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南高沙土区河道岸坡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通南高沙土区河道水土流失及其硬质化治理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对河道岸坡采取生态治理的思路.针对硬质化岸坡的生态修复,提出了包括植被岸坡覆盖技术、种植池式垂直绿化驳岸修复技术、景观净污型混凝土组合砌块护岸、活枝捆生态挡土墙垂直驳岸技术、坡面打洞及回填技术等多种方案;针对自然河道岸坡的生态整治,提出了包括植物护岸、木桩植被复合护岸、石笼净水复合护岸、生态袋护岸、植物工程复合护岸等多种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特点、优缺点及其适用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为通南高沙土区河道的生态治理技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社宁 《甘肃科技》2009,25(23):55-56,82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针对目前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系统修复可以采用的技术,即基础生境改善、外源控制、内源清除、河道疏浚、生态调水、湿地保护区、生态护坡、河道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浮床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群落结构和长效管理。同时,在水源地生态修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流域治理与饮用水水源治理的关系、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陆域治理与水体修复的关系、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矿产与粮食复合主产区进行了概念界定。发现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的12个也是煤炭主要生产省;将煤炭资源分布图与耕地资源分布图叠加,发现仅含煤区与耕地分布复合区域面积就占我国耕地总量的40%以上,其中煤炭保有资源与耕地复合面积超过了耕地总面积的10%,矿-粮复合区面积广,责任大,影响深远。深入分析了这一特殊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环境污染加剧、耕地遭到破坏、粮食产量和质量下降、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减缓等,并从认识层面、意识层面、保障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目的在于引起对这一承担重要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矿产资源供给的特殊区域给予关注,以期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粮食生产、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促进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南岩溶区生态退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形成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引起的,退化过程大致包括原始森林→准原始森林→低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中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高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疏草、石漠6个阶段,相应的植被面貌也由原生地带性森林依次转变为原生 次生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人工林、矮幼林 灌丛、草灌 石漠。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必须首先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并辅以适当的生物、工程措施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土壤污染不仅破坏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而且对水体和大气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起步较晚,探索国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对改善我国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地域特色、土壤污染类型和土壤修复现状,对国外先进土壤修复专利技术进行了深入调研。从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复合修复四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土壤修复现状和技术特点;选取了国外土壤修复领域的典型专利技术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了这些土壤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通过对国外土壤修复专利技术的分析发现,相较单独的化学或物理修复手段,复合修复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机动性强的优点。复合修复法将成为今后土壤修复乃至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中的主要技术形式和研究的重点。展望了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探索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生态问题系统诊断和生态修复分区的划定,不仅可以帮助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发展,还对治理国土空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阿拉尔市国土空间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选取7个指标综合考察阿拉尔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指数,利用模型和图形叠加划定了阿拉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表明:(1)在生态问题系统诊断方面,矿山开采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加剧、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水污染主要受到农业生产影响,降水资源不足、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单一;(2)2020年阿拉尔市生态修复指数平均值为0.57,各团场连队生态修复指数在0.13-0.89之间,有73个连队生态修复指数大于0.6;(3)阿拉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分为核心区、关键区、缓冲区、重点整治区.通过生态修复分区划定,以期为沙漠绿洲城市-阿拉尔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专利是产业创新的风向标,也是彰显企业创新能力的显示器.生态修复作为环保行业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国土生态修复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中国2001-2019年生态修复专利数据,探析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网络合作特征及技术创新演进趋势,以期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专利计量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①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且尚未走进技术驱动阶段,提升跨区域合作效应、增强产学研合作及提升产业链延伸增值成为重要实现方式;②生态修复技术主题演进与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植被栽培是专利申请热点;③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融合改进,有效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要趋势.研究结论:加快生态修复专利市场化转换,推动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产业转型,需以优化专利产业布局、推动企业作为专利主体的产学研转化为重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自"十一五"以来研发了20余项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为解决单项技术在湖滨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成效局限性问题,基于提升土壤稳定性、改善湿地生境、恢复修复区水生植被、实现长效运行管理等技术需求,选择生态修复区迎风岸坡重建与消浪挡藻技术,基底快速沉降-持久稳定-水质底质改善技术,敞水区水生植被多层次重建技术,水陆交错带植被优化配置与稳定化技术,水生植被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管理技术等,凝练形成以"湖滨带现状调查、健康评价与诊断—生境改善—水生植被恢复—长效运行管理"为集成模式的太湖不同类型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其中,大堤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竺山湾应用成效显著,可消减64%风浪,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缓坡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贡湖湾应用成效显著,水生植物覆盖度达到57%,水体透明度 110 cm,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高.为太湖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与水质改善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技术在新疆煤田火灾治理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对煤田火灾的治理主要以灭火为主。由于对生态修复技术了解和应用得较少,火灾治理后,黄土覆盖层常常受到雨水的冲刷,从而降低了灭火效果。将生态修复技术与煤田火区治理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煤田灭火质量、降低灭火成本,还能够迅速恢复火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选择广州市石井河上游白海面河涌,在非雨季进行污染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封闭环境下曝气增氧技术对TP、NH3-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34.7%和28.8%;复合修复技术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8.1%和51.9%。在原水以平均流量0.015 m3/s注入条件下,曝气增氧技术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只有19.6%和29.7%;生态滤床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和44.99%;复合修复技术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和52.41%。复合修复技术使河水透明度最深达到46 cm。对城市受污染河流的治理,宜采取复合修复技术;岸基生态滤床植物多样性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面向矿业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优越性,从区域、行业两个视角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重点分析了矿业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矿产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管理、矿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4个核心保障层中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异构信息复合、空间数据挖掘、灾害与环境过程时空模拟、生态环境参数定量反演、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等。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山地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导致其土壤发育缓慢、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极易退化形成石漠化景观。笔者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与治理措施,喀斯特山地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不同类型修复技术和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改良作用,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数据,采用Meta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和分析了生物炭、化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混施、生物炭基肥、生物覆盖和生物结皮等不同措施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理。总结认为:喀斯特山地土壤生态系统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改善土壤质量是提升喀斯特植被生态修复成效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结皮技术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保水性能,具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应;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应更为显著;生物覆盖技术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今后应在不同区域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生态修复关键限制因子辨识、土壤改良集成技术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的生态修复效果、新型生物炭基菌肥研发、土壤固碳增汇技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海岸带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归纳了滩涂可提供资源的不同类型及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滩涂开发利用对海岸带水动力条件、泥沙冲淤环境、滩槽稳定性、海岸带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他海洋资源等造成的主要影响。滩涂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主要有:生态-经济模型、多指标层次分析模型、DPSIR模型。根据滩涂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中一些较突出的方面,概括了在滩涂开发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普遍需要关注的方面,针对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围垦区块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西昌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研究,结合西昌生态特点,在缺水干旱区实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达到节约用水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为西昌市缺水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水生生态调控及水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也是开发潜力最大、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健康受害等许多重大问题,都有可能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寻找到解决的办法,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论述影响水生生态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重点分析微生物在生态调控中的功能、演变及应用前景.结合国情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方向,分析微生物高级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等在环境领域中应用和产业化的可行性.文中着重介绍维持生态平衡、环境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不同层次微生物技术的作用,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特点发展各种专门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其环境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五料化”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资源丰富,秸秆"用则利,弃则害"。秸秆的高效综合利用能有效解决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这"三低一重"的问题,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数量及分布,介绍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五料化")这些重点领域的应用。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食物供给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承包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本文从区域尺度分析了4种颇为突出的区域农业资源环境问题:1)东北地区旱田改水田规模的持续扩大加剧了区域水资源压力并产生了负面生态影响;2)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和化肥等大量投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3)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南方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并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屏障维护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即加强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系统推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大规模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土地过度开发和占用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流失打破了生态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乡村企业的发展导致农村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突出的生产生活污染问题.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必须转变思路和模式,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村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升级转型,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以增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中,汞以其来源多、传播广、毒性大等特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环境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土壤系统中汞的排放量增长显著,对土壤环境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也对土壤修复工作提出迫切的要求.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本文分别对汞的来源、土壤中汞的主要赋存状态及修复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如淋洗法、稳定化/固化法、热处理法、电动修复法、纳米技术法、生物修复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提出展望,为从事土壤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