的植被覆盖度与其高程、坡度及土壤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而坡向对其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黄土丘陵小流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和诸项养分含量在植物生长期内的时间变异不明显,但是空间变异非常显著.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在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变异以全磷最小,速效磷最大,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居中.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重要的影响.林地和荒草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都显著偏高,耕地显著偏低;全磷含量也是以林地最高,耕地最低;速效磷含量以间作地较高,灌木地最低.土壤养分还存在显著的地形分异.水平凸形坡的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水平直形坡和水平凹形坡,速效磷含量以水平直形坡最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以偏东坡显著低于偏西坡,全磷含量表现为偏北坡大于偏南坡;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与坡度互为显著负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商南县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商南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出的地形要素图的叠加,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坡度、坡向、高程、起伏度等方面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公式计算出不同地形因子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结果表明,商南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其次为耕地,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较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集中在朝东、朝南坡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较低高程和起伏度较缓地块,耕地、牧草地和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度高程和起伏度中等地块,林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较高高程和起伏度较大地块。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随坡度的增大、高程的上升和起伏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黑土的利用与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多个领域。明确黑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是黑土保护重要的基础和切入点。本文以典型黑土区黑龙江宾县为例,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模型并结合"3S"技术对黑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空间分析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具有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性,全氮具有较强烈的空间变异性,极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其中HH高值聚类主要分布在糖坊镇和满井镇,LL低值聚类主要分布在经建乡、民和乡和摆渡镇。在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方面,河水冲击物和暗棕下的土壤养分最高。据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海拔、坡度、坡度变率和侵蚀密度与各土壤养分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磷肥和钾肥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人为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GIS用于流域径流污染物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应用GI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吉林松花湖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流失量进行定量描述,可快速地识别污染物流失的危险发生区,得出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分析其相互关系,得出结论:(1)运用GIS进行非点源污染研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前景;(2)流域中土壤侵蚀受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和植被盖度等因素影响,而人为活动则是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2.
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是土壤侵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陕西省杏子沟流域为例,通过对影响土壤侵蚀地形、植被因子的研究,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对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在地形信息的获取方面,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派生出地形坡度、坡向、相对高度等要素;在植被覆盖度的提取中,采用遥感技术与非遥感手段,分析了植被类型对土壤覆被变化的指示作用.利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侵蚀模式,模拟了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空间差异,计算了土壤侵蚀总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近年来喀斯特高原山区刺梨种植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形土壤的影响,以盘州市为例,对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地学统计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特征,引入RS和GIS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两期监测数据,直观地看出盘州市刺梨种植主要在除中部以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盘州市刺梨种植空间分布面积占比情况和种植面积增加区域的占比情况均与全市的坡度分类面积占比规律一致,其坡度类型占比最大为缓陡坡,2017年和2019年刺梨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在缓陡坡类型,2019年相比较2017年在各个坡度等级种植面积均有增加,在缓陡坡类型刺梨种植增长量占比最大,刺梨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70~200 m范围内;③盘州市的土壤pH平均值约为5.98,为适宜种植刺梨的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含量主要为丰富和极丰富范围值,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但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符合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南京城市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城市表层土壤pH、全钾、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土壤pH、全钾的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均符合线性有基台模型,可以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分析。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经对数处理后,仍然没有合适的拟合模型,采用逆距离加权(IDW)插值进行了分析。土壤pH、全钾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它们受成土母质和地形等影响较大,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性很大,主要受城市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结合GIS技术方法,利用修正的内梅罗公式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模型,研究了天全县东部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对天全县东部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速效氮以差级水平为主,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以中等级至良好级为主,综合肥力质量属于中等水平。人类活动是影响全县东部土壤质量空间分布的最根本原因,其次是地势与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于永强 《河南科学》2010,28(6):684-688
基于GIS和GPS定位技术,结合网格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褐土烟区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规律,并绘制了养分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在整个研究区内均表现出中等变异水平,其变异性大小表现为:速效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除有机质外,其它元素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结构性,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距最大,达447m,碱解氮的自相关距最小,仅123m;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相关距分别为337m和345m.基于半方差函数模型,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进行了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有机质在研究区内普遍缺乏,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中等,而碱解氮含量在整个研究区分布较复杂,呈零星装分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貌学及分形理论,利用GIS技术和回归统计方法,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2个样区1∶1万地形图为数据源,对该区以分形维数为量化指标的区域地貌形态与土壤侵蚀模数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地貌形态分形维数与土壤侵蚀模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貌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预测区域土壤侵蚀程度的地貌指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舒城县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养分评价是进行土壤改良区划的基础性工作。以安徽舒城县为例,以0-20mm土壤层的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PH值等土壤养分含量为数据基础,利用ArcGIS 9.0的Kriging插值和栅格叠加功能,结合地统计学方法,绘制出了舒城县土壤养分等级图。结果表明,舒城县土壤养分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其中1、2、3、4等土壤面积分别占13.44%、18.78%、19.64%、48.13%。采用该方法进行土壤养分质量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土壤养分状况,为GIS研究成果实际运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侵蚀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峰丛洼地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流失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不同土壤养分流失之间的空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量为1 950.21×10~4 t·a~(-1),占研究区国土面积的76.75%。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南北两侧向西中部变化的条带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因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流失总量为57.76×10~4 t·a~(-1),其中SOC、TN、TP和TK的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8.13、1.18、0.16和6.00 t·km~(-2)·a~(-1)。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整体上是随侵蚀等级增加,侵蚀面积和侵蚀量逐渐减少而平均侵蚀模数增加的过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差异决定了土壤养分流失空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