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成果连载     
成果连载豫西瓜三号(汴宝)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豫西瓜三号(汴宝)94年通过河南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它具有以下特点:(1)产量高。省区试平均亩产2910.3千克,较对照郑杂五号增产11.6%。(2)品质好。省区试四年多点平均中心糖10.62%,...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河南省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了571个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经历了4-7次大规模的更换,每次更换都使产量增长10%以上。尤其是“八五”以来,我们加大了新品种选育工作力度,先后选育出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如小麦方面的豫麦13、豫麦18、豫麦21、豫麦41、豫麦49、豫麦54等。到目前为止,已选育出25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已审定62个,这些品种在生产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力选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同时,近年来还加强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选育,选育出了如豫麦34、豫麦35、豫麦47…  相似文献   

3.
豫麦52号     
超高产半冬性小麦新品种由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和浚县原种场、农业试验站合作选育,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并命名为豫麦52号。该品种平均比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8.01%,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大面积科技攻关田亩产高达650kg。近两年在河南省30多个县、市试种亩产在500kg以上。该品种属半冬性早中熟品种,株高78.8cm,全生育期230天左右,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植株紧凑,叶片上举,主要优点:①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②穗长方形,大穗多;③粒色白,园卵型,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4.
信息博览     
小麦新品种豫麦49 优质、高产、强抗倒小麦新品种“豫麦49”的选育及应用课题由温县祥云镇农技站、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豫麦49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性好,抗倒伏性强。参加黄淮生产示范平均单产461.7公斤,品质达到优质面包小麦和优质方便面标准。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该品种是将优质、多穗与抗倒结合于一体的高产、超高产品种,经济效益突出。(沃 文)棉花新品种豫棉19号豫棉19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技》2009,(8):6-6
审定编号 豫审麦2007002 选育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 豫农21×豫农127 特征特性 “豫农202”属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品种“豫麦49”早熟2天.  相似文献   

6.
豫玉24号,原名安玉8号,是由河南省安阳市农科所1993年用自选系安246作母本,自选系昌7-2作父本相配而成的玉米新杂交种,1998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产量表现:该品种1994年参加河南省夏玉米杂交种预备区试(直播组),平均亩产5199kg,比对照组豫玉12号增产213%。1995年和1996年平均亩产4588kg,比对照种豫玉12号增产10%,居首位。1996年参加开封县种子公司夏玉米新品种生产示范,平均亩产4819kg,比对照种掖单12号增产195%,居…  相似文献   

7.
豫麦47     
该品种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原名丰优3号,1997年10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47。产量表现:1995-1997年连续两年参加河南省超高产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4千克和535千克,1998-1999年在豫北大面积试种,亩产均超过450千克,是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优质麦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介于春性和半冬性之间,抗寒性较好,适播期长。株高75cm,矮秆抗倒伏。一般亩成穗40万,穗粒数35粒,千粒重40克,成熟较早,落黄好。品质特点:营养品质和…  相似文献   

8.
<正> 一、来源及产量表现: 郑州7297系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小麦所用(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杂种第二代与丰产3号×(碧_1×阿玛)品种杂交育成。原系谱号为7297-3-3-2。于七八年首次参加鉴定测产,产量居首位,比对照种丰产3号增产17.2%。八○至八二年在郑州省院连续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25.6%。该品系适应性较好,在三年全省中肥联合区域试验(亩产500—700斤水平)下,五十三次试验,五十二次增产,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16.5%,  相似文献   

9.
<正> 豫玉23是安阳市农科所1992年用外引系掖478作母本,自选系昌7-2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99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获国家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200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产量表现:1994年和1995年在省玉米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502.7公斤,比对照种“豫玉5号”增产12.3%.居参试品种首位。1995年和1996年参加河南大区生产示范,平均亩产455.86公斤,比对照种“豫玉12号”增产9.46%,  相似文献   

10.
<正> 豫芝四号是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用宜阳白作母本、驻芝一号作父本有性杂交育成。198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豫芝四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耐渍、抗病等特性。该品种1986—1989年经省和国家级95点次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6.63公斤,比对照(中芝7号、豫芝1号)平均增产21.26%。其中1986年河南省预备试验、平均亩产83.23公斤,比豫芝1号增产37.47%,同年全国预备试验,平均亩产60.43公斤,比中芝7号增产22.67%。1987—1988年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71.82公斤,比豫芝1号增产22.86%,同期全国区试平均亩产62.27公斤,比中7号增产8.92%。1987—1988年河南省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1.
连续5a在异地要用早稻品种(组合)13个与晚稻品种(组合)8个,实施轻型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早稻轻型优化栽培5a的平均单产为7305kg/hm^2,比常规栽培的单产6225kg/hm^2增产1080kg/hm^2,增产17.35%;晚稻轻型优化栽培的产量为7702kg/hm^2,比常规栽培的单产6181kg/hm^2增产921kg/hm^2,增产13.58%。早稻轻型优化栽培的成本为4548元/hm^2,比常规栽培的成本5207元/hm^2降低659元/hm^2,降低成本14.49%;晚稻轻型优化栽培的成本为4859元/hm^2,比常规栽培的成本6080元/hm^2降低1221元/hm^2,降低成本25.12%。以型优化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与降低成本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  相似文献   

12.
选择1991-1993年自然飞子成林的桐棉松林进行人工抚育试验。试验设试验林和对照林。试验林面积62.hm2,对照林面积56.hm2,对照林的起源、林龄、单位面积保存株数、立地条件与试验林基本一致。试验林于1994-1995年进行人工补植,于幼林期每年割草、砍灌、施肥2次,并进行1次透光伐,待林分进入割脂期后,再进行1次林下除草、砍灌,改善生长条件,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对照林于幼林期不补植,每年只进行1次除草、砍灌、施肥和透光伐,待林分进入割脂期后,也进行1次林下除草、砍灌外,就不再进行其他抚育措施。20年生时,试验林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木胸径生长年均超过1cm/a ,树高生长达到08.6~08.9m/a ,蓄积量82.m3/hm2· a ,松脂产量达到每株57.kg ,全年9280kg/hm2;而对照林胸径年生长07.~08.6cm/a(比试验林少03.8~04.8cm/a),树高年生长05.2~07.8m/a(比试验林少18.~29.m/a),蓄积量6.3m3/hm2· a ,松脂产量每株4.5kg ,全年7601 kg/hm2。试验林的林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林的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通过建立和解析模型,系统研究了晋2148小麦品种叶片生存期,功能期,叶片面积大小及衰老参数与密肥条件的关系;并利用产量和叶面积参数模型,计算求出了当地小麦获得6000kg/hm^2籽粒产量和3750元/hm^2毛收益时,生育前期和后期应达到的适宜叶面积值,叶片衰老参数值及有利于增大叶片面积,延长叶片生存期和功能期的适宜播种量和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以连麦2号和烟农19小麦种子为试验材料,考察了小麦种子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小麦种子质量全程控制技术.结果显示,采用育种家种子、施用纯氮240kg/hm2、乳熟期去杂等技术有利于小麦繁种质量,发芽率与其烘干后降幅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其烘干后及贮藏后发芽率降幅都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源库理论为基础,以黑龙江省目前主栽薄皮甜瓜泰甜10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留蔓数对其熟期、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泰甜10号留3蔓平均单果质量、总产量显著高于留2蔓;留3蔓熟期比留4蔓提前近一周,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早期产量、总产量、可溶性固形物显著高于留4蔓.综合熟期、品质、产量的影响,北方露地实际生产中留3蔓对泰甜10号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人工林—平菇复合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平菇复合栽培 ,平菇每平方米产量 2 1kg ,投入产出比为 1 :6.1 ,达到长短结合 ,以短养长之目的 杨树人工林—复合可以做为平原地区人工林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及白银市气象站的辐射、日照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近50a的太阳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白银市年总辐射量5 530~5 900MJ/m2,略少于甘肃河西地区.月总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年生理辐射总量2 473~2 874MJ/m2,生理辐射丰富.一般在33 000kg/hm2以上,而光能利用率较低,一般在0.4%左右;白银市年总辐射以120 MJ/(m2.10a)的速率递减,明显高于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全年日照总时数2 350~2 800h,自南向北增多,5~8月日照时数最多,9月最少.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白银市光能资源较丰富,属于太阳能发电较适宜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访问调查、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要求,以课程开设情况为切入点,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找出各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据此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92年3月至1993年11月,我们先后在海南和长沙两地,使用多种化学调控剂处理了不同种类的不育系.结果表明:化学复雄剂对光温敏不育系及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效应,结实率可恢复到0.1%~10.0%,且在繁殖季节能显著提高光温敏不育系的结实率,提高幅度达4.4%~18.4%.孤雌生殖诱导剂对所有供试的普通核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孤雌生殖后代不育株均能诱导结实,且与化学复雄剂配合施用时,效果更好,继续深入研究不育系育性恢复的机理及调控技术,可望为杂交水稻育种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和任务,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北地区农村初级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效应和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皖西北地区农村初级中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较差,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力,对阳光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宣传力度不大,部分中学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结论:皖西北地区农村初级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效应不佳.从完善和发展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角度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