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12年5月28日至7月6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智能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前沿科学和应用”、“非编码RNA在重大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天体物理新视野与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第425—427、429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22日至11月29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功能超分子体系——自组装与纳米技术”、“藻类学的新前沿”、“干细胞生物学与克隆”、“纳米技术与环境安全”的第311-314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20日至7月15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本草物质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探索”、“新一代存储材料与技术”、“精密测量物理和方法”的第323、324、326和327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3月28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天文考古与中国古代文明”、“地球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特提斯构造带演化与资源能源效应”、“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的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与绿色氢科学”的第481、482、483、S20、484、485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5.
2013年8月27日至10月18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飞行器结构与材料的关键问题研究”、“空间环境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低维体系高温超导”、“中子科学平台及其在先进材料研究中的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储能技术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第466-470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22日-9月1日,香山科学会议先后召开了主题为:“音乐声学”、“老龄健康影响因素与保障机制的综合交叉研究”、“空间引力波探测”、“物质科学综合极端条件”的第401-404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16日-11月17日,香山科学会议先后召开了主题为“中国慢性病防治中的科学问题”、“仿生材料与器件:结构、力学与功能”、“纳米材料应用中的关键问题”、“GPCR与重大疾病——研究与应用”、“准静态磁场研究及应用”的第410-414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4,(6):14-19
2014年4月16日至5月12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中国‘玻璃地球’建设的核心技术与发展战略”、“大宗化学品可持续化工-生物融合转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含重金属传统药物与安全”、“高强度环境变化下我国南方地区水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基因组编辑前沿技术:应用、生物安全与伦理”的第491-495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5日至12月5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纳米地质学及纳米成藏成矿前沿科学问题”、“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控”、“我国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趋势”、“植物发育与生殖:前沿科学问题与发展战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第476-480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14,(5):29-35
2014年4月1—17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城市地下空间火灾安全基础科学问题”、“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建设与应用”、“地球系统动力环境变量可预报性研究的进展和挑战”的第486-490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1—12月,香山科学会议先后召开了第291—294次学术讨论会,主题分别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纳米医药与纳米生物学前沿”和“面对国际直线对撞机(ILC)大科学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将如何应对”。一、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随着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13日至11月12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第213-218次学术讨论会,主题分别是:“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飞行和游动的生物力学与仿生技术”、“基因组学和生命的进化”、“历史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认识”、“生物分子光子学”、“分子纳米技术与自组装的金属纳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纪念洪谦: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纪念洪谦: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国际际会议在北京召开"纪念洪谦: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10月21至24日在北京新大都宾馆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础科学》2013,(3):35-41
2012年11月20日一12月7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数据密集时代的科研信息化”、“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大型地热田形成机制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压电电子学和纳米发电机发展前沿”、“肿瘤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前沿研讨会——第三届中关肿瘤纳米技术与纳米医学会议”的第445__449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5.
1991年是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汉斯·赖欣巴赫(Hans Reichenbach,1891—1953)和埃德加·济塞(Edgar Zilsel,1891—1944)的百年诞辰。维也纳科学与艺术研究所、“维也纳学派”研究所和维也纳市文化部、科学和研究部、艺术和教育部一道于1991年10月1日至4日联合举办了题为“维也纳-柏林-布拉格:科学哲学的发展”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隆重纪念三位学者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广大干部从事国家各项事业建设与管理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它的发表与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领导意识与执政理念在今后社会实践中必将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发展,这一重要理念的实践也必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未来。就此意义,我们应该广泛关注和研究讨论这一思想,使之切实得到贯彻。正像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的: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失掉这次发展的机会。落后,使我们一而再地失去大发展机会人所共知,“科学”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并萌发是在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此后,古希腊与中国志士仁人就有了科学活动。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的科学知识水平一直是西方望尘莫及的。唐宋时代,中国科学知识曾达到顶峰。第一次失去大发展的机会:明朝,中国在变本加厉地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统治之下使中国科学思想停滞不前。恰在此时,即从十四到十七世纪西方执行重商政策,民主与科学思想涌动,此时出现哥白尼(1473~1543年)、牛顿(1642~1727年)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实验时代”,也引发了后来瓦特(1736~1819年)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也就是这三四百年,我们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也失去了进行一次科学、文化、经济大发展的机会,走上由先进到持久落后的漫长道路。第二次失去大发展的机会:在西方取得明显的科学与经济优势的时代,中国的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志士仁人坐不住了。在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之间的35年,被历史学界称之为“洋务运动”时期,从清朝统治者到学界商界的科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掀起兴办工厂、修铁路、办学堂、办报纸以引进外国科学思想、先进技术装备和军械武器的洋务运动的热潮。代表人物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历史名人曾国藩与李鸿章。他们提出向“番邦”、“西夷”的洋人学习。引进一些工业设备和科学知识,也使中国社会发展发生不小的变化。涌现出一批科学家。但由于顽固派的实力强大,他们坚守保全封建体制不可动摇意念不变的思想,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使长达三十余年的封建王朝内部发起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了。与此同时,我们邻国日本,几乎与我国同时受到英、法、美、荷列强的入侵(1863年美国军舰炮轰日本下关,英军在鹿儿岛登陆),1864年,日本与列强签下不平等条约。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与中国清王朝处于同样被动挨打的经受侵略的境地。但日本没有“天朝大国”的包袱,也没有顽固不化的重农抑商思想,1862年,大规模派遣日人赴英荷学习,兴起“兰学”(学西方)运动。当时中国派遣到英国的人数11人,而日本人已经有500多人,赴荷兰学习的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中国人。以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为代表的这些日人归国后,成为1868年明治维新的主力,明治维新的成功达到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目的。而我国比日本普及科学观落后了30年。30年前日人还学中国,30年后却使我们“泱泱大国”与“小日本”地位倒置,使我们屡遭日本帝国的迫害和侵略,中国学者留学日本者众。我国以康有为(1858~1927年)、梁启超(1873~1929年)和严复(1853~1921年)代表的革新派领袖与科学启蒙大师不甘心落后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康、梁发动了“戊戌变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良主义运动。但这个提倡科学、鼓励发明、成立译馆、筹办学堂的“新政”又在清政府镇压中彻底失败了。第二次中国发展的机会又匆匆而去,而德国、日本获此良机崛起,它也埋下了新老殖民主义列强的世界大战的隐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德国引进和发展了英国的科学与工业,以霍夫曼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看到了化学的重要,开发了化学工业,形成了重要出口工业。1880年德国工业发展超过英国,1895年压倒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德国用40年(1860~1900年)完成英国100年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我国一而再地失去经济大发展的机会。第三次失去大发展的机会:1911年,辛亥革命打倒了清王朝,是中国摆脱封建束缚,经济崛起的又一良机。1915年,中国近代史上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它以陈独秀(1880~1942年)、李大钊(1888~1927年)、鲁迅(1881~1936年)和胡适(1891~1962年)为代表的思想家兴起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改革与科学进步大旗,宣传科学观,提倡科学精神。当时《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和《科学》杂志成为宣传革新与科学观念的最有影响的号角。1914~1918年,正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欧洲列强无暇顾及中国,在华欧洲贸易与商品大幅衰减,此时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绝好机会。当时,仅1912~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多达470多个,其速度超过洋务运动以来的任何时期。日美两国也乘机在中国开办工厂。此时,社会思想活跃。于是在1919年中国爆发了欢迎“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斗争。1924年,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当时,政治形势好转,但随后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和日本侵华战争,又失去了第三次大发展的绝好机会。近代史上科学发展观成为“生死结”回顾历史,直到唐宋盛世,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西方、日本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向往追求的富国。明朝末年,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成为“工业革命到来的先兆”,而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定,中国三大发明“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欧洲通过文艺复兴运动,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精神,到16世纪就兴起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实验运动。17世纪,我国康熙年间,以牛顿为代表的英国科学革命兴起,1760~1875年欧洲进入以瓦特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时代,随后是美国(1865~1890年,清代同治与光绪年间)和日本(1868~1900年,清代光绪末年)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我们一而再地失去发展机会都在于政府高层决策者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历史事实表明,经济起飞与发展的机遇是人们思想解放与科学意识的统一的结果,西方靠文艺复兴运动,日本靠明治维新,中国靠改革开放,无不如此。思想解放带动认识世界的科学实验活动,随之,人们行动起来以科学精神去改造世界,这就是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整体面貌,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这种人类社会变革过程无不靠认识科学、掌握科学,以科学精神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发展观。值得我们反思的是1840~1864年期间,中日两国同受英、美、法、荷炮舰威胁,而且也几乎在同一时期都是皇权统治并且都是签订了与欧美列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日本跻身列强,中国却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混乱漩涡。这个分野要害何处?在推翻封建王朝是一样的,日本推翻了德川幕府,中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提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以“求知世界,意志统一”;一个是“天朝大国”,目空一切,“耻言西学”,自我封闭锁国,内斗不止。但根本分野在于内忧外患之时缺乏科学的理性思维,不能解放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因为如此,科学的概念滞后,“科学”名词出现也就晚了。本来日本引进的是中国近似于科学的概念,日本引用《中庸》“格物致知”的概念,提出:“致知学”,即“实践出真知”之学。但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在翻译“science”时译成“科学”,开始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在30年之后,康有为引进了日本用的“科学”二字。随后,中国科学启蒙大师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才把“科学”二字在中国加以推广和应用。现在正如温家宝总理一再指出的: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非常难得的经济崛起的战略机遇。为了和平崛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重大。它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的祖国繁荣与富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一、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全党全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机遇,明确和平崛起发展思路,不能再受干扰,也不能自己乱了阵脚。二、这也集中表现了全党全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的集中表现,它将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方针深入人心。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确实把经济发展这个硬道理吃透。“三步走”的战略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完全体现。坚决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永不动摇。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的指导思想。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党中央号召我们把全民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上来。发展观在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显然是“科学观”与“发展观”两个概念的结合,这就有必要弄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观”?199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前后,当时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提出编一本科学技术教材,让全国县级以上干部学习,这本书就是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并作序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我在写第一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就首先遇到“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科学这个概念看似人人皆知,但严格界定其内涵并能服众,却十分困难。我拜访了科学家,也收集到很多种定义和说法,但都是从一个侧面揭示或描述其本质特征。正像英国著名科学家丁·D·贝尔纳说的:“科学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有不同意义。”经过反复研究比较,确认19世纪首创进化论的生物科学大师达尔文(1809~1882年)提出的科学定义对实践最有指导意义。他在1859年遍游三大洋四大洲之后写出永世巨著《物种起源》,之后29年,他悟到什么是科学的内涵和本质。他在1888年发表的《达尔文的生活信件》中提到:“科学就是收集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这个定义,揭示了科学的过程,也揭示了科学的本质要素是“发现实事和规律”这个基因要素。他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他的一生业绩也证实了他对科学概念的界定与理解。科学概念第一要素是“事实”,这个“事实”可以是自然界的事实,也可以是社会的事实。科学家就是发现前人别人都没发现的事实。如法国居里夫人(1867~1934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英国戴维(1778~1829年)发现钾和钠,又如苏联科学家N·D·康德拉季耶夫(1892~1941)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长波理论”,所有这些探索未知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共同特点就是“事实”。这就引申出科学的第一基因是“事实”,是“实践出真知”,是“实事求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的言行与思考要“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最近,在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党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一再强调和引用,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读书不多,但我知道‘实事求是’四个字”。这就把“科学”二字的本质点到家了。小平同志是被世界公认的一位诚实的领袖,实事求是的领袖。科学的本质的第二要素、基因,那就是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实与事实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发现事实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发现规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就是风与月、础与雨的关系。掌握这个变化关系,就可预知天气变化,为我所用。这就成为学问、知识。规律是客观的,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所以说,可发现但不能创造,但学问和知识是反映客观事实的主观范畴的东西,因此它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作为学科、专业就是事实与规律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别的了。人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勇于进取、寻求变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也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全民具备科学精神之日,就是经济与社会大发展之时,现在群众的科学素养与领导干部科学意识汇合而成的高位势能是明日国家高速大发展进入强国之林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内涵“科学”的本质含义清楚了,科学的发展观的深重意义也就清楚了。其本质就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清末,我国创造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学堂(后改为北洋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前身,其校训即为“实事求是”。毛主席在延安给党校题词也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复出之后说的很重要的一句话:“我看书不多,我知道‘实事求是’四个字”。可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伟人与科学家心中的重要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内涵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等同志多次讲话中都有深刻论述。为了在本世纪前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他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二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树立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下面三个概念就非常关键了。一是“全面”。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五个方面实现“五个统筹”,从而达到持续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要正确对待GDP增长问题,不能一味追求,而忽视人与环境的问题。另外,也不能降低GDP增长速度。专家认为,要保持7%以上的速度。二是“协调”。即在处理好改革进程中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总之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保持改革与发展二者的稳定关系。三是“人本”。即把“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就是民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因此,提出人本工作就是在发展经济前提下,做到如下四条:第一项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第二项是尊重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第三项是提高全民素质;第四项是创造既能使人们平等发展又能发挥人们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说到底,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地方、企业发展的本质,是对全局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影响。同时,它也是个思想方法论。首先分清主次,先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二是坚持系统思考与重点发展的统一,即坚持事物普遍联系与主要矛盾的统一的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即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追求形式忽视本质,追求手段忽视目标,追求片面忽视全局,就成为我们走向小康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敌人。 *杨沛霆先生是《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长期从事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给中央领导和地方各省市级领导讲课达18年之久,上文是他应编辑部所邀撰写的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编者  相似文献   

17.
在1958年12月14日的苏联真理报上,該报编辑部发表了“关于农業生物学和‘植物学杂志’的错誤立场”一文。該文首先阐明米丘林学說对科学的巨大贡献,然后批評‘植物学杂志’对米丘林派学者李森科的攻击。“植物学杂誌”宣布植物阶段发育、获得性遗传、营养杂交等学說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人文与科学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于2006年12月21-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围绕“信仰、科学与教育”的主题,对有关科学与信仰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历  相似文献   

19.
香山科学会议第244—248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香山科学会议相继召开了第244—248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就“环境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危险性评估理论与技术”、“化学生物学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和创新药物研究”、“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海洋环境预测”和“癌症的靶向治疗”等当前前沿科学问题进  相似文献   

20.
香山科学会议第396-400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25-31
2011年5月24日-6月17日,香山科学会议相继召开了“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创新药物前沿研究”、“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生物分析前沿”、“中国的智能电网关键技术问题和发展战略”、“近海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与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和“氢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战略”为主题的第396—400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